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梦”的“时傩”活动,最早见于《周礼》记载。有关“占梦”参与周礼的“傩”活动的研究,黎国韬沿袭胡新生先生的观点而阐释说:“占梦一职在季冬舍萌赠梦,令始傩,可见参与了季冬大傩。舍萌即释菜,与礼先师有关。”因此,重新解读《周礼》的“占梦”及“遂令始傩驱疫”内涵,对于研究“梦”与“傩”的关系以及傩戏的源流等,具有与“方相氏”文献记录同等重要的史学意义。...
2023-08-11 理论教育
“占梦”的“时傩”活动,最早见于《周礼》记载。有关“占梦”参与周礼的“傩”活动的研究,黎国韬沿袭胡新生先生的观点而阐释说:“占梦一职在季冬舍萌赠梦,令始傩,可见参与了季冬大傩。舍萌即释菜,与礼先师有关。”因此,重新解读《周礼》的“占梦”及“遂令始傩驱疫”内涵,对于研究“梦”与“傩”的关系以及傩戏的源流等,具有与“方相氏”文献记录同等重要的史学意义。...
2023-08-11 理论教育
夏朝傩乐礼器的考古发现及沿革,据目前考古发现来看,以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为主。则“瞽鼓”与“击石拊石”均在夏之礼乐之列。夏朝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礼乐变革随之迅猛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专职的音乐奴隶和乐官”的出现,而《韶》、《九歌》等综合乐舞形态的出现足以表现夏代礼乐制度的成熟。应该看到的是,周礼傩乐传承着夏人礼乐还远不止这些。...
2023-08-11 理论教育
周承殷礼,在孔子言论中已见,但周傩礼乐已出现“旋宫”乐律,礼乐审美及思想意义大大超越殷商时代。[45]西周礼乐的变革,应从周公旦开始,傩乐的变革也应从这个时期开始。于是,殷商礼乐出现分流,一方面由西周统治者接受且革新为周礼乐,另一方面随殷商旧族辗转至民间而成为民俗巫仪形式。结合这两条文献的语境及西周礼乐制度,可大致推测出周礼制度下的“傩乐”基本情况。...
2023-08-11 理论教育
“僮子戏”作为傩文化的直接传承,重要因素是学术界普遍认为“僮子”身份来源于“侲子”。说明“僮子戏”属“乡人傩戏”范畴。分东西南北中央,叙造牙船与降福画龙舟,中间段落中,有大量以“降福老爷画龙舟(划一划)”为落句的帮腔形式,可能是众人帮腔类的和唱。香火戏的基本内涵和程式结构及说唱特色等,略见一斑。...
2023-08-11 理论教育
海南黎族傩歌,与西南地区、中部地区的“端公”斋醮类傩歌大略相同,只是渗入黎族民俗山歌、琼剧说唱等独特的风俗特色,是黎族傩歌的独一无二的风采。[87]则海南黎族傩戏的说唱体系语言特色可见一斑。[88]则海南黎族傩戏与马来半岛民族的相关傩戏之间,也应该是具有“血缘的双向互融”,值得深入研讨。...
2023-08-11 理论教育
西汉承续秦朝礼制,这是历史定论。西汉傩礼,必定是在战国至秦朝礼制变革背景之下产生的具有革新意义的礼制形态。西汉傩礼所沿袭,正是在秦傩礼淆杂的形态下衍生。西汉初期礼制混乱,在叔孙通主持修订的礼制中并未见涉及傩礼。西汉傩礼体制的沿革,与春秋战国至秦朝乃至西汉武帝时代的历史变革是分不开的。但这并不是西汉傩礼的全部。...
2023-08-11 理论教育
西周以来的傩戏呈现出淆杂的状态:一是占梦体系的傩歌流转至民间发展,与民俗蜡祭等结合一起,呈现出傩蜡之歌的风貌特色。东汉时代是傩戏的重要转型期。另一个重要转型的表征,是赋予傩戏以神话故事内涵,即出现“歌舞演故事”的戏剧形态。...
2023-08-11 理论教育
写完把笔丢在地,炀帝一见怒生嗔,大骂匹夫无道理,辱骂寡人罪不轻。五点中央戊己土,黄旗黄号领三军。人人出征要奋勇,踏平反贼把官升,逢州过县害百姓,四十大板不容情。这日正坐大堂,自己言道名云昭本姓伍,身长却有八尺五,不怕三头六臂将。“咱乃雄阔海是也,今日闲坐无事,待吾下山打猎一场,岂不是好。”镇守南阳大元帅,姓伍云昭世无双。想罢遂同军士下山进营,一见云昭,连忙...
2023-08-11 理论教育
学界对“东海黄公”戏的研究,着重于它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本质特性,从而论证它在中国戏剧史上的价值与地位。[35]笔者以为,“东海黄公”中的“黄公”具有周礼方相氏狂夫角色的本色,“白虎”在殷商卜辞“占梦”中是“祖先魂灵”作祟的象征,因此,这个节目的傩礼意义十分明显,归属于“傩百戏”顺理成章。首先是“东海黄公”为“巫狂”身份本色问题。...
2023-08-11 理论教育
“蚩尤戏”的沿革有一种传说,据《述异志》载:“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24]按此种观点,“蚩尤戏”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傩戏节目。秦代的“蚩尤戏”是一种化装的角力活动,开始于冀州一带的民间,或为西周以来“讲武之礼”散失诸野的遗迹,后来被秦代宫廷用作“戏乐”活动而纳入角抵范畴。...
2023-08-11 理论教育
端公傩戏,主要保存在西南地区,以云南昭通“跳端公”较具代表性。端公傩戏,又称傩坛戏,或称庆坛,是以巫师主持驱鬼的祭仪及表演活动,包括傩堂戏、庆坛戏、阳戏。端公傩戏包括“正戏”与“耍戏”两部分,“正戏”即与法事密切相关的演剧,属正坛剧目。端公戏唱腔曲调多为二句式和四句式,其中以二句式最为常见,常见的是徵调式。...
2023-08-11 理论教育
清朝傩祭的“还愿戏”形态成为特色,《孟姜女》傩戏即是一例。又如清同治六年版《通城县志》载:“三春之月,迎傩神演戏,谓之‘还香火’。”可见在清中晚期以后,湖南省境内较多出现“还傩愿”民间祭仪状况以及伴随的“演傩神戏”活动,而“傩神戏”的重要剧目就是《孟姜女》。又因为西南地区多为中部地区的移民,特别是明代军屯文化影响,贵州安顺地戏就是这类傩戏的典型。...
2023-08-11 理论教育
在现存的三国时代的正史典籍中,并未见直接言及“傩”礼的史料。这应该算是三国时代遗存的周礼之傩的一部分。但何氏所言“季春磔禳大傩”文字,却明确将“大傩”等同于“磔禳”,说明三国时代魏国有“磔禳”之礼仪盛行,而这种礼仪即被视为“大傩”。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时代的“祖腊”时设有“陛兵”,如《丁奉传》言“腊会有陛兵”[77]。三国时代的吴国,也有一则与傩礼相关的记载。...
2023-08-11 理论教育
傩礼因乐而举,傩乐因礼而生,傩乐蕴涵着原始的巫术意义。按饶宗颐观点,傩礼肇始于殷商上甲微时代,则傩乐溯源也应始于此。但从逻辑关系上来看,殷承夏礼,则夏代礼乐制度,必有傩礼乐的存在。由此,远古“日(上帝)祭”的音乐体制就是“傩乐”的直接源头。但作正式的傩乐礼制体系,只能是在夏商时代产生或确立。...
2023-08-11 理论教育
从《观傩》诗描述来看,演傩的时间为寒冬季节,地点在老百姓家中,演傩目的为驱邪避祟,形式为傩堂戏。从这个意义上讲,《观傩》诗中所描述的傩堂戏,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而这种价值意义还有待深入探讨。...
2023-08-11 理论教育
永靖傩戏,民俗称“七月跳会”,与青海“纳顿”为同一类型傩戏,具有“社赛”的本质内涵,体现出乡人傩戏的风貌特色。永靖位于甘、青交界的黄河上游,临夏一带,古称河州,永靖县即在河州北部,故称“河州北乡”。永靖傩戏部分剧目与表演内容如下:《变化赶鬼》:为傩戏的开场节目,有驱鬼逐疫、清场之意。角色有吕布、张飞、关羽、刘备、变化二郎、妖猴。...
2023-08-11 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