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之后,《公祷书》对婚礼仪式的规定就再也没有什么变化了。由于该派反对结婚有任何的宗教仪式,因此将婚宴作为结婚的核心部分。在英国革命后,由于清教和独立派思想的影响,婚姻仪式与习俗都出现了一些变化。1645年1月威斯敏斯特会议在《公共礼拜指南》中规定了新的结婚仪式。真正以立法形式规定这种新婚礼仪式的是1653年的贝尔朋议会。...
2023-07-26 理论教育
至此之后,《公祷书》对婚礼仪式的规定就再也没有什么变化了。由于该派反对结婚有任何的宗教仪式,因此将婚宴作为结婚的核心部分。在英国革命后,由于清教和独立派思想的影响,婚姻仪式与习俗都出现了一些变化。1645年1月威斯敏斯特会议在《公共礼拜指南》中规定了新的结婚仪式。真正以立法形式规定这种新婚礼仪式的是1653年的贝尔朋议会。...
2023-07-26 理论教育
正因为如此,他对婚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已婚、未婚和丧偶的比例以及已婚子女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比例问题。在本书中,他研究了西方的家庭特征、私生子问题、英国历史上的孤儿与继父母、老年问题和中世纪以来欧洲人的性成熟年龄等问题,他研究的核心仍然是大量地使用教区登记档案,利用计量史学的方法研究这些现象的比例。斯通对英国家庭史研究的成果《1500年到1800年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是任何自他之后研究英国家庭史的人都要提到的。...
2023-07-26 理论教育
国内目前相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研究仍然还比较薄弱。其他的很多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研究中世纪西欧的教会与婚姻。所有这些都是近年来中国学者深化历史研究所取得的可喜成果。尽管国外学术界对近代早期英国的婚姻研究越来越深入、国内学者也越来越重视对该问题的研究,但目前的研究仍然有以下不足,值得进一步探讨。仍然缺乏对近代早期英国婚姻的系统研究。...
2023-07-26 理论教育
在婚姻的解除问题上,教会完全维护耶稣反对离婚的立场。所以,教会一方面坚决反对离婚,另一方面也有条件地允许夫妻解除共同生活的义务,甚至解除婚姻纽带。对于存在某些结婚禁忌的婚姻,教会可以通过宣布其无效而废除夫妻之间的婚姻纽带,双方可以自由再婚。而且,这种婚姻被废除后,其所生子女则丧失合法身份,沦为私生子。...
2023-07-26 理论教育
对于英国,菲利普也承认宗教改革后英国没有像其他新教国家那样放弃天主教的婚姻不可解除论,直到19世纪中期英国才允许真正的离婚。但他所提出的两点意见是非常有启发性的:一是16世纪英国的教俗法庭都不允许离婚,但一直有人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二是英国革命期间政治变动时,婚姻似乎也在发生一些变化。他也认为英国的婚姻法从12世纪直到1753年都没有发生什么重大变化,而有关离婚的法律在1857年之前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2023-07-26 理论教育
《新约全书》接受了《旧约全书》中婚姻是由神缔结的观念,在婚姻的缔结方面没有什么新的变化或发展。虽然婚姻是由神所创立的,在《新约全书》中,婚姻却遭到了贬抑。正是出于对淫乱的极端厌恶,《新约全书》非常重视夫妻的性忠诚,认为履行婚债即满足对方的性需求是夫妻的义务。这在《新约全书》中是找不到直接答案的。在《新约全书》中,婚姻的地位、目的与解除都出现了新的变化。...
2023-07-26 理论教育
改革者对独身制度的抨击也反映了他们自己对婚姻之福的赞赏。维护和赞扬婚姻神圣地位的人无一例外地运用婚姻的创立者、创立时间和地点、基督的出身及其出席迦拿婚宴并行神迹的事件作为例证。培根说,婚姻是光荣的、卓越的,应该得到高度的赞扬,这是毋庸置疑的。...
2023-07-26 理论教育
综观上文,我们不难发现英国教士结婚的合法化进程非常复杂曲折,英国已婚教士的命运也随之起伏跌宕。不管亨利依据什么来决定玛丽与伊丽莎白的继承顺序,他的这种安排直接影响了英国宗教改革的历史,也影响了教士结婚的合法化进程。教士结婚的合法化也并不意味着教士性丑闻的终结。...
2023-07-26 理论教育
但在英国宗教改革后的法律中,只有在女继承人的婚姻和教士的婚姻上,必须要有父母同意,而其他没有经过父母同意的婚姻还是有效的。首先是意识到不经过父母同意而缔结秘密婚姻的危害,认为这种轻率的结婚行为对家庭和社会都是不利的。布林格指出忤逆父母者在各国都是要受到惩罚的,并且认为不经父母同意就将其子女借婚姻之名拐走与盗窃无异。一般都认为子女应该经过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再结婚,这主要是针对年龄较小的人而言。...
2023-07-26 理论教育
亨利七世驾崩后,亨利八世履行了与凯瑟琳的婚约。1503年6月23日,英西双方就17岁的凯瑟琳与12岁的亨利王子的婚姻达成协议。两天后凯瑟琳与亨利王子正式订婚。实际上,凯瑟琳与亚瑟并没有圆房。1505年3月,教皇授予了准许亨利与凯瑟琳结婚的特许状。菲迪南控制西班牙局势后,凯瑟琳与亨利王子的婚事也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作为王后而言,凯瑟琳是失败的,她没有为王室生育男性继承人。...
2023-07-26 理论教育
秘密婚姻是指既没有公布结婚预告,也没有按照规定程序获得教会特许证就缔结的婚姻。这种婚姻的秘密性是针对它缺乏官方所认可的公开性而言的,并不完全是指结婚双方在没有任何证人的情况下的私定终生的行为。这只是解除了夫妻双方共同生活的义务,而没有解除他们之间的婚姻纽带,因此不是真正的离婚,所以文中直接将之翻译为分居。在1857年前这是唯一一条离婚的法律途径,其前提就是夫妻一方的通奸行为,而且只有无过错方可以再婚。...
2023-07-26 理论教育
教会不得不承认婚姻是因为婚姻可以保证人类繁衍和避免淫乱发生,而且前者成为教会所明确认可的婚姻的首要目的。后者是耶稣和保罗所认可的婚姻的目的,教会承袭了这一观点。在《旧约》中已经萌生了婚姻的目的在于生育的观点。奥古斯丁认为婚姻有三大好处,即子女、忠诚与圣礼。在圣奥古斯丁和阿奎那思想的影响下,中世纪教会明确规定婚姻的正确目的在于传宗接代。另一方面教会视婚姻为圣事还有其自身的原因。...
2023-07-26 理论教育
大体而言,全英国有五分之一的教士结婚,有的地方甚至更多。诺福克、萨福克结婚的教士占全体教士人数的四分之一,埃塞克斯因为结婚而被剥夺圣俸的教士就超过四分之一。法律上的许可和政策上的保护都不能很快消除民众对教士结婚的疑虑与抵制。产婆拒绝给教士的妻子接生。还有人拒绝接受已婚教士所主持的圣事。...
2023-07-26 理论教育
伊拉斯谟的反独身主义不仅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而且对英国也有重大影响。伊拉斯谟认为守独身誓是由于对人类本性缺乏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盲目的迷信。依据基督参加迦拿的婚礼这一记载,伊拉斯谟批评宗教的独身是一种无益的反自然的生活方式。独身制度实施的结果与教会确立这一制度时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更使教会成为了众矢之的。...
2023-07-26 理论教育
所以,当进入17世纪其他新教国家都已经允许离婚,对此的争论都已经告一段落的时候,英国支持离婚的人仍然要为自己的主张不断鼓吹。在17世纪初期,离婚的反对者仍然坚持婚姻是不可解除的,而且认为离婚会对子女抚养、社会道德和秩序产生不良影响。在17世纪初期,关于离婚的争论基本还是沿袭了16世纪的做法,即主要是立足于《圣经》寻找神学上的依据。之后由于国王与议会的冲突,离婚问题又与政治密切联系起来。...
2023-07-26 理论教育
在这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中所兴起的人文主义对西欧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文主义者继承并发扬了这种古典的家庭观,认为家庭是构成教会和国家的基本单元。人文主义者发现了人的主体价值,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神关系。人文主义者认为妇女在精神上和德行上与男人并无本质区别,她们也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能力。在以上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人文主义者反对禁欲主义,反对教士独身制度,否认婚姻的地位次于独身。...
2023-07-26 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