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健身以慈悲心为大在一切佛法中,慈悲为大。武禅作为佛家修行的一个法门,自然也不例外。在佛家习武健身强体中,始终体现着慈悲精神。在少林习武戒约中,处处体现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的慈悲情怀。就敌我交手实战而言,武僧大德也是以慈悲为念,重的是防御,也不是进攻。然而,有两人捷足先登,其中一位是丐帮帮主萧峰之父萧远山,另一位则是大燕王室后裔慕容博,两人有杀妻夺子之恨。...
2024-06-15 百科知识
◆习武健身以慈悲心为大在一切佛法中,慈悲为大。武禅作为佛家修行的一个法门,自然也不例外。在佛家习武健身强体中,始终体现着慈悲精神。在少林习武戒约中,处处体现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的慈悲情怀。就敌我交手实战而言,武僧大德也是以慈悲为念,重的是防御,也不是进攻。然而,有两人捷足先登,其中一位是丐帮帮主萧峰之父萧远山,另一位则是大燕王室后裔慕容博,两人有杀妻夺子之恨。...
2024-06-15 百科知识
◆劈柴扫地都是修行谈到僧人的生活,在常人印象中,僧众们每日礼佛、诵经、坐禅,进行非常正规的修行。中国禅宗把其视作修行的一种法门,称其为农禅。百丈怀海禅师南禅宗创立后,佛家的修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参学悟道与平凡的日常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被称作赵州古佛的高僧从谂亲自打理寺院日常作务,留下了赵州扫地公案。他在藏经阁负责扫地,默默无闻达四十余年。...
2024-06-15 百科知识
◆出家无家胜有家世人多羡慕僧人,就连宋朝的仁宗皇帝也说:“若得为僧,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春听莺啼鸟语,妙乐天机;夏闻蝉噪高林,岂知炎热;秋睹清风明月,星灿光耀;冬观雪岭山川,蒲团暖坐。板响云堂赴供,钟鸣上殿讽经,般般如意,种种现成。”作为凡夫,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相比,前者如水中行船,后者如陆地行船,有很大的差异。出家摆脱了社会家庭的义务责任,身心所遭受的劳役和摧折相对减少。...
2024-06-15 理论教育
◆人心的三大病——贪、嗔、痴佛陀住在祇园精舍的时候,有一天,舍利弗跟随佛陀经行。舍利弗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被誉为智慧第一,已经证得罗汉果位。众生的病,就是指存于人心的贪、嗔、痴三毒。行为学家把贪心视为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嗔恚是人心的大病,会给人带来无量的烦恼。嗔心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是一种伤害身心的“火气”,是一种渗透到内心深处的对立情绪,微不足道的事情,就会令人剑拔弩张。...
2024-06-14 百科知识
◆游有方,行有止——安居禁足鹿野苑里佛塔上的雕刻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内,寺院僧众必须定居寺内,潜心静修,不得随意外出,称为安居。法显严格执行佛教戒律,停止行进,开始了西行中的第一个安居。安居期间,除为佛家三宝事、父母事、病缘等,一律禁止外出。否则,不仅妨害修行,而且危及生命健康。柏林禅寺举行结夏安居仪式柏林禅寺举行禅七专修法会安居又称禁足。...
2024-06-15 理论教育
◆居住安危之论《五灯会元》载有一则禅宗公案。鸟窠禅师雕像90岁的虚云和尚于鼓山丈室后园种树白居易仰着头对树上的鸟窠禅师说:“禅师住的地方太危险了!”意思是他以太守身份居住在杭州,威震四方,哪还会有什么危险。这则关于居住安危之论的佛家公案,透露出选择居处的原则,首先要考虑社会环境,一定远离是非纷争之地,这样才能潜心修净,才谈得上普度众生。...
2024-06-15 百科知识
◆福寿螺的启示2006年夏天,北京发生因食用福寿螺导致数十人染病的事件。据医学界分析研究:每个福寿螺寄生3000到5000广州管园线虫幼虫,人食用感染后,轻则头疼,发烧,恶心,重则患上嗜酸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危及生命。食用福寿螺致病事件,并非只是一个孤立的个案,近年来出现了好多人畜共患的疾病,大多从人们不加节制地食肉引起。...
2024-06-15 百科知识
沐浴澡身更洁心——佛家洗浴洗浴不仅是佛家卫生保健的措施,还是佛家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洗浴渗透在佛家文化之中。在这些教门中,有的遍身污秽,永不洗浴,有的采用离奇浴法。佛家把洗浴提高到戒律的程度,把修清净心和维护清净等同一致。可见,佛家洗浴不仅仅是清洁身体,还是一种修行,倡导的是身心并浴。佛家洗浴要求的条件非常普通,只不过要有净水,冬日洗浴,室内需燃火保持温暖,其中提到的澡豆,又称豆屑。...
2024-06-15 百科知识
◆远离酒色众所周知,僧人不得饮酒,这是佛家的一条大戒。由此可见,佛家酒戒的严格。因为饮酒的缘故,这个人杀人、偷盗、奸淫、妄语四罪俱犯。至于酒后滋事、打架斗殴,更是屡见不鲜,酗酒害生,戒酒养生是显而易见的。酒和色往往是连在一起的,世称酒色。沉迷于酒色,不仅无助于事业成功,而且对身心健康危害很大。佛家不仅旗帜鲜明地戒酒,而且戒色。在佛教传说中,阿难被称为多闻第一。...
2024-06-15 百科知识
◆品味八苦在佛家看来,品尝体味人生之“苦”,也是养心,也是清除三毒的良药、觉悟的法门。八苦,即是常说的生老病死之苦以及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我们的生命本身,在刹那间刹那间地变化,极不稳固,导致了痛苦的形成。因此,它属于极微之苦。在佛家看来,众生之苦,遍存于三界。到那时,天人会痛苦非常。佛陀悟道以后,便阐发了以八苦为内容的苦谛,为人们提出了解脱人生之苦的佛家人生哲学。...
2024-06-14 百科知识
◆营造人间净土我国各地,大凡有佛寺之处,无不翠枝如黛,碧草如茵,环境清幽,景色宜人。许多原本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经过不畏艰辛、励志修道的僧人们披荆斩棘,努力开拓,修起了寺庙庵院,并凿井引水、开路造桥、建亭筑台、砌塔立幢,还在寺院内外植树造林、栽花种草,营造出一个个幽雅清净的生态环境,使一处处道场成为庄严刹土,人间净域。佛家营造人间净土切合当今生态养生的理念,是一种关乎人类整体养生的大养。...
2024-06-15 百科知识
再如佛家武术,其产生也是出于健身助禅的目的。佛家认为,四大皆空,人的身体也是假有,反对过分维护身体,可佛家修行中,处处蕴含养生的大道。佛家不把养生求得长寿作为目的,却包含了人生的大养,可谓无养而大养。因此,世有“佛是大医王,佛法是药方,佛僧是看护”之说,称扬的就是佛家以调心养心见长的人生智慧。...
2024-06-14 百科知识
不涩不滑——坐禅调息调整姿势坐定后,坐禅进入调息阶段。静坐初入定调息,即是调节呼吸的意思。风相、喘相、气相均为影响坐禅、妨碍入定的不调和相。息相是坐禅的调和相。——《六波罗蜜经》佛家认为,坐禅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静坐时的风喘气三相不调,在于身心不调,因而调息的过程中,必须调身调心。数息、随息不仅是调息的方法,也是佛家调心入止的“六妙门”组成部分,可以对治散乱。...
2024-06-15 百科知识
◆医病“三禅”佛陀不但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更是懂得人间医病之道的大医王。一个觉悟的病人,其自身就是“良医”。弟子阿难把这一情况告诉了佛陀,建议救治他的疾病。佛陀十分赞赏阿难的慈悲心怀,并亲往救治身患重病的比丘。人生无常,生老病死,谁都不可避免,一旦不幸,生了病苦,关键是明白疗病的正道,懂得医病的三禅,能够寻良医,做好病人,得好看护。在这三禅中,做“好病人”,又是医病、疗心、养生的第一妙法。...
2024-06-15 百科知识
按时进食在一般人看来,吃斋是指佛教徒吃素,其实在佛教早期,尤其是在我国隋唐以前,吃斋是遵守“过午不食”的戒律。佛家僧侣只能在日中时吃一餐,称为时食,日过正午,如果再食,称为非时食,就是一种触犯戒律的行为了。...
2024-06-15 百科知识
◆人生胜境平常心“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禅诗名为《颂平常心是道》,是南宋大德无门慧开禅师所作,流传很广。度人解脱的佛理就是生活常理,佛心就是平常心。这则公案是对平常心的最好开示。人心如猿猴,四处攀缘,妄念纷飞;即使无衣食之忧,高官厚禄,却寝食不安,以至于心力交瘁,未老先衰,甚至疾病缠身,就是胸中放不下一颗普普通通的平常心。...
2024-06-15 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