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有意味的是,在前述所有绘有备茶图的墓葬中,我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现了备茶图与另一表现题材——备经图之间的内在联系。1号墓为方形墓,杨泓最先发现后室西壁南起第二组图像乃两侍吏于一朱色方案之前为主人备茶的场面,并提出这一画面与佛教的可能联系。更加有趣的是,后室东北壁亦有一幅备经图与前述备茶画面紧紧相连。...
2023-07-22 理论教育
饶有意味的是,在前述所有绘有备茶图的墓葬中,我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现了备茶图与另一表现题材——备经图之间的内在联系。1号墓为方形墓,杨泓最先发现后室西壁南起第二组图像乃两侍吏于一朱色方案之前为主人备茶的场面,并提出这一画面与佛教的可能联系。更加有趣的是,后室东北壁亦有一幅备经图与前述备茶画面紧紧相连。...
2023-07-22 理论教育
[49]虽说以上三则所记的三处地上庆堂,一处在安徽,一处在四川,另一处则在湖南,但其中两则记载明确提到庆堂内部供奉堂主的画像,且三处庆堂全都设在了家族墓地的附近,以便岁时祭享,[50]说明这类所谓的“庆堂”实际就是家族的影堂。...
2023-07-22 理论教育
单体石造像的材料很多,但有纪年的相对较少。宣武、孝明之后的北魏晚期单体石造像,以发现于青州西王孔庄、现藏山东省博物馆的正光六年张宝珠造像较有代表性(图3)。[27]图4天平三年智明造像(笔者绘)图5武定三年士继叔造像(笔者绘)北齐至北周时期的单体石造像可分为前后两期。...
2023-07-22 理论教育
陕北地区东汉墓墓门画像的基本结构以及反复出现于门楣部位的门阙和楼阁建筑图像,令人不禁联想起四川地区东汉崖墓石棺画像中频繁出现的双阙。这类门吏形象,令我们想到陕北东汉墓门门扉两侧的守门人物。第三种类型,是以通常出现于石棺后挡的那种分别手擎日月的伏羲、女娲形象,与阙楼图像合并在一起。发现于绥德张家砭的一座东汉墓门,即将日轮、月轮与伏羲、女娲,一并刻绘在一对门吏的上方(图14)。...
2023-07-22 理论教育
这是济南地区石窟造像的初始阶段。这段时期石窟造像极少,目前只有莲花洞一处的一铺五尊像,据《五峰山志》记载为北齐乾明元年造。只是体态较北朝造像略胖,颈部也较短,且有较深的褶线,有着明显的世俗化特点。...
2023-07-22 理论教育
根据笔者的观察,宋辽金墓葬装饰中以往被笼统称作“妇人启门”的图像,大体可以细分为妇人进门、妇人关门、妇人启门三类。[3]以上所说的两类,或许可以称为“准妇人启门图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发现的宋代墓葬,后壁设有假门装饰的不下60座,而假门门扉中间出现启门妇人图像内容的,占其中的2/3。[20]辽代墓葬表现妇人启门题材的相对不多,但晚期汉人甚至契丹人墓葬当中,于墓室后壁彩绘假门或影作砖雕门楼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2023-07-22 理论教育
图13玉函山67号龛张峻母桓造释迦像图14千佛崖15号龛僧明德造像F跏1Ⅲ式龛例:千佛崖50号龛中央立柱下方小龛。22号龛坐佛两膝之间有菱形饰物。F跏2Ⅹ式龛例:千佛崖1号龛南平长公主造像(图19),千佛崖50号龛赵王福造弥陀像,无纪年的千佛崖22号群龛(图20)和36号群龛(图21)。佛像衣饰、姿态皆同F跏4Ⅰ式。佛像上身残毁,右手抚膝,指尖向下,左臂屈肘举胸前,腕下衣袖过膝。...
2023-07-22 理论教育
[5]继之,1996年公布的宣化7号辽墓,棺床上方的盝顶棺箱当中,又出现了张文藻夫妇的两具真容偶像。然而,在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像宣化等地辽墓那样以具有活动关节的真容偶像作为死者尸体来埋葬的现象,却十分罕见。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真容偶像几度出现于辽代墓葬,以及这些偶像本身所反映的对死者身体的重视,不免令人联想到契丹民族的有关葬俗。...
2023-07-22 理论教育
在济南地区的北朝至隋唐佛教石窟造像中,菩萨像主要是作为佛的夹侍出现的,且多为立像。以菩萨作为主像供养的龛例为数较少,以玉函山一处最值得注意。下面将夹侍菩萨和作为主像供养的菩萨,分成P1立、P1坐、P2立、P2坐四种类型,并依据菩萨服饰的变化分式叙述其演变。两尊菩萨皆立于佛像的右侧,帔帛自肩部斜垂至背后,其下端出若干尖角,裙裾下角在双足之上作八字形外分,腕有镯,手中执物不详。...
2023-07-22 理论教育
济南地区北朝石窟像,据崖面遗存和以往的著录,共有题记10条。从上述材料来看,济南地区石窟造像前后大约出现过9种题材。根据现存的题记资料,济南地区北朝石窟造像主要流行弥勒题材,相比之下,龙门北朝造像虽然弥勒数量也较大,但各期造像总体上仍是以常见的释迦像占主导地位。这是当时济南石窟造像如此流行弥勒题材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
2023-07-22 理论教育
“荼毗”又称“茶毗”,是梵文Jhāpita的音译,意“焚烧”、“火葬”,为天竺四葬之一。舍利作为佛涅槃的体现,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佛本身乃至其法身,有所谓“法身舍利”或“舍利真身”之称。法身,梵文Dharmakāya的意译,又称“佛身”或“真身”。所谓“碎身”,即是火化后的骨灰。直至三十余年后,尸体依旧不坏。...
2023-07-22 理论教育
李凇先生所归纳的第2区画像,内容常为墓主出行或行走中的瑞兽。显然,第2区的瑞兽和手持仙草的羽人等画像内容,其实不过是西王母和东王公所在的那个不死世界的注脚。将第2区画像与第3、4两区画像合为一区,对于理解该区出现的车马出行题材,意义尤为重要。车马出行,作为墓门第2区画像的另外一种表现题材,在整个陕北与晋西北地区的画像石墓中十分常见。...
2023-07-22 理论教育
在拥有双室的墓葬中,前室壁画人物形象多为男性,女性非常少见。而多数墓葬后室之所以多表现女侍,则无外乎强调家居行为,因为日常生活中的服务性角色,多数是由女性来承担的。与其余各墓不同,6、7、10号三座墓的后室里,除了绘于南壁的两个文官侍吏为男性外,壁画中所描绘的人物全部是身穿汉人装束的女性。西壁一共绘有四个侍吏形象,正在备茶的是两位老者,另外两人一持唾盂、一执拂尘,与东壁的持巾侍吏和持扇侍吏遥遥相对。...
2023-07-22 理论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墓主像,在形式上已经明显呈现为夫妇对坐宴饮的稳定模式。据韩小囡博士统计,目前仅洛阳、开封一带发现的大约50座带有壁画或砖石雕饰的北宋墓,其中便有20多座带有墓主夫妇对坐像。北宋神宗以后中原北方地区究竟为何大量出现墓主夫妇对坐像问题,自然是本文所关心的一个焦点。可是这里首先吸引我们注意的,是墓主夫妇对坐像的表现形式。...
2023-07-22 理论教育
济南地区石窟的创立较龙门石窟晚起二十余年,其时正值龙门风格的繁荣时期,故,不仅开窟风气源出有自,初期风格受龙门影响也是信而有征的。统观济南地区早期石窟造像,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即龛形上大量地使用舟形龛,这种舟形龛实际是对单体铜、石造像举身大背光的模仿。随着东魏时期造像风格的逐渐转变,济南地区石窟、摩崖造像的风格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出现了一些变化。然而对山东地区的影响则相对比晋阳、邺城要小。...
2023-07-22 理论教育
对于济南地区的石窟、摩崖造像,除了在民间人们出于宗教的信仰和对古代文化遗迹的爱护,较为妥善地保存了这批文化遗产以外,真正将这批遗产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加以重视和研究却是比较晚近的事。这次调查,除了龙洞与东佛峪两处当时由于特殊原因未能纳入调查之列,对证明龛和莲花洞两处也未有涉及。现就各处造像遗迹,对上述调查和研究的基本情况概述如下。...
2023-07-22 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