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与真理的互映体现了主客体关系两方面的浑然一体。二是价值研究可以以真理为对象,真理研究可以以价值为对象,二者可以彼此以对方为自己问题的一部分。...
2023-11-28 理论教育
价值与真理的互映体现了主客体关系两方面的浑然一体。二是价值研究可以以真理为对象,真理研究可以以价值为对象,二者可以彼此以对方为自己问题的一部分。...
2023-11-28 理论教育
篇题释义价值的存在论研究,即关于价值现象发生与存在的基础、本质和方式等问题的研究。所以,实践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并不限于一般地进入“关系思维”,而且还依实践的特征赋予了它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内容。[1]我认为,狭义的“本体论”即关于存在者—实体的理论,应该还有与之并列的“本态论”即关于存在方式的理论为补充,二者共同构成存在论。广义的“本体论”与“存在论”同义,可以合并使用“存在论”这个名称。...
2023-11-28 理论教育
但“人的价值”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价值类型,而是整个价值论的基本理念或普遍性基础。这是我们在讨论人的价值问题时,必须首先明确的一个前提。只有人而不是神或其他存在物,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价值主体。在承认人类的根本的、普遍的价值主体地位时,对于人本身及其主体地位也不应作抽象化、简单化、绝对化的理解。...
2023-11-28 理论教育
第十章价值冲突与当代文明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和多样化的生活中,价值和价值观念冲突在所难免。迄今为止的整个人类文化和文明,就是在价值的冲突与选择中历史地形成着、发展着。在这场世界性的“文化困惑”或“文明冲突”中,中国这位正在重新崛起的“东方巨人”当然不能置身其外。中国不仅对人类文化的走向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而且也有自己的文化难题需要解决,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变革正在发生。...
2023-11-28 理论教育
“态度”与知识对价值意识的了解和把握,要从它同非价值意识的区别谈起。态度并不是来自知识本身,而是对知识所提供的多种可能的主体选择和定向。这些不同的态度都不违背知识,但其后果却是截然不同的。态度既在知识之内,又在知识之外,表明它们是彼此区别的、各自有独立性的意识。不同主体或在不同情况下的同一主体,对待同一客体的态度可以是不一样的、非一义的。...
2023-11-28 理论教育
二是同样的“价值标准”和“检验评价之有效性的标准”的关系。实践作为价值标准的现实表现,是唯一能够充分表现价值标准的形式。实践同客观价值标准之间的本质联系,意味着实践是一切评价标准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的评价是具有最高权威的评价,一切评价标准都要最终经受实践的检验。因此,实践作为价值和评价标准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同实践作为真理标准的人类普遍性,两者虽有区别,但并不矛盾。...
2023-11-28 理论教育
英译版前言拙作《价值论》一书能够译成英文出版,是我和一些中外朋友多年的夙愿。也许正是这种相互了解和对话的愿望,使这本《价值论》于1987年初版后不久,即受到来自德国、苏联和日本等国几位前辈学者的关注。在此,我必须对促成本书翻译成英文的孙美堂博士、闫琛女士等人,以及将其纳入出版计划的施普林格出版集团,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佩!希望本书英译版的出版,能够引来国际学界朋友们的批评和讨论,以帮助我将研究更深入下去。...
2023-11-28 理论教育
极端化的普遍主义与极端化的特殊主义用于说明文化及其全球化问题时,势必将各种分歧引导到深层的基本信念层次,以至成为不可调和的两极对立。事实上,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都有自己的严重缺陷,因而都不可能彻底贯彻始终。...
2023-11-28 理论教育
此即一定的社会评价及其标准对于特定社会本身的合理性。第二层含义,是指一定的社会评价及其标准对于社会历史的合理性,即社会评价标准是否同历史前进的需要和能力相一致,如果一致就是合理的,如果不一致就是不合理的。...
2023-11-28 理论教育
客体本身的结构和规律对于主体来说具有外在的独立的性质,客体的存在和变化对于主体的“为我”和“自为”活动保持着异向的趋势。这是客体的最重要的功能性质。整个主客体关系是以主体的“为我”性和自为性为主要标志的。客体,无论是物质的存在还是观念的存在,无论是物还是人,它作为对象,在人类实践中总是具有上述特征和意义。这是客体同一般的“客观存在”所具有的不同意义。...
2023-11-28 理论教育
这种思考,一方面引发了对以往“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反思和批判。现实中的“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中心论”之争,反映了不同的哲学思考方式。由此看来,“人类中心”观念主要意味着人在自然界面前的自我权利和责任意识,意味着人的行为的出发点和选择的界限。...
2023-11-28 理论教育
作为价值哲学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哲学兴盛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美国,实际影响渗透到美国社会的各个层次。它们主要代表了理性主义与唯科学主义相结合、反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结合的两个极端。它把价值与真理统一起来的倾向,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有些相似,这不是贬低或否认它的理由。...
2023-11-28 理论教育
说实践和认识是“形式”,主要是相对于“内容”即主客体关系的内在实质和目的性特征而言的。将实践和认识总体上作为“形式”标识出来,可以明确或澄清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样,从主体认识到客体存在也是双向作用的过程。主客体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在外部空间形式上是实践,在人脑内部空间的形式则是认识;在时间上它们则是同步的、连续的。...
2023-11-28 理论教育
发生了这种关系,那么作为唯一的实践行为者的人类就是主体,而那早已存在着的世界才成为客体。在任何主客体关系中,站在主体地位上的一定是人,但作为客体的却不一定是非人。所以人总是同时既为主体又为客体,人是具体主客体的统一。...
2023-11-28 理论教育
真理原则是保持人类统一性的原则。价值原则是由价值关系的客观本性所决定的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本规则、准则。由于价值关系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是人同外部世界、人同自己的基本关系,没有这种关系就没有人和社会,所以,人们必然把实现价值、把处理价值关系问题的基本历史经验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根本准则、规则,把价值原则当作是自己的另一个最高原则,并在心理、理智和行为上处处遵循和体现这一原则。...
2023-11-28 理论教育
再如,“好坏”问题可以说是“价值”问题的最典型、最通俗的形式。这是一般情况下所用“价值”一词的基本含义。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来自人类生活实践的一个理论抽象。德国哲学家洛采根据康德的划分提出,要把价值和评价放到哲学研究的中心地位。他的学生文德尔班等人为了实现这一想法,试图构造一种“价值哲学”。...
2023-11-28 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