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指阴阳相合的和谐状态。◤译文“道”使宇宙混而为“一”,这个“一”又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调匀和谐,使万物得以独立存在。万物背阴而向阳,浑融于道而谐和。“二”,指阴阳二气,也即天地。“一生二”,指“道”逐渐分化,阴阳本身也在变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生三”,指由阴、阳二气相合而衍生万物,“三”不是实指,而是众多的意思。人体有阴阳,每个生命都是“负阴而抱阳”。...
2023-10-17 理论教育
和,指阴阳相合的和谐状态。◤译文“道”使宇宙混而为“一”,这个“一”又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调匀和谐,使万物得以独立存在。万物背阴而向阳,浑融于道而谐和。“二”,指阴阳二气,也即天地。“一生二”,指“道”逐渐分化,阴阳本身也在变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生三”,指由阴、阳二气相合而衍生万物,“三”不是实指,而是众多的意思。人体有阴阳,每个生命都是“负阴而抱阳”。...
2023-10-17 理论教育
治大国若烹小鲜a。两不相伤本章论述治国之道,重点阐述了清静无为,两不相伤的道理。以道治国,鬼神和圣人都不伤害人民,人民自然可以安享太平。“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说治理大国就像烹制小鱼那样,不可反复翻动,不然就会“鱼无完鱼”。“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是譬喻,究其实质,最终还是要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上加以运用。治理国家,面临具体事件要怎么处理才能若“烹小鲜”呢?...
2023-10-17 理论教育
以道佐a人主b者,不以兵强天下c。大军之后“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用“道”辅佐君主的,绝不靠武力逞强于天下。达到了想要的目的就立刻停止,以免多伤人命,多耗物资。假如不遵循道的柔弱无为,恃兵称壮,必定走向衰亡。本章阐述了老子反对战争的态度,重点是说明用兵之道。从“以道佐人,不以兵强天下”,到“物壮则老,是谓不道”,其中的道理是相通。...
2023-10-17 理论教育
◤注释a绝圣弃智:杜绝和抛弃聪明巧智。◤译文杜绝圣贤的权威,抛弃所谓的智慧,人民可以得到更大的好处。应该坚决彻底地杜绝和抛弃。“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圣弃智”是对专制统治的否定,也是老子的一贯主张。这是老子所深恶痛绝的,所以断然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的主张。那些“绝圣弃智”的观念,该归纳到怎样的生命理想呢?...
2023-10-17 理论教育
载a营魄b抱一c,能无离乎?有人认为是“哉”,应在上一章最后一句末尾。这样本章前六句才统一。“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个“一”就是“道”,“抱一”即精神与体魄统一于“道”,达到和谐的状况。老子认为,人体若能“营”、“魄”合一,便是最佳的养生之道。集中精气、排除杂念,达到一种宁静柔顺的状态。抱元守一,专气致柔,荡除尘垢,洞彻内心。而“道”是外在的,只有做到自身与坚守大道融合一体,才能永久存在。...
2023-10-17 理论教育
善为士者a不武b,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c,善用人者为之下d。◤注释a善为士者:善于领兵打仗的人。那时候的各级官吏,是被地方上所推选,为国家做事的人,文武兼通,有德有才,称之为“士”。“善为士者不武”,不是说他们不会武功,而是说他们行为良好,不擅自动用武力。“善战者不怒”,善于征战的将领,不轻易动怒。本章阐述了老子的军事战争观,认为“武”、“怒”都是不当的表现。...
2023-10-17 理论教育
唯之与阿a,相去几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译文唯唯诺诺与大声呵斥相差多少?疲乏懒散,因不服从于潮流而显得无所归属。“唯”是应诺之声,“阿”是被大声呵斥。“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唯独我与众不同,随缘而遇,随遇而安。这不同于世人的养生之道。通过修道之人和众人的反复对比,说明修道者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提醒人们不要舍本逐末,背道而驰,汲汲于外物多寡、名利得失,而应“返璞归真”,寻找人生的根本。...
2023-10-17 理论教育
圣人无常心a,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f,为天下浑其心g。诚善为本本章讲圣人的治国之道,指出善待百姓,混沌其心的道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有道的圣人治理国家,收敛自己的欲望,不以主观认识作为评判善恶的标准,不偏执于一端,克服自我而去体察百姓的疾苦与要求,这就是“无常心”。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即在无私,处处为他人着想。...
2023-10-17 理论教育
e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四句见于五十六章,被认为是错简重出。道冲,指道是虚空而没有形体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无形无象,不可捉摸,因此用表示虚空的“冲”来形容。从上一章“为无为,则无不治”,提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作为对“道”的进一步说明。...
2023-10-17 理论教育
昔之得一者a,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b。◤注释a昔之得一者:古时候那些得道的。一以贯之“昔之得一者”,古时那些合于自然之道的事物。“神得一以灵”,人的精神符合自然之道,就能保持灵动活泛。帝王得到了“一”,就能取得天下,做到事业的成功。所以,在一个和谐统一的社会中,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
2023-10-17 理论教育
知者a不言,言者b不知。c塞其兑,闭其门:这两句见于五十二章,在这里是重复出现,可能是竹简放错了位置。和其光,同其尘:这四句已在四章出现,本应在此处。修养之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世间的纷繁复杂也是如此,超脱现实不可能,只能化除成见,无论好坏都因势利导,这便是“同其尘”。...
2023-10-17 理论教育
◤注释a希言自然:不言教令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因果变灭本章以疾风骤雨来比喻暴政不能持久,论述治国之道重在遵循自然之道的政治理念。与《二章》“行不言之教”和十七章“贵言”相应。用之于治理国家,就是要少发号施令,做到清静无为,以不扰民为原则,确保百姓安居乐业,才合乎自然之道。违背道的规律办事,那么自然就失去了道的力量。这一章,老子告诫统治者要遵循“道”的法则,行“不言之教”。...
2023-10-17 理论教育
◤注释a小国寡民:使国家小,是人民少。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是老子理想的社会形态,是对当时各诸侯国推行“广土众民”政策的不满,由此产生了对原始社会自然生活的向往之情。老子所说“小国寡民”中的“国”,并不是指后来整体国家的概念,而是指地区性的划分。所以,“小国寡民”这个“国”,是“地区”的意思。本章讲治国之道,阐述了“小国寡民”的政治理念。...
2023-10-17 理论教育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a,将以愚之b。◤译文古时候善于为“道”的人,教化天下,不是为了使人民聪明多知识,而是为了使人民智慧而淳朴。那么,人人都会为了利益而舍弃生命,却绝不会为了尊严与道义而轻生。深远的道德往往与常理相反。本章强调了返璞归真的思想,讲述以无为之道治理国家,而不是以智治国。...
2023-10-17 理论教育
关于“道”字,古汉语常见解释如下:一指道路。本章中的“道”,指宇宙万物之源。不论万物如何变化,或消或长,“道”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有人认为“道”是一种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元素;有人认为“道”是一种精神,孕育万物的本源。“无”并非空无一切,而是形容“道”生成宇宙万物过程中混沌一片、无以名状的一种特殊状态。表示幽昧深远的意思,恰好符合“道”包罗万象的特点。...
2023-10-17 理论教育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注释a天之道: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译文天之道,不就像那拉满的弓弦一样吗?人类社会的现实规则,和“天之道”恰恰相反,不像自然法则那样均衡合理。在老子看来,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自然规律,是“天之道”。“天之道”,给世界带来宁静与和平,而“人之道”则使穷人濒临“民不畏死”的绝境。不违天道,道德无失。这句话是对“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阐释。...
2023-10-17 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