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马克思也谈到过意识形态问题。这里涉及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和与时俱进的问题。在后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每每被重合阐释,时而又分立开来。假如认同意识形态最终可与“上层建筑”并提。但这并不意味包括哲学和宗教在内的意识形态批判无足轻重。唯其如此,意识形态将不复是云里雾里的高谈阔论,而将成为革命实践的直接组成部分。...
2023-07-31 理论教育
《资本论》中马克思也谈到过意识形态问题。这里涉及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和与时俱进的问题。在后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每每被重合阐释,时而又分立开来。假如认同意识形态最终可与“上层建筑”并提。但这并不意味包括哲学和宗教在内的意识形态批判无足轻重。唯其如此,意识形态将不复是云里雾里的高谈阔论,而将成为革命实践的直接组成部分。...
2023-07-31 理论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葛兰西认为霸权的生产、再生产以及转化都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反之国家采用的则是强制和压迫的手段。另一方面,文化霸权的确立,在葛兰西看来,主要还是有赖于知识分子在其中出演的社会角色。就此而言,大众传媒文化的生产者、传输者以及阐释者,都是在市民社会的机制内部,参与霸权创建和霸权斗争的知识分子。葛兰西认为,我们可以说所有的人都是知识分子,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在社会中起到知识分子的作用。...
2023-07-31 理论教育
阿尔都塞的著名文章《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于1970年6月发表在《思想》杂志第151期。阿尔都塞由此出发,阐述了他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后者包括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等,对此阿尔都塞称之为“镇压性质的国家机器”。判定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属于私人性质,诚如阿尔都塞自己承认的那样,明显是受了葛兰西的影响。适因于此,阿尔都塞特别看重教育在经营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2023-07-31 理论教育
但是对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最有代表性的应是恩格斯的补充说明。《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作为恩格斯推荐给布洛赫的解读马克思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首要著作,如上所见,是有针对性的。但是对于恩格斯来说,则更愿意重申阶级斗争的历史动力作用。但是,阶级的形成固然是与经济状况及生产方式密切相关,阶级斗争本身如恩格斯所言,大都是在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
2023-07-31 理论教育
在马克思之前,德国哲学中的文化概念从18世纪开始,即以精神生活的认知占据主流地位。赫尔德的文化定义对后代影响极大。黑格尔著述中言及文化之处并不很多,可见迄至当时,“文化”还远没有成为一个流行不衰的哲学术语。正因为如此,黑格尔指出,在精神发展史上,每一个阶段的形式文化不但能够生长,而且必须生长、成熟。...
2023-07-31 理论教育
第二国际是相对于第一国际而得名的。1876年,第一国际在美国费城举行的代表会议上,正式宣布解散。但是第二国际没有发表过成立宣言和纲领性文件。第二国际以资本主义内阁支持政府拨款,各国社会党热衷帮助政府参加“一战”为标志,开始走向解体。虽然,1920年7月原第二国际社会党领袖在日内瓦开会,正式在组织上恢复第二国际,但是明显右倾的第二国际此时已是强弩之末,已经无力同俄国担纲首领的第三国际分庭抗礼了。...
2023-07-31 理论教育
但诚如安德森所言,这一切并不妨碍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特征的学术传统。此外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指针,是在不断摆向当代资产阶级文化。具体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典型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国家和法律,它注意的焦点是文化。而在文化的领域内,引人注目的当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美学和艺术的关注。一般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形态至少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2023-07-31 理论教育
乔治·卢卡奇出身于布达佩斯一个犹太投资银行家家庭。卢卡奇同德国渊源很深。这一时期卢卡奇醉心的是康德主义、黑格尔、狄尔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1933年纳粹执政,卢卡奇再度移居莫斯科,在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文学批评》等多种杂志编委。卢卡奇强调意识形态对艺术的持久影响和先导作用,同时,他又明确指出艺术同哲学相似,因其并不直接影响社会结构,所以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形式。...
2023-07-31 理论教育
恩格斯去世后,伯恩斯坦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阶级斗争理论,考茨基表达了明确的谴责立场,认为伯恩斯坦过度强调社会主义的伦理基础,称其期望联手资产阶级“进步分子”,以和平过渡取代阶级革命。考茨基建议投弃权票,持和平主义立场。在开天辟地的革命大潮来临之际,考茨基的倒行逆施导致第二国际日渐式微,当在意料之中。其子本尼迪克·考茨基在集中营里度过七年,其妻露易丝·考茨基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
2023-07-31 理论教育
瓦尔特·本雅明是德国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雅明的文化思想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融合了德国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犹太神秘主义。1930年代本雅明侨居巴黎。就在边境小镇上,走投无路的本雅明吞下十五颗吗啡制剂,自杀身死。本雅明的文化批评侧重技术主义的客观分析。故今天我们可以说,本雅明当之无愧是语文学家、神学家、作家、翻译家、批评家、史学家,更是诗人和哲学家。...
2023-07-31 理论教育
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物质生产破除旧的生产力桎梏,艺术和科学的物质资料将会进一步丰富,社会财富积累远超过资本主义社会为先决条件,考茨基逐一分析了他所划分的精神生产的三种形式:其一是为了直接满足社会需要而由社会团体进行;其二是由个体企业承担;其三是由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将合二为一。...
2023-07-31 理论教育
《美学概论》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论美学”是该书最突出的部分,可以说是系统阐述了列斐伏尔本人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关于劳动和艺术的关系,列斐伏尔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达成了五个共识。本着上述前提,列斐伏尔引马克思《手稿》中的名言:对于人来说,对象的现实处处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都是他本身的对象化,致力于从人的历史发展角度,来阐释审美需要和艺术活动的诞生。...
2023-07-31 理论教育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本雅明流传最广,也是影响最大的文章。《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很大程度上正是在回答这一问题。事实上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本雅明最为推崇的就是电影这门新兴艺术。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时代凋谢掉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晕”。《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站在时空的角度来描述“光晕”:“它是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
2023-07-31 理论教育
但即便如此,普列汉诺夫对艺术作品内容的历史性、社会性以及思想方面的特点的解释,列斐伏尔承认,还是相当深入的。相较于内容,列斐伏尔认为普列汉诺夫在形式方面的论述暴露了更大缺陷。问题在于普列汉诺夫未能深入研究艺术形式的成败得失及形式与内容统一的社会条件。个中因由,列斐伏尔认为普列汉诺夫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解答。...
2023-07-31 理论教育
本雅明《单行道》是一本奇特的走笔随想集。《单行道》既是本雅明在创作上的一次革命,也可视为本雅明由文学批评转向文化批判的一个标志。通过《单行道》,本雅明从《德国悲剧的起源》此类学院式写作中解放出来,突破之前囿于文学批评领域的创作限制,从此进入了更为广阔的文化批评领域。本雅明对现代生活方式所持的悲观态度,渗透至《单行道》的字里行间。...
2023-07-31 理论教育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也可作为研究“手工复制时代”誊写美学的重要入口。[10]如此一来,纯粹的手工复制,在绘画领域便只有“临摹”,在书写领域就剩下了“誊写”。绘画在“手工复制时代”,虽可借助木刻、镌刻和蚀刻进行简单的机械复制,可是复制的数量有限,并且带有手工劳动者个人的印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2023-07-31 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