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士人将科场扬名视为毕生荣耀,周家两代以科举起家,至周乐清一辈,更是注重此道。对于自己的科场失意,周乐清抱憾终生。周家自周人杰起“单传已三世”[33],周乐清对于父辈积累的家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感。一生辛苦,科场无名,周乐清只好将重振家门的愿望寄托在儿孙身上。周乐清在这样的尴尬中度过一生,他对后人重振家风的希望也愈发强烈。祖孙三代困科场,难继家声愧先人,此其憾恨之三也。...
2023-08-05 理论教育
明清士人将科场扬名视为毕生荣耀,周家两代以科举起家,至周乐清一辈,更是注重此道。对于自己的科场失意,周乐清抱憾终生。周家自周人杰起“单传已三世”[33],周乐清对于父辈积累的家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感。一生辛苦,科场无名,周乐清只好将重振家门的愿望寄托在儿孙身上。周乐清在这样的尴尬中度过一生,他对后人重振家风的希望也愈发强烈。祖孙三代困科场,难继家声愧先人,此其憾恨之三也。...
2023-08-05 理论教育
花雅之争最先以秦腔和昆弋腔的竞争为主。至此,雅部已无与花部相争之实力,彻底成为文人消遣的案头文学。花雅之争的过程是地方戏自我完善和成熟的过程。道光间,戏馆、戏班在花部戏曲演出的需求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花部戏曲也借助这些设施拓展了观众群体,两者相互促进,使北京地区成为近代戏曲发展的重要基地。演员队伍的壮大和曲艺形式的成熟,成为滇剧形成的主要标志。北方以至今仍兴盛于东北地区的二人转为例。...
2023-08-05 理论教育
道光时期,命题制剧与同题制剧成为文人戏创作的新时尚,戏曲也因之增加了唱和酬答的功能,与诗词一样成为文人常用的社交文体。命题制剧,即文人们清谈交游之际,对某个事件或人物产生了兴趣,进而委托其中善于制曲者以此为题进行戏曲创作,情绪以歌颂赞扬为主。同题制剧与文人雅集时的拈题作诗活动相似,即数人聚会时将某一话题作为限定题材,众人各制剧本一种,相互品评,一较高下。...
2023-08-05 理论教育
第二条线索恰好与之相反,一部分道光文人曲家希望从传统曲体中汲养,以实现文人戏的重振。综上,道光朝文人戏的文体发展呈现出前进与复古并存的双线索路径,这在戏曲文体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2023-08-05 理论教育
文人作家在作品中赋予的“情”也出现了从“抒情”到“论世”的复杂转型。符号性人物的出现是曲家“论世”诉求的必然选择,“情”的复杂化和扩大化——“论世”需求的出现则是符号性人物出现的根本原因。武则天形象就是符号性人物的典型代表。这样的符号人物为剧本提供了“论世”的天然基调,满足了道光文人的创作诉求,促进了道光朝文人戏向“情”的复杂化不断迈进。...
2023-08-05 理论教育
但是戏曲的题材独创性却逐渐落后于小说——多见改编之曲而少见原创之作。道光朝戏曲对原著小说的依附性,反映出当时戏曲题材单方面向小说借鉴的特征。戏曲题材创作性衰弱主要受到当时曲坛竞争的影响。花雅争胜以花部戏曲成为舞台主流、文人戏案头自娱为结果。但从文学性上看,这些作品囿于原著的藩篱,使古典戏曲的独创性日渐萎缩。宋元以后,则统称戏曲艺人为“优伶”,或称“优人”“伶人”“伶工”等。...
2023-08-05 理论教育
自明中叶以来,为了适应实际演出的需要,传奇体出现压缩的趋势。笔者对道光朝文人戏的篇幅进行了统计。相反,传统体式的4折杂剧与21出以上的传奇数量可观。在这一结论的引导下,我们发掘出道光时期一条被忽略的曲体发展线索——传统曲体的复归。道光文人的复归式创作以许鸿磐的《六观楼北曲六种》最为典型。许鸿磐不顾语境的生搬硬套,没有出展现红楼男女的风月幽情,反而造成了适...
2023-08-05 理论教育
对周乐清而言,国家与个人共生共荣。这样的情况并非巧合,而是表达了一种隐喻:出尘避世。现实中的周乐清也是如此,他一方面对君主社稷忠心耿耿,另一方面对官场的跳梁小丑嗤之以鼻,再加上看透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因此出尘避世的愿望在他的潜意识里萌芽,并反映在《补天石传奇》中。而剧中人物功成身退、成仙归隐的背后,又隐藏着不遇文人出尘避世的感伤心理。...
2023-08-05 理论教育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历代名人逸事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宝库。在“疑古”精神的指引下,他们对历史典故进行了重新解读,表现出独标新意的历史观。除了对历史事件的考索,道光文人也将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独特评价体现在戏曲作品中。总之,无论是思维发散的多角度解读,还是以古比今的个性化书写,道光文人的开拓充满了匠心独运的创新意味,为传统题材增添了新的活力。...
2023-08-05 理论教育
在他们看来,才女们向封建家庭的妥协和付出都是女子应有的品德。文学创作成为才女们纾解压力的小天地。她们创作出乌托邦式的幻境,以此进行自我催眠。她们将婚姻的磨难作为命中劫数安然接受,看似清心寡欲、超脱红尘,实际上却是消极逃避和自我催眠。女性作家在自我疗伤外加入了自责与反省的味道,着实令人惋惜。作者清楚地认识到现实与幻想的差距。江西义宁州判沈学琳女,吏部郎中武...
2023-08-05 理论教育
随着文人戏不断向案头靠拢,合乎曲律、适应舞台已不再作为创作的必然要求,戏曲创作变得易于上手。道光朝文人戏已经与诗词、小说一样,承载了私人写作的需求,俨然作为文人创作的常用文体。尽管如此,昆腔的典雅品性依然受到文人群体的青睐。而道光朝文人曲家通过不断的创作和演出努力维系昆腔最后的光辉,极大延缓了它的衰落进程。此时曲坛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来自花部阵营的外部冲击以及文人戏内部持续坚守的创作努力。...
2023-08-05 理论教育
然而周乐清并没有满足于此,对完美孜孜以求的态度使他多次求教方家以改进剧本。据笔者所见的周乐清信札统计,他曾向邱开来、殳庆源、周二南、宗稷辰、徐沅澂等友人邮寄自己的作品,并真诚请教修改意见。所幸他们的付出得到了世人认可,作品不仅在周乐清任职的湖南、山东地区演出,甚至传到海外。与之相比,《补天石传奇》虽然发于一时之游戏,但一蹴而就、文采斐然,堪称其最得意之成就。寄宫商以疗恨,借诗文以抒情。...
2023-08-05 理论教育
褚龙祥的戏曲造诣不仅体现在创作上,而且深入曲牌曲谱的研究层面。《南九宫十三调曲牌目》是褚氏曲学研究成果的代表。《南九宫十三调曲牌目》依据沈璟的《增定南九宫曲谱》整理辑录,实际上是对沈谱的一种提炼。这些注解不仅说明了曲牌的来历,而且证实了此牌为后世演变新增之目,对曲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由此可见,褚龙祥对戏曲不仅有很深的研究,而且饱含了痴迷之情。...
2023-08-05 理论教育
道光年间,许多汉学家身兼朝中职务,有的官至学政、巡抚。总之,考据学风对道光朝文人造成了正反两个方向的影响。道光文人也不例外,生逢国祚衰微,一些学者率先将深厚的考据功底运用到时务研究中,以精准细致的考察和科学先进的结论为执政者提供参考,确立了专注时务、经世致用的新学风。边疆史地学自乾隆学者祁韵士开始起意,经过道光文人的发扬光大逐渐成熟。...
2023-08-05 理论教育
但清政府的无能使他们这种最基本的要求都无法满足,道光文人以怜悯的情怀记录下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哀。文人对战争的翔实记录和密切关注是他们家国意识的反映,也是中华民族不屈意志的代表。同样生逢末世,但文人们选择的道路不同。道光文人的不同选择体现了文人群体矛盾、挣扎的集体情绪,昭示出危亡时代复杂的社会心理与文学心态。...
2023-08-05 理论教育
婚姻成为男子单方面评定的事物,女性则沦为被欣赏、被评价的客体。王氏作为深闺女子,与外界交往不多。王氏服侍生病的婆母,在侍疾的过程中劳累染病的事迹一经宣扬,立刻引起男性群体的称赞。而王氏已经从这场悼亡的主角变为追悼者审美意识的载体,成为男权意识塑造的完美偶像。太清耻其为人,未予理睬。...
2023-08-05 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