传统的唯伦理性思维方式在历史实践中体现为一种实用理性,这种实用理性既不同于西方哲学中的思辨理性,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科学中的科学理性,甚至也不同于美利坚民族的实用主义。一方面,任何科学发现都必定具有道德启示的作用。这成为中国观象授时的指导方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当然对科学发明不敢问津,从而极大地遏制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024-01-19 历史故事
传统的唯伦理性思维方式在历史实践中体现为一种实用理性,这种实用理性既不同于西方哲学中的思辨理性,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科学中的科学理性,甚至也不同于美利坚民族的实用主义。一方面,任何科学发现都必定具有道德启示的作用。这成为中国观象授时的指导方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当然对科学发明不敢问津,从而极大地遏制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024-01-19 历史故事
与佛家的“三教合一”主张相应,道家的口号为:“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佛教在民间的发展则走上了一条止恶向善、净意修德、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的通俗化和观实化的道路。甚至连佛教所宣扬的“往生净土”,在民间也为“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世俗理想所替代。与佛教教义的伦理化和现世化相对应的,是佛门僧侣和寺院生活的世俗化。...
2024-01-19 历史故事
与伊斯兰教不同,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要艰难蹇滞得多。天主教最初入华传教是在元代。但是随着元朝的灭亡,天主教在中国的首次传教活动也迅速衰落下去。特别是利玛窦通晓儒学,深深地了解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所以在传播天主教的过程中始终尊崇儒家的伦理规范。因此在利玛窦的苦心经营下,教会势力在中国得以兴盛。但是《圣经》中的诫命和罗马教廷的教规在中国天主教信徒心中的地位远远比不上世代相承的儒家伦理规范牢固...
2024-01-19 历史故事
而“墨家那种以自苦为极的精神,不以取巧保身而‘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文化品格,以及踏实认真勇于为自己的主义献身殉道的文化精神,却因‘反天下之心’而失传了。”这种过分执迷于自保的倾向固然造就了许多道德崇高的“君子”,而且使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显明的人文主义特点,但是它也使得“种”的繁衍功能、尤其是“种”在延续过程中的变异功能和自我更新功能退化。...
2024-01-19 历史故事
“刑不上大夫”与“刑无等级”在理论上都是成立的,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则相互补充。包公等人的故事与其说是捍卫了法律的尊严,不如说是对法律的讽刺。这种现象表明,决定人们命运的不是公正不移的法律,而是时常变化的执法者。这种以“人治”代替“法治”的现象是一切封建社会共有的情况,并非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治”特点,在于执法者始终以封建伦理道德作为法律的最终依据。...
2024-01-19 历史故事
很明显,充满了伦理意识的农本思想和家庭财产继承制决定了他的资财的出路。在这个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不是那种以赚钱或获取剩余价值为绝对目的的近代资产阶级的经济动机,而是以封建家庭的“孝”、“慈”规范为归宿的弃末返本的传统儒家伦理意识和小农意识。如果说小农经济构成了儒家伦理规范的经济基础,那么平均主义和农本思想则是保护小农经济不被土地兼并和商业活动的浪潮冲垮的坚实堤防。...
2024-01-19 历史故事
第三章唯伦理性思维的历史积淀文化精神的实践,构成了一整套现实的文化制度。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以现世性和实用性为基本特征的唯伦理性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和规定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科学思想和政治、经济思想的基本模式,这些思想又进一步规范着中国封建历史发展的轨迹。...
2024-01-19 历史故事
质言之,孔子的处世态度是一种安身立命的现实协调精神,苏格拉底的处世态度则是一种执迷于理想的宗教殉道精神。孔子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虽然时常感叹时运不济,愤愤于“礼崩乐坏”的现实秩序,但是却对在现实社会中重建礼制充满信心。其结果是使文化思想制度难以更新和发生根本性的质变。儒道兼宗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一贯奉行的行为方式。...
2024-01-19 历史故事
这种“中庸”思想构成了平均主义意识的心理基础和伦理前提。与儒家圣贤一样,先秦诸子大都宣扬过平均主义思想,晏婴提出“权有无,均贫富”,提醒统治者对人民要“知其贫富,勿使冻馁”。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就是“清静无为”和平均主义思想的产物。平均主义思想与儒家的伦理规范是吻合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平均主义是儒家伦理...
2024-01-19 历史故事
与孔子的安身立命的现世自我修养的处世态度相反,在苏格拉底身上,表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宗教殉道精神。依照雅典的法律,原告如果要求对被告处以死刑,被告有权利提出一种较轻的惩罚来代替死刑,法官将根据原告和被告各自提出的惩罚而作出一种折衷的判决。苏格拉底这种藐视法庭的态度进一步激怒了雅典人,他被判处了死刑。...
2024-01-19 历史故事
伊斯兰教起初只是在我国西北一隅悄悄发展,在中原和江南并无市场。14世纪以后,中国的伊斯兰教开始出现附儒倾向,把儒家的伦理规范与伊斯兰教的教义相融合。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伊斯兰教徒谨遵儒家的伦理规范,维护纲纪,顺应现实的统治秩序。由此可见,在注重伦理教化和现世生活方面,中国的伊斯兰教已与儒家思想基本合拍了。...
2024-01-19 历史故事
安身立命和舍身殉道,这两种分别在孔子和苏格拉底身上体现出来的贤哲思维路向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显示了协调的现实精神与超越的浪漫精神之间的对立,现世伦理意识与彼岸宗教意识之间的对立,并且构成了中西文化截然不同的精神特质。...
2024-01-19 历史故事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广大小农心目中,“均田免粮”始终是一种充满魅力的召唤,频频发生的农民起义成为抑制土地兼并的自发的调节器。北宋王小波在鼓动农民起义时宣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起事之后以“均贫富”为其政治纲领。一百年以后,钟相、杨么又提出“等贵贱”的口号,声称“劫财为均平”。...
2024-01-19 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