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朱子是在间隔一段时间距离后所作出的评价,不可谓不公允。佛老通过一套精致的思辨哲学和系统完备的心性之学,否定世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严重地冲击了儒家的价值观念和人伦规范。尽管张载、吕大临所主张和强调的这种具明显的现实主义性格与理性主义特点的知礼工夫和“成性”的途径在认知和遵循儒家的道德原则、人伦规范方面的有效性显而易见,其成就道德人格亦无可怀疑,但要达至道德上的一种自在圆满之境又显然有其困难,故他...
2023-11-20 理论教育
③朱子是在间隔一段时间距离后所作出的评价,不可谓不公允。佛老通过一套精致的思辨哲学和系统完备的心性之学,否定世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严重地冲击了儒家的价值观念和人伦规范。尽管张载、吕大临所主张和强调的这种具明显的现实主义性格与理性主义特点的知礼工夫和“成性”的途径在认知和遵循儒家的道德原则、人伦规范方面的有效性显而易见,其成就道德人格亦无可怀疑,但要达至道德上的一种自在圆满之境又显然有其困难,故他...
2023-11-20 理论教育
胡安国的为学旨趣在于“明体以致用” ,即以经世致用作为根本目标,以正心明道作为前提条件。对于如何正心明道,胡安国力主穷理致知与持养扩充的下学工夫。落实到胡氏自身的为学经历上来说,这一工夫则主要表现在通过对《春秋》经的诠释以阐明和标举儒家的根本大义。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青年时修习洛学与春秋学的从学经历。...
2023-11-20 理论教育
变易及其法则,这是朱震易学思想的核心。朱震将虞翻等人的旁通说视为卦变,说明他把《周易》中一切涉及爻变的情况均视为卦变。其四,朱震认为,《彖传》所言刚柔上下往来,讲的也是卦变。“动爻”,是指爻象的变化,简称爻变。其六,朱震视《说卦》乾坤相索生六子为卦变。坎离震兑谓之四正,四正之卦,分主四时,十有二卦各主其月。...
2023-11-20 理论教育
陈亮以“道常行于事物之间”作为其思想的世界观基础,叶适则以“物之所在,道则在焉”作为其思想的世界观基础。“归之于物”之所以能把这个世界统一起来,就在于“物之理”。叶适所谓“极”,即具体事物存在之“理”,其所谓“太极”即事物存在之“道”。...
2023-11-20 理论教育
“先王制礼”“常谨于繁文末节”、止“天下之乱”,吕大临这些论说可以说正是对礼的规范性、人为性特点的说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由此可见,荀子所谓的礼不是以人的内在之本性为根据,而是圣人“化性起伪”的产物。如上所说,由于荀子和吕大临在礼之根据上的看法不同,故荀子强调礼注重的是礼的教化矫治功能,而吕大临强调礼注重的是礼对人之修身进德、成性...
2023-11-20 理论教育
吕大临师事张载的时间当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至十年,因这一段时间张载辞官归居横渠故里,讲学关中,吕大临与其兄吕大均、吕大忠问学于张载,遂成为关学中的中坚人物。吕大临上述这种要求人们自觉为学以变化气质的主张,可以说是典型的张载式的论说,其语言、其词气皆何其相似!这说明吕大临在为学问题上的问题意识、解决方式及主张基本上是承自张载关学之传统,甚至连语汇和思考方式都没有摆脱张载的影响。...
2023-11-20 理论教育
朱震的易学思想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认为《周易》是以象数之学为源流和出发点的,但是他同时又认为,以象数为基石的易学,其目的是阐明易道,这是他易学思想中并行不悖的两个方面。朱震并没有从象数学派的立场出发批评玄学派和程氏易学的言意观,而是对其思想多有吸收。朱震的“言”“意”“象”之辨,是围绕“尽意”而展开的。 朱震虽然主张通过观象来尽意,但他是以玄学的方式解释如何观象而尽意的。...
2023-11-20 理论教育
此次上书已颇见叶适的学问与思想,显示出永嘉学派重事功、务实际的特点。叶适因为很早在朝为官,所以不仅仅是在言论中攻击苟且偷安的妥协派,而且有机会在实际的抗金斗争中立功。叶适不负所望,镇守建康,在长江沿线挡住了金兵主力的攻势,扭转败局,连战连捷,迫使金兵退却。《习学记言序目》是叶适摘录和评论历代学术著作的专著,共五十卷,凡经十四卷,诸子七卷,史二十五卷,宋文鉴四卷。...
2023-11-20 理论教育
胡宏是南宋著名道学家胡安国之子,胡氏父子皆为当时有名的学者。胡宏的兄弟胡宪、胡实均是南宋有名的学者。因此对胡宏的思想仍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本章不拟全面阐释胡宏的思想,而是力图在宋明道学演进的大背景中重新诠释胡宏的道学思想,从本体论这一特定领域重新理解胡宏的道学思想,试图阐明其思想的独特性与继承性,并对胡宏的思想予以重新评价。胡宏的思想无疑是继承北宋道学而来,但其思想与其他道学家相比有其自身的特色。...
2023-11-20 理论教育
“自家体贴出来”表明他对“天理”有真切的理会,实有所得。所以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因为在他看来,“心”乃“天道之在我者”,人之“心”即天道、天理,并明确宣称:“只心便是天”。 大程认为,无论是“以心包诚”还是“以诚包心”都是以天与心分立为前提,从而使得彼此疏离分隔,故是二本。“言体天地之化,已剩一体字。只此便是天地之化,不可对此个别有天地。”...
2023-11-20 理论教育
元代道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其特殊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元代道学,是宋、明之间的过渡环节。元代南方的道学乃是由朱熹的再传弟子接续传播。江右饶鲁,其生活的年代虽属南宋,但由于其一生“不事科举,一意经学”,仅在南宋理宗庚申“补迪功郎、饶州教授” ,未有显赫声名;但其“和会朱陆”的思想在元代由于再传弟子吴澄而获得身后令名,所以,我们仍然将其纳入元代道学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来。...
2023-11-20 理论教育
司马光,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生于光州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涑水乡,世称“涑水先生”,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元祐元年,司马光卒于京师,受哲宗追赠为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在这七百余卷著作中,除《大学中庸义》佚失,其余俱存于世,构成了司马光广博幽窅的学术体系,其思想涉及本体论、心性论、认识论、实践论、历史观、伦理观、政治观等诸多方面。...
2023-11-20 理论教育
胡寅自少即闻过庭之训,广泛诵习儒家经典,深受儒学的熏陶,尤其是年轻时通过胡安国而得以研习二程理学和春秋学,这对他的学问致思更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外,胡寅辟异端的根本立场及其为学与为治的基本主张也散见于他的文集——《斐然集》之中。胡寅作为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儒学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始终一贯而又十分灵活地运用了儒家的中道观念。...
2023-11-20 理论教育
杨时自幼聪慧颖异,二十四岁登进士第,不汲汲于功名,一心向学,二十九岁在京师闻程颢之名,遂往颍昌拜见,执师弟子礼。及其南归,程颢目送,有“吾道南矣”之叹,因而后世称杨时在闽中所创学派为“道南学”。程颢死后,杨时又以师礼见程颐于洛,时年四十,有程门立雪之典故,其尊师重道,为学者称叹。后学者建书院为杨时立祠致祭。政和二年,杨时知萧山,罗从彦自延平来学,杨时喜其才学,遂告以心传之秘。...
2023-11-20 理论教育
同为浙东事功学派代表人物,我们在上一章将陈亮(字同甫)的思想称为“事功之学”,而本章将叶适的思想称为“功利之学”。 叶适显然比陈亮更注重从社会制度层面加大社会财富的积累,因而称叶适的思想为功利之学比事功之学应该更合适。而陈亮和叶适的事功或功利之学根本没有讨论幸福或快乐与否的问题,它是指实际的业绩和成效,尤其是就国家富强、社会发展而言。...
2023-11-20 理论教育
将中庸之道视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在胡寅看来:1.中道为天下之大本。胡寅立足于儒家的中道观念,对佛教在“体”“用”两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都作了批判,并尤为注重批评其超越意识发达而现实关怀缺乏的弊病。...
2023-11-20 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