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人半兽形“神”比兽形“神”进步之处就是半人半兽形“神”逐渐符号化,拥有了更多人性化的职能。逐渐符号化的神话原型是三类“神”产生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即半人半兽形“神”是先民将自然人化了之后形成的形象。西王母是其中最有名气的半人半兽形“神”,在后世流传过程中西王母形象逐渐人性化和女性化。根据考证可以推断,蛇在逐渐符号化后成为了龙的神话原型。...
2023-10-19 理论教育
半人半兽形“神”比兽形“神”进步之处就是半人半兽形“神”逐渐符号化,拥有了更多人性化的职能。逐渐符号化的神话原型是三类“神”产生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即半人半兽形“神”是先民将自然人化了之后形成的形象。西王母是其中最有名气的半人半兽形“神”,在后世流传过程中西王母形象逐渐人性化和女性化。根据考证可以推断,蛇在逐渐符号化后成为了龙的神话原型。...
2023-10-19 理论教育
人形“神”的巫术与祭祀接近于政教活动。例如,鲧禹治水,后稷播种百谷,叔均始作牛耕,“神”界的讨伐征战等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山海经》中频繁出现的“葬”和“冢”两种巫祭文化载物。(一)关于“葬”的政教合一记载《海外南经》记载:“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狌狌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
2023-10-19 理论教育
《山海经》追求“真”包括通过了解自然生存环境而认知世界,通过生存空间的四方关系而了解先民美学认识,通过了解巫祭活动规范而寻求美好生活三个方面的目的。《山海经》中各个山神所处的山系以及该山系的矿物、植被等记载经得起考证,这就是《山海经》求“真”的体现。巫术中保留下来的“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弥足珍贵。这是《山海经》求“真”的目的之一。...
2023-10-19 理论教育
《山海经》中的“神”有兽形“神”,有半人半兽形“神”,还有人形“神”。《山海经》的作者不是一个时代的一个人,它成书背后的创作参与者不计其数。通过历时思维与共时群体性思维的对比分析,可以知晓《山海经》三类“神”的“神”符号在不同形成阶段,作者有着不同的造“神”心态,并且使用了不同的造“神”方法。《山海经》在三类“神”的符号分别源自自然对先民的制约、人们对自然对象的有意识改造,以及人们对自然的尊重。...
2023-10-19 理论教育
狭义的人形“神”是指外形与人类外形一样的“神”,这些“神”在《山海经》中没有明确指出由兽形部分组成,本书默认为人形。以上两者本书一并归入人形“神”的研究范畴。《山海经》各个篇章命名是以五方依次命名。《山海经》中有关黄帝的记载仅见于《西山经》之中。...
2023-10-19 理论教育
兽形“神”的神话原型以自然界原型为主。根据考证,可以推断鳄鱼、蜥蜴和鸵鸟就是“鸟身龙首”“龙身鸟首”的南山山神的自然界神话原型。根据考证,可以推断牛就是“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的西山山神的自然界神话原型。同时,通过兽形“神”的神话原型解析可以看出依傍自然而形成的文化。自然界的神话原型是三类“神”产生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
2023-10-19 理论教育
兽形“神”体现出了自然对先民的制约。在这种制约下产生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心态。由于先民对于自我意识的缺乏,加之对于周围自然界野兽的恐惧,因此先民模仿野兽进行天神制造活动。进而产生了如鸟首龙身、马身龙首、牛身八足二马尾等兽形“神”。而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是先民对于自然的敬畏感。...
2023-10-19 理论教育
五行符号的神话原型是三类“神”产生发展过程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神”的神话原型形成民族文化中的神话符号。五帝以人形之“神”的身份祭祀可谓源远流长。古人称“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黄帝的符号神话原型体现出诚实而又温厚诚恳。少昊与大皞是相对为名的天神。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023-10-19 理论教育
从兽形“神”与原始山岳崇拜的上古巫术祭祀活动,到半人半兽形“神”与趋吉避凶的上古巫术祭祀活动,再到人形“神”与政教合一的上古巫术祭祀活动,体现出《山海经》三类“神”的产生过程的文化背景。祭政合一的政权构建方式,影响了上古神话中“神”的产生及其特征。《山海经》里有着很多有关“神”符号的记载。...
2023-10-19 理论教育
由此可见,“神”符号的形成背后必然有着现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作为依托。人们认知能力有限,因此不能将自己与自然界分开思考,所以先民认为兽形“神”的外形也是自己的外形,自己的外形也就是兽形“神”的外形。这里的“神”外形由自然界生物的野兽外形抽象后形成的神形符号构成。《山海经》“神”符号形成的第一个过程,即兽形“神”阶段。正是这种心态影响下,产生了第一种类型的“神”符号。...
2023-10-19 理论教育
半人半兽形“神”是《山海经》诸神的第二个衍变阶段。《山海经》里半人半兽形“神”的记载有很多,如《南山经》这些山神都是龙的身体人的脸面。西王母之名始见于《山海经·西山经》《山海经·大荒西经》,又称“王母”“金母”“西姥”。这位半人半兽形“神”,反映的可能是上古先民的图腾崇拜形式。...
2023-10-19 理论教育
先秦时期文化审美的求“真”思想,如《周易》观物取象的求“真”精神,泽被后世。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实践理性精神在美学层面对于“真”提出了要求。先秦墨家思想中具有实用性的务实求真精神,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先秦文化对于“真”的审美追求。自古至今,我国文化对于“真”的追求不如西方那般炙热执着。传统文化对于“真”的审美追求影响到先秦两汉期间《山海经》的历时创作主体对于“真”的审美追求。...
2023-10-19 理论教育
人形“神”的“神”符号来源于先民对自然对象的尊重,这种尊重基于人类生产生活水平与心智认知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态。这是《山海经》“神”符号形成过程的第三个阶段。大皞凭借建木登上天,黄帝栽培了建木,这就是人形“神”尊重并保护自然的阶段。巫术是《山海经》时代的科学,这种科学也属于历史语境下的科学。《山海经》中的“神”有兽形“神”,有半人半兽形“神”,还有人形...
2023-10-19 理论教育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这一阶段的“神”符号最终得以形成。半人半兽形“神”的祭祀巫术活动围绕马、牛、羊、鸡、狗、猪,传统文化中的“六畜”进行,也说明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山海经》“神”符号形成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半人半兽形“神”阶段。正是这种心态影响下,产生下了第二种类型的“神”符号。...
2023-10-19 理论教育
先秦时期的文化中审美求“善”思想,如先秦五行思想将自然界中五种物质的相生相克社会化、道德化,形成一套完整的求“善”思想。两汉期间的文化中审美求“善”精神不减先秦。汉代举贤良中贤良的判定标准就是对于“善”的追求。《汉书》中班固对于德行的重视是汉代儒家影响下“善”的审美追求的体现。传统文化对于圣人的“仁”“智”追求即是对“善”的追求。而这种对于“善”的追求正是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我规范。...
2023-10-19 理论教育
半人半兽形“神”的创造形成于先民对于自然的改造。因此产生了如马身人面、人身羊角、龙身人面、人首蛇身等半人半兽形“神”,并加以祭祀、崇拜。这一阶段半人半兽形“神”的形成,不但展示出人类通过智慧灵动、哲学思辨对万物有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究,也预示着人类生产力逐渐强大之后希望与自然外物相抗衡的勃勃壮志。...
2023-10-19 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