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顺序有利于区分人物、情节的轻重缓急,张高评在《左传之文学价值》中将《左传》之叙事归纳为正叙、原叙、顺叙、逆叙、对叙、类叙、侧叙、预叙、插叙、暗叙、倒叙、补叙等30余种,这是非常仔细的划分方法了,为便于论说,笔者在本书中删繁就简,将《史记》、《汉书》的叙事顺序分为顺时、逆时以及插叙三种。...
2023-08-20 理论教育
叙事顺序有利于区分人物、情节的轻重缓急,张高评在《左传之文学价值》中将《左传》之叙事归纳为正叙、原叙、顺叙、逆叙、对叙、类叙、侧叙、预叙、插叙、暗叙、倒叙、补叙等30余种,这是非常仔细的划分方法了,为便于论说,笔者在本书中删繁就简,将《史记》、《汉书》的叙事顺序分为顺时、逆时以及插叙三种。...
2023-08-20 理论教育
《史记》、《汉书》结构上的整体性,不仅体现在五体或四体上,还体现在前后事件的呼应、主旨的统一、过渡的自然以及好的结尾上。(一)首尾照应。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中强调文章结构应该“首尾圆合,条贯统序”[9],他认为文章应该首尾照应,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023-08-20 理论教育
从戏剧对《史记》、《汉书》的取材情况可以看出《史记》中的戏剧情节往往强于《汉书》,人物间的激烈冲突与个人的不幸遭际在《史记》中比比皆是。《史记》尚奇的特征是戏剧性的构成要素之一,加之悲剧人物的经历往往更加坎坷离奇,更容易构成戏剧题材,这大概是后世戏剧多取材于《史记》的重要原因。...
2023-08-20 理论教育
《史记》中悲剧人物甚多,忠于楚国屡遭排斥贬谪最终沉江自杀的屈原,刺秦王不成的荆轲,争霸不成身死垓下的项羽,忠于汉室被清君侧的晁错,活活饿死的名将周亚夫,等等。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悲剧大约可划分为两种,一为时代悲剧,二为性格悲剧。《史记》注重对悲剧人物在艰难处境中做出的选择进行重点刻画,借人物之选择来彰显自己之态度。其中也有些悲剧是人物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与时代、社会发生冲突造成。...
2023-08-20 理论教育
仿效《史记》的《汉书》,其四体也是一个经纬分明、相互融贯的整体。《史记》、《汉书》结构上的整体性之意义大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结构的各个部分不是对等平列的,而是处在立体性的多维时空中,表现为彼此交错勾连的复杂关系。在古罗马著名的“三大史家”中,不仅萨鲁斯特、李维的成就与《史记》不能相提并论,即使颇负盛名的塔西佗也远逊于班固,从时间上看,《汉书》比塔西佗之《罗马编年史》早20多年。...
2023-08-20 理论教育
梁启超也批评司马迁只顾写自己一腔感情,不是史法,赞同《汉书》冷静客观的写史态度。现代学者徐朔方认为:“历史著作而带有个人抒情成分和杂感式的评论,这是《史记》的特色。不错,历史著作应该同争论有一定程度的结合,但是不能羼入仅仅含有个人意义的东西,不能像司马迁那样把满腹牢骚灌注到历史著作的字里行间去。《汉书》纠正了《史记》的这一个倾向,有利于历史科学的健康发展。”...
2023-08-20 理论教育
史传著作中,无论材料来自传闻,还是来自宫廷档案,无论材料本身是真实还是虚构,都在全知视角的笼罩下得以展示。[8]《史记》、《汉书》等历史著作绝大部分都是史家以全知视角来描述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田叔者,赵陘城人也。《史记》、《汉书》中常用“是时”、“当是时”、“于是”等将笔墨指向另一个场景,同一时刻不同人物的活动不同地方发生的事都在叙事者的掌握之中。全知视角能产生一种“拟客观”效果。...
2023-08-20 理论教育
《史记》、《汉书》不仅是古代散文、小说的源泉,而且也是古代诗歌创作的艺术源泉之一,古代诗人借史传中的人事抒发自己对现实对社会的感慨,即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咏史诗或其他以《史》、《汉》中史实为典故的诗歌,一般都是借史抒情,以古人之事抒发自己对人生或社会的感慨。其次,除了引用《史记》、《汉书》中的史事作为诗歌题材,还有学习《史记》、《汉书》叙事风格的。...
2023-08-20 理论教育
唐代及之前的学者们注重注释,着重在疏通《史记》、《汉书》的音义,在对两书的注释上分别取得了集大成的研究成果,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与刘宋时期裴骃的《史记集解》一起合称“三家注”,为后世研读《史记》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3-08-20 理论教育
[3]但是从《史记》、《汉书》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过去时间里发生的事已有充分的驾驭能力和认识能力。《史记》和《汉书》善于将错综复杂的史事叙述得丝毫不乱,这一点归功于司马迁和班固对史料的熟练掌握以及出色的时空叙事。...
2023-08-20 理论教育
《史记》篇法上的变化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史记》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因人成文,文如其人。与《史记》篇法多变不同的是,《汉书》按部就班,多用顺叙手法,以事件发生的先后为线索,如《苏武传》就以出使匈奴、牧羊北海、回归汉朝等先后叙述。固所修者《汉书》,则所奉者一王之制,所编者宜有一定之程,不得任为参差。[44]刘师培认为《史记》往往能寓褒贬于叙事,《汉书》则讲究字斟句酌,平实叙事...
2023-08-20 理论教育
《史记》、《汉书》首先是作为史学作品而存在的,史料真实与否是史书可信与否的基本前提。史著自先秦便有重“真”的传统,《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崔杼使人杀齐庄公,“齐太史书曰:‘崔杼弑庄公’,崔杼杀之。其弟复书,崔杼复杀之。少弟复书,崔杼乃舍之”,为保存历史真相,史官们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
2023-08-20 理论教育
不过,人们对《史记》、《汉书》的研究多从史学角度着眼,从文学角度着眼主要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事。目前还没有出现专门的《史》、《汉》叙事研究专著,重复研究大量存在,有必要对《史》、《汉》叙事进行研究和比较。《史记》、《汉书》的研究资料所在不少,然而,要对两书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却又殊非易事,主要原因在于两书皆博大浩瀚。...
2023-08-20 理论教育
[6]在前贤的激励下,司马迁将自己的余生交付给了《史记》,终于写出《史记》这一煌煌巨著。兰台是皇家藏书之处,明帝命他将未完的《汉书》续写完毕。班固则出身儒学世家,班彪的《王命论》以及班固的《白虎通义》和《汉书·五行志》都借助经义附会出一套为刘氏政权辩护的符瑞天命说,这也是《汉书》比《史记》思想和文风更为正统的主要原因。...
2023-08-20 理论教育
[87]《史记》和《汉书》分别作为西汉和东汉的散文代表作,他们既是时代语言影响的产物,又推进了文学语言的进一步发展。[88]钱基博认为《史记》渊源《战国策》的疏荡文风,《汉书》则与《尚书》、《左传》相类,追求整齐骈偶。总的看来,《史记》最常见的是长短句交替使用。《汉书》的行文,从其对《史记》的袭用情况来看,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袭用《史记》部分;另一类是班固新创部分。《史记》中赋法运用还不多见,班固则...
2023-08-20 理论教育
《史记》之通俗晓畅还在于它的口语化倾向,书中常直接摘录人物的口头语,班固《汉书》则很少使用俗语方言,多用书面化的语言进行描写,多叙事语言,少变化和跳跃。《汉书》省却后,失去方言中原有情貌。《史记》写人各有其口吻,多用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语言。俨然是一滑稽人语,而当日并不以鄙俚为病。[25]吴曾祺充分肯定了《史记》口语之运用绝妙,为他史所不及。...
2023-08-20 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