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贺绍俊大学毕业来到《文艺报》,与他的同事潘凯雄共同演出了连续几年的“潘贺双打”,驰名文坛,这是贺绍俊走上文学批评舞台的第一次华丽演出。这一时期所作的关于当代文学批评的研究,初步奠定了随后出炉的《文学批评学》一书的理论雏形。...
2023-12-02 理论教育
年轻的贺绍俊大学毕业来到《文艺报》,与他的同事潘凯雄共同演出了连续几年的“潘贺双打”,驰名文坛,这是贺绍俊走上文学批评舞台的第一次华丽演出。这一时期所作的关于当代文学批评的研究,初步奠定了随后出炉的《文学批评学》一书的理论雏形。...
2023-12-02 理论教育
吕翼曾任过机关秘书,任过报社副总编辑,这些身份使他近距离地接触了大量官场上的人和事。小说主人公调研员老冯已退居二线,开会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一天,他接到办公室电话通知,让他参加一个会议,这对在单位已渐无人问津的老冯来说,犹如被扎了一针兴奋剂。...
2023-12-02 理论教育
在2011年9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阐释与建构--云南当代文学专论》一书中,集中呈现了他对云南文学的研究成果,开创了将云南文学研究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大背景下的综合研究与文本研究相结合的新格局。这是他将云南文学研究继续深化的成果,是地域文学研究的又一次理论发展。2005年,宋家宏从云南人民出版社调至云南大学成立“云南大学云南文学研究所”,他的云南文学研究从此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23-12-02 理论教育
关于史小溪的散文创作,在《论史小溪的散文创作》一书中有了较全面的评析论述。有评论提及,面对史小溪散文创作的卓越实绩,评论界的反应是滞后的,没有给予其必要的关注和应有的评价,文坛的喧嚣与浮躁,往往导致优秀的作家在众语喧哗之中被掩盖。...
2023-12-02 理论教育
曹晓宏出身教师世家,其母执教杏坛多年,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尊师重道之风对其精神人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杏坛丹心赞》表达了他对业师骆小所先生教育业迹的由衷敬仰之情,也抒发了自己寄情杏苑的志向。2007年5月,曹晓宏创作出《调寄贺新郎》:万仞横空立。曹晓宏教授的百余首古体诗词,艺术质量均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准之上。...
2023-12-02 理论教育
在《别惊飞了鸟》中,几个乡村小人物间的插科打诨,交织着他们多年以来的爱恨情仇,道出了底层社会粗鄙的处世哲学,在这些乡村底层小人物的身上,寄托了作者对自古以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奴性人格深深的批判和悲悯。...
2023-12-02 理论教育
尤其当我们的国家遭遇耻辱或灾难时,他更是以激越的笔触,书写出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灵悸动。望神州、众志已成城,狼烟灭。幸国之有砥柱兮,凝众志为壹心;感情之恸中枢兮,倾热血于黎民。诗人此时的心绪已较一年前平静,此词尽管没有《国有殇》中那种激情浩荡、一泻千里的的冲决之态,但平静语调中依然积郁着深沉的感情,表达了对我们民族多难兴邦的期冀。...
2023-12-02 理论教育
《房顶山的鸟》中,“爹”冒死搭救被无辜批斗的“冯老师”,显示了底层人性的美好。他致力于人性图景的深度建构,在解剖社会的复杂性,探究人性的丰富性上,表现出了一名作家可贵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担当精神。...
2023-12-02 理论教育
乡村是中国文学的母题,认识中国须从认识中国的乡村开始。作为从泥土中来的“地之子”,吕翼的身上承载了太多乡土的负担,他的满腔悲悯,他的绚丽青春,他生命中的悲喜歌哭,全都挥洒给了乌蒙山腹地的这片土地。长篇小说《土脉》,是吕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列入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是省作协与玉溪峨山县联合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学创作”的成果之一。“土脉”隐喻的是大地之根,是生命落脚的地方。...
2023-12-02 理论教育
《走进荒凉》一书出版后,宋家宏对张爱玲的研究并没有就此结束,尽管他的批评目光已发生了转移,但他并没有完全淡出,而是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着继续思考,对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动向保持着密切关注。宋家宏先后在多所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由于职业的关系,他的学术视点以张爱玲研究为核心,延伸到对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力图形成对现当代文学发展特征的整体重构。...
2023-12-02 理论教育
母子之间的血脉亲情,在危难之中转化成了人性的迸发。亮子思母心切,自然巴不得即刻见到母亲,但他的父亲一方面怨气未消,一方面还顾虑着自己的尊严,不愿马上去接妻子。甫跃辉不遗余力地探索人性的复杂性,甚至以出离常态的狂乱场景来表现人性的疯狂与贪婪。《鱼王》和《鹰王》是两部中篇,都设置了人性善恶的对比,展示出边缘地带的迷乱景象。...
2023-12-02 理论教育
在文学批评饱受诟病的指责声中,施战军及其青年同道者,以一种略显悲壮的决绝姿态,毅然坚守于文坛的前沿,准确地把握来自创作现场的每一次律动,扮演着一名嗅觉灵敏、反应迅捷的文坛风向感应者角色。③为增强“新活力”作家的集体影响力,施战军主编了大型丛书《新活力作家文丛》,将其推到了文学的前沿舞台,接受读者和历史的检验,进而催生了一批青年写作者的成熟。...
2023-12-02 理论教育
文学批评在当代文学史研究中扮演着前沿先锋的作用,批评家的劳作价值既体现在为健康的创作风气保驾护航,又体现在为文学史家的史论架构选择适宜的叙述对象。从整体性看,这可视为他建构文学批评宏大叙述的标志性成果。他的文学批评历程,折射的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研究艰难奋发的学术进程。②贺绍俊:《倡导建设性的文学批评》,《光明日报》2009年8月21日。...
2023-12-02 理论教育
施战军的文学批评起步于东北,成长于齐鲁大地。读施战军的文学批评,我们何尝感受不到他所心仪的批评家所具备的那些引人入胜的美学风采。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中,文学批评的处境颇为尴尬,既有来自创作界的质疑与不满,又受到学术界的轻视与鄙夷。施战军一直为文学批评的地位正名,并以自己华赡丰美、及物入理的批评风采,矫正着文坛对文学批评的误解。文学教育、批评写作和书刊编辑,成为他寄心文学的三种生命形态。...
2023-12-02 理论教育
好的文学批评需要悟性与史识。在《论中国式的城市文学的生成》中,施战军以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文学为例,辨析了乡土文学旗号下的“城市”性特征。施战军文学批评中形成的史识,还体现在他对中国“艺术散文”和“新散文”特质的辨析,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两次转型中道德意识演变轨迹的勾勒,以及对茹志鹃小说之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贡献的界定,等等。这项重大的学术工程,在学术界和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2023-12-02 理论教育
如果说,史小溪散文最具特色的地方是采集了陕北特有的文化元素以展示其鲜明的地域特性,那么沿着这条民俗文化的肌纹深入挺进,不难发现,在民俗表层掩盖下的,是作者强烈的历史归属感与文化认同心理。...
2023-12-02 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