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地方幅员辽阔、省视学人员少和迁调频繁三大客观因素严重制约着清末省级教育视导活动的开展及效果。究其原因,与省视学职权有限有关。综上所述,1906年各省提学使司设立以来,省视学积极履行省级视导职能,开展各项视导活动,为地方新式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应看到,这一时期的省级教育视导活动难言顺利。此外,这还与国家层面省级视学制度的缺失紧密相关。...
2023-11-16 理论教育
总之,地方幅员辽阔、省视学人员少和迁调频繁三大客观因素严重制约着清末省级教育视导活动的开展及效果。究其原因,与省视学职权有限有关。综上所述,1906年各省提学使司设立以来,省视学积极履行省级视导职能,开展各项视导活动,为地方新式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应看到,这一时期的省级教育视导活动难言顺利。此外,这还与国家层面省级视学制度的缺失紧密相关。...
2023-11-16 理论教育
[1]卞孝萱,等.民国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2]卞孝萱,等.辛亥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3]陈宝琛,等.清实录:宣统政纪.北京:中华书局,1987.[4]陈学恂,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6]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3-11-16 理论教育
从这些公文可以看出,甘肃提学使司日常所处理的公务事无巨细,极其繁杂。早在1906年7月,学部颁布《教育会章程》,要求各省督抚札提学使司设立教育会。而且,与其他省份先设全省教育总会后渐次设立各属教育分会的情形不同,甘肃提学使司则先要求各属成立教育会,而后才缓慢设立全省教育总会。直到1910年8月,甘肃教育总会在省城兰州宣告成立。[152]由此来看,甘肃提学使司似将统计表册工作误解为学部对地方学务之考核,颇为焦虑。...
2023-11-16 理论教育
但是,奉天、甘肃等未独立省份仍沿用清末提学使司。至此,提学使司这个称谓才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以上说明,中华民国近38个年头过去了,清末提学使司身上的优缺点,统统又重现了一遍。可以说,省级教育行政管理改革所取得的上述成就与百年前的提学使司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023-11-16 理论教育
言下之意,直隶提学使司绝非总督之附庸物,而是在直隶教育现代化早期阶段中发挥了重要力量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教育行政机关。而且这一过程中,尽管卢靖、傅增湘先后出任直隶提学使一职,但是规章制度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并未因提学使的变动而变动。总之,在教育现代化起步阶段,直隶提学使司发挥了重要作用,开拓出了一条发达省份办教育的成功道路。...
2023-11-16 理论教育
直隶提学使司成立以来,非常重视省视学工作,并定期派省视学到各属视察学务,旨在“通过调查学务,以便切实整顿”[8]。这一时期,直隶省视学按照提学使指示,积极督查全省各级各类学堂、指导地方学务、监督地方官兴学与地方教育行政、与地方商讨问题解决办法等,可以说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视导活动。根据省视学建议,提学使司札唐山县遵照办理。据此,提学使司专札奖励徐莲群,要求“札到该州即便转行知照”。...
2023-11-16 理论教育
民间观感与官方观点两相印证,足以说明清末甘省教育发展之成效。[165]由此来看,风气闭塞、经济落后并不是甘肃教育发展迟缓的独特因素抑或是全部因素。那么,清末甘肃新式教育到底为何迟迟不上轨呢?总的来说,升允上任以来,消极应对甘肃教育。在此情况下,甘肃教育依然起步缓慢。1907年甘肃提学使司成立后,大力支持甘肃大学堂的发展。可以说,清末,上述两种行为均突出表现在甘肃提学使司身上。...
2023-11-16 理论教育
然而在该书中,编者并未系统考察湖南提学使司整顿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的过程、成效及困境。许顺富的《湖南绅士与晚清教育》一文从社会史视角考察了清末湖南士绅对湘省地方教育事业的影响。...
2023-11-16 理论教育
这主要受各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提学使司自身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以清末教育发达的湖北省为例,湖北提学使司成立以来,组织较为完备。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提学使司难以有效地监督与扩张湖北教育。总之,制度建设与监督考核是清末提学使司“行政”的基本保障。...
2023-11-16 理论教育
惟直隶与江南、江北派督学御史,称为学院。为了消除顾忌,雍正四年,各省提学道改为提督学院,长官称提督学政,简称学政,专司各省科举考试。其中,学政虽有整饬学校之责,但仅局限于考校生员。正如陈青之在《中国教育史》一书中写道:“稽考全省生童的提督学政,由京官出使,是一种巡视的体例,并无正式机关之组织。”至此,提督学政因职权所限,已不能在新式学务发展中发挥作用。...
2023-11-16 理论教育
清末,侯鸿鉴在多年江苏省视学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如何管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如何领导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等核心问题深有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管理思想。由上可知,侯鸿鉴作为“局中人”,善于观察和思考教育行政管理问题,其中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观点。他认为,作为一省教育管理机关,提学使司应亟须解决如下薄弱环节:首先,注重师范,为地方培植教材。最后,提倡女子教育以立家庭教育之基,并为预备小学教材之用。...
2023-11-16 理论教育
回顾清末提学使司组织及“行政”历程,大致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以上说明,提学使司具有传统官僚制的基本特征。三是提学使司职员资格。可以说,“大包大揽式”管理正是清末提学使司管理实践的显著特征。由此来看,清末提学使司无疑是全方位的办学者。...
2023-11-16 理论教育
陈青之在《中国教育史》中,专节梳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沿革之历程,其中介绍了清末提学使地位、提学使司架构、职员选任方式等。这些著作中,对清末本地提学使司的情况有不同程度的介绍,为本研究了解各地情况提供了重要基础。...
2023-11-16 理论教育
综上所述,有关清末提学使司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有研究大都采用中央或地方政策文本,而缺乏挖掘提学使司运作过程、职能活动开展、提学使司推进地方教育事业等方面生动的一手史料。鉴于以往成果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必要从学理上重思如何研究清末提学使司。尽管在已有研究中也有采纳“综合性研究取向”的,但对上述问题关注不够。鉴于此,本研究拟从“整体贯通”的视角考察提学使司。...
2023-11-16 理论教育
就学部与提学使司关系而言,根据学部定章:一是学部有提学使任免权。为此,1906年7月,学部正式颁布《教育会章程》,旨在理顺教育会与行政机关之关系。五是协助提学使研究教育学问、调查境内官立私立各种学堂、撰写境内教育统计报告、探求本地兴学办法等,呈报提学使以备参考与稽查。(二)学堂→劝学所→提学使司→学部除由上而下的传达渠道外,还有由下而上的信息反馈与流通路径。...
2023-11-16 理论教育
(二)扩张初等学堂,扎实推进普及关于中学以下学堂,河南提学使司尤为重视初等学堂与学额的扩张,为此采取改造私塾与新设学堂并举的施政策略。截至1907年底,全省有65属向提学使司禀复初等小学及半日学堂的设立情况。总之,1906年至1911年间,河南提学使司秉持“强本”策略,采取种种强制性行政举措,扩张省域师范学堂和初等学堂,以期收教育普及之效。...
2023-11-16 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