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于诗而后是立于礼。人之所以为人,外在标志是直立行走,内在条件是明理知礼,合内外而言之,便是“立于礼”。简言之,能使人直立于世上的,就是礼。之后,他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把学礼作为孔门学艺的第二阶段。故而孔子年至三十而立于礼,真正长大成人,其实是不容易的,这标志着孔子的人生进入一个新阶段。“立于礼”本属伦理学的范畴,却有美学意义。...
2023-11-24 理论教育
兴于诗而后是立于礼。人之所以为人,外在标志是直立行走,内在条件是明理知礼,合内外而言之,便是“立于礼”。简言之,能使人直立于世上的,就是礼。之后,他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把学礼作为孔门学艺的第二阶段。故而孔子年至三十而立于礼,真正长大成人,其实是不容易的,这标志着孔子的人生进入一个新阶段。“立于礼”本属伦理学的范畴,却有美学意义。...
2023-11-24 理论教育
人类文明创造的三大领域,科学是求真的,哲学是明善的,而艺术是审美的。诸子的理论重心并不是艺术,除儒家以外,纯粹以艺术作为话题的情况并不多。我们不能只关注孔子直接谈及艺术的部分,而要把它看成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海平面下面才是他美学思想的主体。笔者以为是人性论。艺术表现人性,艺术就是人性之根上生出来的花朵,艺术史就是人类的一部人性表现史。从这个意义上讲,诸子美学可以归结为诸子的人性艺术论。...
2023-11-24 理论教育
《庄子》外杂篇共二十六篇,虽然挂在“庄子”名下,大多数却与庄子无关,可视为老庄之后道家学说的汇集,成分比较芜杂。[1]罗氏的分类过于庞杂,缺乏统一的标准,对时代的考证也有问题,但他对道家左派和右派的划分,却颇有启发性。他区分左右的标准是对儒家的态度如何,激烈反儒的是道家左派,与儒妥协的是道家右派。[2]简言之,从人性论的角度,后期道家可分为禁欲和纵欲两派。从魏牟对庄子的称许来看,这种推测有一定道理。...
2023-11-24 理论教育
庄子反复区分了天和人,认为人的本性并不是自然性情,而是清静的“天性”。因为,落马首、穿牛鼻当然不符合牛马的真性,但牛马四足也不能称为牛马的真性。庄子把性情看成人性的枷锁,认为泯灭性情才能获得自由。这是说仁义不是出于性情之正,如骈拇、枝指,应该去掉。二者,或有余于数,或不足于数,其于忧一也。“决之”“龁之”无疑是用来形容仁义礼法对性情的束缚与雕琢的,在他看来这都是有失性命之情的。...
2023-11-24 理论教育
五谷得其养,则枝叶茂盛;人身得其养,则肤革充盈;人心得其养,诚于中而形于外,表现为一种气度,孟子称之为“养气”。显然,养气是从属于养心的,养心为体而养气为用。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养气而名之以“浩然”,便有了美学意义。孟子的养气说对中国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奠定了文气论的理论基础。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2023-11-24 理论教育
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的内容和次第,孔子对其教育理念最完整的表述便是这九个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观群怨是孔子对于诗歌艺术功能最完整、最系统的表述。乐官配乐使民歌变得很雅致,让那些贵族也有了歌咏的兴趣,愿意在公共场合“来一曲”,于是形成赋诗言志的传统,《诗经》由此成为通行于诸侯国的礼乐文化语言。...
2023-11-24 理论教育
韩非子以现实功用为艺术的量尺,凡是有游戏、娱乐性质的事物,都是他所反对的,这便是所谓“贱玩好”。君观之,与髹荚者同状。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备具。韩非子却认为,婴儿相戏时可以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但晚上饿了还得回家吃东西。接下来,韩非子专门针对君主自身,在更深的层面上阐述了贱玩好的必要性。平公之身遂癃病。...
2023-11-24 理论教育
宽泛地讲,先秦诸子是涉及很多学派的,但在人性艺术论上能成一家之言、产生重大影响的并不是很多。本书只选取了儒、墨、道、法四家七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老子和庄子—进行论述,道家部分增加了“庄子后学”,合起来便是四家七子八派。道家思想有早熟的特点,它是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超越性反思。道家部分除了老庄之外,还加上了庄子后学相关内容。前者关涉情与理的关系,后者多表现为质与文的关系。...
2023-11-24 理论教育
老子认为,虽说世人都是大道所生,但只有婴儿才是真正的大道之子。但婴儿最终会长大,一旦长大,便有了男女之别。失仁而后义即“二生三”,当仁道失落之后,必须由第三者来协调二人之间的关系,三人成众才有了公义的概念。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我们则可以顺着说“仁义废,有礼法”。...
2023-11-24 理论教育
中人不妨看成处于人类情智平均水平的人,数量最多,差别最小,由此孔子推出了那句经典名言: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给人开始修身的信心,而“习相远”则指出了人性转变的可能性。让荀子来解释,性相近则是近于恶,习相远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远离本性之恶。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说“性相近”,却不说“性相同”,这一点与孟子、荀子都不一样。...
2023-11-24 理论教育
“见素抱朴”与“文不足”正相反,它是老子所崇尚的美学风格。与“道”相比,“朴”是一个具象化的名词,更容易体现道在美学风格上的意义,它指的就是天然之美。合前而言之,“朴散则为器”意味着从形而上之道衍生出形而下之器。中国美学史上,老子提倡的“抱朴”引发了回归自然的运动,正所谓“自然朴素”,自然之美的发现与此密切相关。...
2023-11-24 理论教育
一个无限大的东西是不能切割的,所以,它不仅外而无封,而且内而无割。此时,浑然一体的道德开始了内部分裂,庄子称为“有畛”:“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现在,这个大成之道分裂成了对立的是非。成心与“大成若缺”的大道相比,只能算“小成”。回顾这个演化过程,从“未始有物”的大道,一路“其次”下来,最后落得个“爱之所以成”的成心。大道演化,道亏而爱成,因此,界定人性时有两个端点:天道和成心。...
2023-11-24 理论教育
养欲的功能即使在丧祭之礼中也依然发挥作用。按说丧祭当以尽哀情为本,丧祭之礼却有“节哀”的功能,使人哭泣、哀戚而不至于隘慑伤生,这就是它养欲功能的体现。多欲不仅会伤害自身,同时可能超过限度,危害他人的欲望之养,破坏群体的秩序。这个时候,礼的另一个功能就显得相当重要:故礼者养也。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别”有分别、区别、差别之义,是所谓“礼别异”。...
2023-11-24 理论教育
最后,“文之以礼乐”,这便是“成于乐”。显然,“游于艺”和“成于乐”意思相通。其次,“成于乐”涵盖了“立于礼”,又超越了“立于礼”。在这种情况下,礼和乐是矛盾统一、相辅相成的。升堂而未入室,说明子路虽然可以演奏,但因不能立于礼,所以不能成于乐,自然不能算是“成人”。从内圣的角度讲,“成于乐”标志着孔子的完美人格最终完成,可以称他为“成人”了。...
2023-11-24 理论教育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因为失其本心的情况不同,求其放心的手段也不同: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尧舜性之,汤武身之、反之,至于五霸,则不过是假之而已。如果是下愚之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失其本心,也就不知道应求其放心,那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认为,要等待一个良心发露的契机。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孟子指出,这种自发的感情,便是本性之善的自然流露。...
2023-11-24 理论教育
人心险恶,法术无情,法、术、势的思想因此确立。如前所述,韩非子的法、术、势都可以在前辈法家的思想中找到根源。不过,从其思想形成的内部逻辑来看,一旦从老师那里继承了性恶论,法、术、势的提出就是必然结果,而且这三者确实都可以在荀子那里找到源头。对比荀韩二人的法、术、势思想,可以更清晰地发现从儒到法的思想演进脉络。...
2023-11-24 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