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孝公欲傅商君”难以自圆其说,那么“孝公欲傳(位)商君”说又何以服人?反之,若理解为“孝公欲傳商君”,既符合“傳”的用法,句义也晓畅明了。因此,鲍彪本“孝公欲傳商君”要比姚宏本“孝公欲傅商君”更为合理,姚本“‘傳’,或作‘傅’也”的说法应属形近而产生的传抄错误。...
2023-11-22 理论教育
既然“孝公欲傅商君”难以自圆其说,那么“孝公欲傳(位)商君”说又何以服人?反之,若理解为“孝公欲傳商君”,既符合“傳”的用法,句义也晓畅明了。因此,鲍彪本“孝公欲傳商君”要比姚宏本“孝公欲傅商君”更为合理,姚本“‘傳’,或作‘傅’也”的说法应属形近而产生的传抄错误。...
2023-11-22 理论教育
战国初年,法家的先行者李悝、吴起二人已经活跃于当时的政治舞台,并在魏、楚等国推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李悝对商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治国之道——“尽地力之教”及“平籴之法”。其次,即李悝所创之《法经》。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对吴起的言、行应非常熟悉。...
2023-11-22 理论教育
大约与商鞅同时,法家呈现出勃兴的态势,出现了申不害和慎到两位代表人物。比慎到稍晚而同为稷下先生的荀子则认为慎到重法、申子贵势。商君相秦,申子相韩,虽同为执政,然秦、韩强弱不同,凭借各异,故二人之功业亦不可同日而语。吴起早于商鞅,他的事迹相信出生于卫国的商鞅定早有所闻。则无论尉缭为何时之人,他对商鞅的学说是钦慕的。概言之,战国兵家的三大代表人物,与商鞅皆有一定渊源关系。...
2023-11-22 理论教育
此篇强调国君应以农战为教,授官予爵皆从农战一孔,如此则能收富强之效。“治国作壹,以农战为教”——《农战篇》主旨论析《农战篇》的主旨是不言自明的,篇题“农战”二字已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其三,《农战篇》还提出抟民力的主张。作者认为只有治国作壹,即以农战为教,辅之以赏罚,才能令民为国致死。再如对商贾技艺等末业的看法,《农战篇》认为商贾技艺之士“皆以避农战”,对务农战者有危害。...
2023-11-22 理论教育
商鞅不但是治国之能臣,对兵法也颇为熟稔。商鞅也因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其实,商鞅本人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经过严密护卫,方才出行。为了其政治理想,商鞅执着地践行变法措施。商鞅是我国古史上首位获得巨大成功的改革家,是一位为改革而献出热血与生命的斗士。商鞅被处以车裂极刑的时候,也许正预示着古代改革家悲壮命运的开始。...
2023-11-22 理论教育
首先,第一次变法的起始年代。其次,商鞅第二次颁布变法令的时间。[5]总之,商鞅变法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变法令的发布始于秦孝公三年,其后明确记载颁布新法令的还有孝公六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等。可以说,秦孝公在位的二十四年当中,大部分时间是和商鞅变法联系在一起的。...
2023-11-22 理论教育
公元前470年,他主谋驱逐卫出公,后立悼公而为其相。公孙弥牟又称卫将军文子,已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权臣。环视诸侯国,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一跃成为中原霸主。惠王勉强答应后离开,公叔痤又将实情告诉商鞅,劝他抓紧时间逃跑。这段初试锋芒的短暂经历,足以证明商鞅的确具有过人的才智和非凡的胆识。...
2023-11-22 理论教育
注解《商君书》者多认为《垦令篇》即《垦草令》,是商鞅变法前夕起草的政令,这一观点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二者应该是商鞅变法时所撰述的“草案”。却只字未提招徕他国之民的问题,这或许说明在商鞅的时代,秦国国力尚弱,国内尚且有大量荒地急需开垦,驱民于农是当务之急。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秦简牍、兵器铭文等材料的大量涌现,也在在印证着《境内篇》所述《垦草令》在秦国的政治实践中确实得以贯彻落实。...
2023-11-22 理论教育
从上文对商鞅爵制内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秦国的爵制称为因功拜爵更为恰当。《史记·商君列传》讲商鞅变法实行爵制时谓“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是对此很好的注解。综上所述,商鞅爵制相当复杂,绝非“斩一首者爵一级”的军功授爵所能涵盖。总之,商鞅变法的爵制改革是战国时代尚贤、尚功等观念在制度上的直接反映。...
2023-11-22 理论教育
商鞅之弟子门人等私徒属多未见之经传,但也有可考者,如尸佼、尉缭等,兹分别述之。因此,尸佼与商鞅亦师亦友,这种关系贯串于商鞅变法的始终。因此,商鞅的学说在魏国应颇具影响力。除此二人外,商鞅还有其他私徒属。以上记载表明商鞅所豢养之门客、私徒属为数不少,惜文献阙如,不得其名。这些私徒属的身份类似于家臣。要之,上述之门人、弟子或私徒属,他们与商鞅或为师,或为徒、为臣,关系最为密切,对商鞅思想也最为熟悉。...
2023-11-22 理论教育
以往学界对商鞅变法更改爵制的研究皆侧重于军功爵上,但其实商鞅的爵制还包括“纳粟拜爵”。从上述言论可知,纳粟拜爵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壹民于农政策的弊病。这次纳粟拜爵是由蝗灾引起的,目的是为解决粮荒问题。有学者指出纳粟拜爵“实质是变相卖爵,开后世卖爵的先例”。[150]事实上,《商君书》中多次出现的“粟爵粟任”“纳粟拜爵”的主张表明:至少纳粟拜爵的初衷是为了驱民于农,这一举措完全符合商鞅本人的农战策略。...
2023-11-22 理论教育
由于初来乍到,对孝公的治国理念并不了解,商鞅的游说可谓一波三折。于是双方在秦孝公面前展开了一场关于要不要变法的御前辩论。奉劝孝公不要迟疑,早日颁布变法的命令。杜挚接替甘龙再次劝谏孝公,“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因此,秦国的史官应该会记录下商鞅等人在孝公面前展开的这场对秦国国运影响深远的大辩论。御前辩论一事最初极有可能出自秦国史官之手,并保存在秦国的档案中。...
2023-11-22 理论教育
商鞅不得不走上逃亡之路。到秦国边境,想投宿馆驿,却被主人以“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予以回绝。进入魏国时,不仅被拒绝入境,还被逼迫返秦。对于《史记》的说法,已有学者指出其中的缺漏和讹误。当此之时,秦惠王在贵族们的多方煽动之下下令捉拿商鞅,商鞅逃亡至关下,被舍人以“无验”为由拒绝入住。[41]英雄末路,这位在秦国政坛上叱咤数十载的风云人物,竟然落得作茧自缚的可悲结局。...
2023-11-22 理论教育
对于从春秋时代的霸权迭兴到战国七雄逐鹿中原这一历史剧变,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评论: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6]与春秋诸侯争霸相比,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的竞争已进入你死我活的白热化程度。...
2023-11-22 理论教育
《垦令篇》强调的是“无宿治”的作用,官府办事雷厉风行,官吏无暇谋私,则农业生产受损害较小,农民能够专心耕作。“百县”一词,在《垦令篇》中多次出现,有“声服无通于百县”“无得居游于百县”“百县之治一形”“去来赍送之礼无通于百县”等说法。《垦令篇》侧重于通过打击那些言谈干禄之人来让百姓愚昧,思虑单纯从而安心于农作,事实上带有愚民的性质。...
2023-11-22 理论教育
在商鞅之前,除儒、墨两大显学及李悝、吴起等早期法家人物之外,孙武的兵家之教对当时及战国时代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探讨商鞅思想的来源,孙武的兵家之教也是不能回避的话题。[36]与之相应,《汉书·艺文志》的兵权谋类,首列《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37],次列《齐孙子》八十九篇、《公孙鞅》二十七篇、《吴起》四十八篇。孙武的军事思想立足于政治、经济基础之上,将土地耕种面积、粮食产量与兵力数额作为一个整体来综合考虑。...
2023-11-22 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