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的多功能渗透,不限于文化与商业空间,大型体育运动空间也趋向综合型。宽泛意义来说,文化空间引入生活消费,商业空间引入文化活动和娱乐项目,体育运动场馆引入娱乐体验,等等,各种功能空间的相互渗透,从空间的维度有力地说明了后现代“碎片、融合、去中心”的特征,并且正在不断以新的方式表现出来。...
2023-07-25 理论教育
城市空间的多功能渗透,不限于文化与商业空间,大型体育运动空间也趋向综合型。宽泛意义来说,文化空间引入生活消费,商业空间引入文化活动和娱乐项目,体育运动场馆引入娱乐体验,等等,各种功能空间的相互渗透,从空间的维度有力地说明了后现代“碎片、融合、去中心”的特征,并且正在不断以新的方式表现出来。...
2023-07-25 理论教育
图4-1文化空间的价值构成要素在文化“去分化”或者说“再中心化”的情境中,更加扩展性的、混合的文化价值解释正在形成。由此,笔者基于文化空间的属性和时代特征,提出当代城市文化空间的文化价值要素构成,包括纯粹美感、延伸意涵、技术水准和时间维度四个方面。只有坚持“文化价值”的前提,才能在不同语境和领域中基于不同目标追求文化的不同效益。...
2023-07-25 理论教育
文化空间的存在是文化产品销售的重要平台。文化空间构成文化企业经营项目的完整性。简而言之,在文化生产社会化、规模化的当代,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及其构成的完整性,可以也应该是包括展示空间在内的环境,这是仪式感的表现,不仅是作品的仪式感,也是空间的仪式感。...
2023-07-25 理论教育
精确界定“公共空间”并不容易,城市理论的各种流派给出了诸多定义。如果说城市是人们为了共同利益而聚集在一起的公共空间,那么在这种情境中,共同利益的概念也散碎而成为个人忧虑。文化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社会性的公共空间,其数量的增加和分布范围的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不安。...
2023-07-25 理论教育
言下之意,一些处于衰退中的城市,其内部资源是匮乏的。因此,吸引外部资源并加以利用,是城市更新合理化的现实选择。从旅游收益的外部效应来看,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是成功的,也成为众多城市竞相模仿的对象。外界舆论也是一种外部资源,特别是对于处于竞争中的城市来说,这是刺激城市转型的催化剂。798艺术区从一个对地方利益有争议的危险场所转变为官方认定的先进文化区。...
2023-07-25 理论教育
中国的文化产业实践萌芽发生于20世纪初。国家统计局编制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依据文化及相关单位生产活动的特点,基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国家统计局最早于2004年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与国际市场关系来看,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市场日趋多元化,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步伐加快。特别地,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作用。...
2023-07-25 理论教育
大型旗舰项目日益占据大都市中心区域的天际线或地下空间。文化地标空间融入并记录当代艺术观念。重新修缮或翻新之后的文化空间显著地改变了城市面貌。大型设施无疑改变了城市地景。但是,盲目兴建大型文化空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数量少而规模大的文化空间,往往无法把形态各异的不同消费群体全部考虑在内,容易过度简化城市文化生态的复杂性,变成形式化和庸俗化的观光产品,导致空间景观化。...
2023-07-25 理论教育
文化产业成为当代文化生产的主导方式,文化生产者的群像随之发生根本性转变。新型文化媒介人,指从事符号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工作者。文化从业者的职业稳定性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今文化生产者作为自由职业者并不少见,而以往多是铁饭碗,这是中外共同的普遍现象。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工作者的状态发生根本性改变。文化活动基本由国家机构主办,艺术展的参展作品通过文联、协会层层选拔。...
2023-07-25 理论教育
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空间可以说是理性化的消费工具。其二,后现代理论为消费工具控制消费者的观点提供了有意义的矫正。消费工具之间为了赢得竞争,以争取最大可能满足甚至超出消费者对消费空间赋魅的需求。梦幻将人们吸引进新消费工具,这些梦幻能够被理性化以进一步吸引人们进入。文化实践的日常生活化是城市文化空间的基本推动力。...
2023-07-25 理论教育
文化空间作为消费对象,主要是在次级系统发挥作用。参照法国语言学家巴特的多级意指体系,文化空间是整个社会符号体系的一部分,一旦成为消费对象,会与其他物一样纳入符号消费领域,成为符号消费品。文化空间被赋予象征意义并不是新鲜事,只是在消费社会中,空间建筑的符号意义用于捕获消费者的注意力,而不必然与其内文化艺术有所关联。...
2023-07-25 理论教育
城市作为生产中心,工厂、铁路、码头等工业生产空间占据支配地位,商业和居住空间是附属性的,文化空间匮乏且单调。新经济的兴起催生了一系列新空间,土地的市场化也使得更多投资主体能够进入新空间生产的领域,文化空间位列其中。生产新空间,能够丰富城市空间的多样性,表现之一是文化空间的数量增加。生产新空间的另一种表现是文化空间的类型多元,主题公园、购物艺术中心等各种新类型不断涌现。...
2023-07-25 理论教育
从上海文化空间分布图可见,上海的文化空间集中于中心城区,这与空间可得性和文化消费人口密度有关。识别二维码,可获得作者制作的H5页面“上海文化空间”,含详细信息。2017年9月,上海启动了一系列文化空间开工新建和改扩建工程。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海的文化横向包容度是偏弱的。上海的文化空间,在某种程度来说,是一种被金融景观过滤后的文化景观。上海的交通门户地铁站,以商业广告为主而缺少建筑美和地域文化气息的设计。...
2023-07-25 理论教育
虽然宽泛意义的城市文化空间早就存在,但并不作为城市增长的动力来考察。基于设施模式,综合城市更新进程中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治理这4个维度,笔者认为,当代城市文化空间可以视作城市更新的动力资源。文化空间的意义不再只是作为文化产品的承载体,而是创造、生成和转化的动态过程,刺激生产和消费的循环,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动力。文化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空间所在城市的文化环境的约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全被束缚。...
2023-07-25 理论教育
建立身份认同,从空间社会生产的视角来说,是文化空间所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核心。不同形态的文化空间所折射的具体身份认同有所不同。文化空间建构身份认同,最典型的是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工人文化宫,这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属性的文化空间形态。其二,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导下,工人群众通过在工人文化宫内进行的文化实践,获得了城市主人翁的精神满足,建立了新的身份认同。...
2023-07-25 理论教育
应该坚持用辩证的目光来看待“全球”与“本土”的关系。这三个方面说明,全球化与本土化是深度互补的。尽管人们担心文化在全球化格局中被同质化,但是事实上,文化创作的根本性,仍然与本土环境密不可分。反过来,跨时空环境的驻地创作可以加深全球化和本土化在微观层面上的融合。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的关系是力量交错平衡中的缠绕关系,而非泾渭分明、非此即彼的独立关系,这也意味着多方面的浸染、混合和矛盾。...
2023-07-25 理论教育
在城市政策之中出现表明,“城市更新”是一种干预行为,是一种使城市保持生命力以满足和适应人类新需求的调节机制。在政策语境中的“文化”,往往是参照机构或组织来界定的。从城市更新政策的角度来讨论文化,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明显增多。作为一种政策话语的文化导向型城市更新,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概念,不是静止而是动态的过程。...
2023-07-25 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