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善行无辙迹”,一方面是指施教者施行无为的教化,受教者没有被强硬管理,就教化方式来说也就没有留下痕迹。在接近知识的临界点上,施教者应避免过于作为,把获取知识的快乐留给受教育者,这也是一种“善行无辙迹”。...
2023-08-14 理论教育
所谓“善行无辙迹”,一方面是指施教者施行无为的教化,受教者没有被强硬管理,就教化方式来说也就没有留下痕迹。在接近知识的临界点上,施教者应避免过于作为,把获取知识的快乐留给受教育者,这也是一种“善行无辙迹”。...
2023-08-14 理论教育
况且,这句话背后的真正意思,是告诉我们,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就要尽到这个位置上的本分,也就是儒家所讲的“君子素其位”。这种生活,是一种“积极的本分”,而不是消极的逃避责任。典故一管宁割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管宁恰恰是相反,他总是把自己的本分做好,而不会心猿意马,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要做日常生活中的管宁,抵制内心深处的华歆。...
2023-08-14 理论教育
曾国藩常言需与良友亲近且须患难与共,用情专一,还需勤加往来,切勿占人便宜。正所谓“师友夹持,懦夫也能立志”,曾氏家书中对待友人的方法需要我们重新整理与借鉴:其一,“交友拜师宜专一”且“须勤加来往”。曾国藩在接待朋友时有“八交”与“九不交”之说。曾氏认为交友要推诚守正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切不可轻取人财。...
2023-08-14 理论教育
用现代的观点看,能建立大的功勋的前提是拥有大胸怀、大眼界、大气魄,再佐以大智慧和大坚韧,方能有大成功。大胸怀、大眼界往往是其事业定位的第一步,如果这一点发生偏差,可能就会差之千里。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超在西域三十一岁。其年九月卒,年七十一。在这里需要区分小事与细节,孔子并非否认细节的重要意义。成为“君子儒”,笃信一个有大才能的人,不应当为琐事所囿,让自己的才华最大化发挥。...
2023-08-14 理论教育
爱“论人非”的人是愚蠢的,因为若不会反躬自省,也就错失了提升自我的机会,而且给他人留下极其不好的印象。真正的成才不是排他性的,不是通过贬低排挤他人使自己显得成功,而是愿意与他人一同成长,甚至帮助他人成长。这四不其实就是要我们学会谦逊,谦逊就是不自满,心中要是“虚”的,心中有虚空,才能放进新的东西,才能成长。心灵不仅需要有虚空,还要有阳光。...
2023-08-14 理论教育
如何打破僵局,《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讲:“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说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是明智的;不知道还自以为知道,就是缺点。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原则,在这里就是去掉自以为知的固执,而走向于、趋近于无为而无不为,不知而无不知。老子“知不知”的思想对于成才之道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23-08-14 理论教育
关于教化的效果,《道德经》第十七章讲:“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主要是说,最高明的统治者,民众只是知道他,当教化成功后,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受教者没有感到被统治、教化,也没有被外在事物所压迫,而是找到了自己的自然状态。...
2023-08-14 理论教育
释迦牟尼佛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大夫、天人师、佛世尊十种名号。我不把水当作水、我当作我,从来没有思考过什么入身于水的道理与方法,所以也就真的一无所知。...
2023-08-14 理论教育
对于这种自私自利之行为,曾国藩对后辈是有专门告诫的。曾氏除处处主张的“稳慎”“谦孝”以及“持盈保泰”外,尤其指出“有功不可独居,有过不可推诿”这一处世原则。曾国藩一生爱才如命,有幕府百人,其幕府被称为神州第一幕府。曾国藩尽管身位居高,但他不仅自己严于自律,深居简出,还告诫要求家人一并如此,奉行谦廉节俭,反思自我。在对待自己的幕僚、友人、乡人上,曾国藩更是恩重有加。...
2023-08-14 理论教育
所有这一切,都是告诉人们不要存私念。所为私念,就是固执地以自己为中心,而不顾事情客观上正确与否。克服私念,就是要克服绝对的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只有克服私念,才能走出自己与他人、与社会隔绝的状态,才能以平静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最后,克服私念需要客观地认清自己,明确自己的位置。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知道,以自己为中心的私念会蒙蔽自己的心灵。...
2023-08-14 理论教育
曾国藩在致诸弟、侄儿信中,同样处处突出体现并强调“有恒”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读书的根本。“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无论读书还是做人,只有“立志有恒”,贵乎“专”,懂“孝悌”,才能时时长进,步步高升。这与曾氏所言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可谓异曲同工。...
2023-08-14 理论教育
逐条来看,这三方面可以这样理解:第一点:“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仪态包括了举手投足、行走坐卧、洒扫进退,是一切动作所表现的气质;颜色则是对待他人的态度。在不同的态度下,同样是答复别人的问话,可能会千差万别。或态度诚恳、端庄大方;或面带笑容、和蔼可亲;或横眉冷对、生冷脆倔;或目光呆滞、神情木然……“正颜色,斯近信矣”要求语气和悦,态度真诚。“鄙倍”是指说话粗野、庸俗。...
2023-08-14 理论教育
“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每个人尽本分去做才符合“礼”的标准,这样做也就完成天地万物赋予我们的使命,顺乎“天命”的道理法则。这个“礼”就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行为准则、礼仪规范。礼的具体实施有着很详细的规范,可以约束人的身体行为。初看起来,安分知礼似乎与成才毫不相干。而知礼就如上文所说,可以帮助我们形成独立人格,不为外物所动摇,这也是成才路上非常重要的一步。...
2023-08-14 理论教育
“盛时常作衰时想”,为保持家运长久,曾国藩一再要求家中之人切莫忘记过去的贫寒。曾国藩时常告诫子弟需要“待人以宽”,即是要有“雅量”,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并且时刻保持谦卑之心,不轻易占人便宜,如此方可建功立业。而家运太盛、富贵极盛之时需持盈保泰,保持安定。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曾国藩虽身居高位,却始终深居简出、勤俭有恒、廉洁自律,毫无骄奢淫逸之气,仅此就足以令人肃敬。...
2023-08-14 理论教育
对此,老子有深刻的阐述,《道德经》第一章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说从“无”中去洞察、领悟事物的奥妙,从“有”中去观察、体会事物的端倪。“无”即是不带主观偏见地观察事物,“有”则是有预设的观念,以此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无”和“有”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二者之中老子更注重的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更能体现自然无为的原则。...
2023-08-14 理论教育
孔子的先祖乃宋国贵族、殷王室后裔。《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齐论》《古论》。此外,孙钦善的《论语本解》和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也都是比较好的注本。《论语》体现的核心思想是孔子所提倡的“仁”,即“忠恕”,《里仁》讲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的一些教学思想,对今人来说,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2023-08-14 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