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说诚信是安身立命的根本陈寅恪先生十分推崇苏轼的一句话:“成事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他认为,诚信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个人失去了诚信,就失去了灵魂。显然不是,没有诚信的人,在社会上将寸步难行。在陈寅恪先生看来,勤奋可以治疗懒惰,谨慎可以治疗骄傲,而比这两者还重要的则是诚信,因为诚信才是人们的立足根本。而秦末时期的季布,就是一位以诚信立世的真英雄。...
2024-01-23 理论教育
壹 为什么说诚信是安身立命的根本陈寅恪先生十分推崇苏轼的一句话:“成事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他认为,诚信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个人失去了诚信,就失去了灵魂。显然不是,没有诚信的人,在社会上将寸步难行。在陈寅恪先生看来,勤奋可以治疗懒惰,谨慎可以治疗骄傲,而比这两者还重要的则是诚信,因为诚信才是人们的立足根本。而秦末时期的季布,就是一位以诚信立世的真英雄。...
2024-01-23 理论教育
陆 研究古典文学应采用哪些方法中国自古以来是文史不分家,所以研究古代文学史的学者,不仅有较强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还有深厚的史学功底。陈寅恪先生在研究古典文学时,不仅仅是就作品谈作品,而是文史结合、融汇中西,运用多种办法来解读文学作品的背景与内涵。陈寅恪先生自认为才识不及钱谦益,但他研究文学的方法几乎受到了钱谦益的全方位影响。因此,用外国史书与中国史书进行对比研究,可以起到相互补正的作用。...
2024-01-23 理论教育
捌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谁才是儒学正宗陈寅恪先生曾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谈到:“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以前者为蓝本的是“今文经学”,与后者为蓝本的是“古文经学”。但我们能从中看出,他对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都缺乏好感,无论是汉学还是宋学,皆非其推崇之学术。但今文经学为了阐发义理,往往不顾证据缺乏,只是...
2024-01-23 理论教育
壹 佛教支持武则天当皇帝吗陈寅恪认为,武则天开中国历史上未有之先河,当上了女皇。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既说明武则天弘扬佛法的渊源,也间接说明了武则天当上皇帝的宿因。也就是说,到这时,佛教的教义中有了支持女人当皇帝的教义。陈寅恪指出,武则天当初用来印证自己能够当上皇帝的《大云经》,就是属于这类经典。...
2024-01-23 理论教育
伍 博学的人都喜欢孤芳自赏吗道家大宗师老聃曾经在《道德经》中写道:“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但自古以来,博学多识的才子往往以狂放不羁的做人态度著称于世。可以说,他们多少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陈寅恪从不因自己博学而傲视他人。也许,正因为陈寅恪没有“孤芳自赏”的狂生做派,才能赢得学术界不同圈子的共同尊敬,成为举世公认的文史国学大师。...
2024-01-23 理论教育
肆 如何进行中外哲学对比研究陈寅恪曾游历多国求学,比一般人更熟悉西方文化。由于中外语言的先天差异,人们在进行中外哲学对比研究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或牵强附会之处。但无论是胡适,还是其他致力于构建新文化的学者,依然采取陈寅恪批评的这种治学方法进行中外哲学对比研究。...
2024-01-23 理论教育
陆 历史上只有胡人被“汉化”吗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不断的古老文明,哪怕在异族入住中原的漫漫低谷,也会凭借文化的力量反过来同化征服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改易汉俗”的政策。也就是说,这几个姓氏的当代人虽然户口本上的民族成分是“汉”,但祖上有可能是汉化的鲜卑人。因此,孝文帝此举对全面汉化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然而,陈寅恪先生却认为,中国历史上不仅有胡人汉化现象,也有汉人胡化现象,前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2024-01-23 理论教育
伍 儒家礼制与历代法律典章的关系儒家创始人孔夫子,一生都在推行复古周礼的主张。也就是说,儒家的“礼”已经真正渗入到了法律典章之中。由此可见,两汉的引经决狱风气,使得儒家礼制思想借机成为事实上的法律最高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根据儒家礼制订立的晋律是后世华夏刑律的正统,但在此之前,儒家之礼与法家制定的刑律典章关系并没有那么紧密。...
2024-01-23 理论教育
叁 “山东豪杰”主要指的是什么人在隋末唐初的史籍以及口语中,最常见到的一个称谓是“山东豪杰”。陈寅恪指出,这里面所说的山东豪杰,实际上指的是由胡、汉民族杂糅在一起,富有战斗力,又能从事农业生产的有组织的集团。比如说后来与李建成、李元吉决斗时,唐太宗就派张亮前往洛阳招引“山东豪杰”来帮助自己。在窦建德死后的二百多年间,“山东豪杰”的势力一直存在,没有衰竭。...
2024-01-23 理论教育
陆 研究古代哲学为何要有“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了解之同情”一语由此流传开来,引发了人们无休止地讨论。有学者认为,陈寅恪的“了解之同情”与钱穆先生的治学主张颇为相似。因此,陈寅恪先生强调,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必须要避免牵强附会的恶习。...
2024-01-23 理论教育
叁 为什么说宋明理学是新儒学太史公司马迁治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根本目标。宋明理学与两汉经学、先秦儒学虽同属于儒家思想体系,但有着很大的区别。总而言之,孔孟二人更多地是对“周道”进行整理和阐发,主要注意力放在办学和游说两方面,不像后来的宋明理学家以创建新学问为宗旨。也就是说,自从秦朝之后的中国传统思想学术演变,都是为后来的新儒学产生做铺垫。...
2024-01-23 理论教育
贰 为什么学衡派推崇新人文主义思想不同于对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态度,陈寅恪等学衡派人士十分推崇美国新人文主义思想白璧德的学说,甚至对其可以称得上是“钟爱”。对于追求贯通中西、融化“新知”的学衡派人士而言,新人文主义思想是打通中西文化的最佳途径,也具备迅速解决西方文化“本土化”问题的可行性。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要求人们应当具有某些德行,从而达到某种人文精神高度。...
2024-01-23 理论教育
贰 武则天为何要打压关陇集团但凡研究唐朝历史,武则天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传奇人物。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关陇集团的成员。其中,代表关陇集团的长孙无忌与褚遂良拥立晋王李治。随着战乱割据时代结束,天下进入太平治世,关陇集团不再具备开国时文武兼修、共同进退的精神气,逐渐趋于解体。...
2024-01-23 理论教育
肆 学者的意志有多坚强学术研究要求人们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劳苦,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如果没有跌宕起伏的经历,也许我们永远无从知道陈寅恪追寻真理的意志有多么坚强。尽管如此,陈寅恪等学者依然不顾条件艰苦简陋,坚持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如此艰苦而动荡的环境下,陈寅恪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见其求知精神有多么坚定刚毅,完全当得起“学术硬汉”的赞誉。...
2024-01-23 理论教育
肆 《长恨歌》与《长恨歌传》是什么关系“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人内心深处最恐惧的记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扼腕的转折点之一。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虽不是用来博取朝中大臣好感的敲门砖,但采用的确实是当时新兴的文体。由此可知,陈鸿的《长恨歌传》并不是为白居易的《长恨歌》所作的“序文”。...
2024-01-23 理论教育
贰 唐太宗对佛教是什么态度在唐太宗以前,陈寅恪指出,与佛教关系最深切的,一个是梁武帝,一个是隋唐帝。从唐太宗的这份手诏中明显可以看出,其对梁武帝笃信佛教的做法是极不赞成的,因此他将梁武帝信奉佛教一事引为反面教材。从这可以看出,唐太宗本人不仅不信佛教,而且也反对别人信奉佛教。针对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陈寅恪又引用了一份诏书。较为公允的说法是,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是随着时势以及个人兴趣的变化而变化的。...
2024-01-23 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