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自古希腊以来,追问人性,寻找自我,定位人生,一直就是西方哲学面对的基本问题。同现代西方哲学相比较,近代西方哲学是理性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理性主义人性论在理论上是对自然主义人性论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反动。既超越思辨理性,又超越单纯的自然主义,在不同形态下把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则是随着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出现而开始的。...
2023-12-05 理论教育
(一)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自古希腊以来,追问人性,寻找自我,定位人生,一直就是西方哲学面对的基本问题。同现代西方哲学相比较,近代西方哲学是理性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理性主义人性论在理论上是对自然主义人性论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反动。既超越思辨理性,又超越单纯的自然主义,在不同形态下把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则是随着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出现而开始的。...
2023-12-05 理论教育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人的问题是马克思探索的起点,《博士论文》的发表,是马克思人学思想启蒙的标志。马克思提出的个人在本性上应当是自由的这一原则,表明了马克思已经开始对人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笔者认为,马克思是从人和动物、人和社会、人和他人的关系中探寻人的本质的。...
2023-12-05 理论教育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前提正如任何伟大的思想先驱的思想都必须从前人提供的思想资料出发一样,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及其唯物主义思想,就为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理论研究提供了思想前提。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公认的。所以,费尔巴哈重新提出研究“现实的人”的任务。他的这一思想对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有很大影响。...
2023-12-05 理论教育
人类社会的产生和人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同一个问题。现代科学证实,人类诞生在古猿中。南方古猿被人类学家称为是最早工具的制造者,已经开始了狩猎和采集的集群生活。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却不是自然界自发进化的结果。毋庸怀疑,人类的猿祖也像大多数现代猿类一样,是合群生活的。但是,人类社会和动物群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劳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首要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动力。...
2023-12-05 理论教育
(四)史前社会的人史前社会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在科学上确定下来,经历了很长的时期。认为史前的意义在于从生物学上表明,地球上的所有人种和民族同属一类,这种一致性是后来人们认识历史的基础。尽管如此,我们不应低估史前阶段的地位。《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一部研究史前社会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在史前社会这一人的发展的初级阶段,人类总体对自然界的依赖,和个人对社会或社会共同体的依赖最为严重。...
2023-12-05 理论教育
(二)政党政治——通过政党来执掌国家政权现代政治与传统政治的重要区别之一,是政党政治的发展。政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力量,政党的活动包括执政活动已经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世界各国中,对政党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而对“政党”这一概念所下的定义也有很大差异。...
2023-12-05 理论教育
(一)人的发现“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想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场新文化运动的代言人,便是一批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的要旨和贡献,归结到一点,就是“人的发现”。为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开出路径,为世俗的享乐颁发上帝的批准书。两者殊途同归,其主旨都是“人的发现”。...
2023-12-05 理论教育
(二)先秦儒、道、墨、法等诸子百家中的人学思想中国古代人学思想发展的一大高潮在是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以儒、道、墨、法四家最为系统、最有影响。重民轻神、近人疏天的人本思想一时形成强大的潮流。人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成为当时的思想家所密切关注和深入思考的问题,从天、帝、鬼神向以人及人事为中心的哲学形态的转变,是中国人学思想的真正开端。安人之道是孔子和儒家人道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12-05 理论教育
(三)“神”与人在马克思所论述的人的发展问题中,三阶段分期是从个人与整个社会相互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如西方宗教中赎罪、禁欲的说教,中国封建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达到大多数人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现实矛盾的目的。恰恰相反,宗教的产生,体现了早期人类的精神解脱的主体要求。不仅如此,从文明时代开始以来,宗教这个神灵世界就被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所利用,成为他们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支柱。...
2023-12-05 理论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排除某个人在某个或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发展,并不否认人的个性特点,并不是把所有的人都塑造成一模一样的完人。充分(和谐)发展是与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发展史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的同时,相应地指出了人的发展的三大阶段。...
2023-12-05 理论教育
第二章“人学”思想概述人学,作为一个专门学术的名称,在我国是近(十)几年才流行起来的。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现代,思想家们都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的思想,即人学思想。[1]而我们在本章中提到的“人学”,实际上就是在舍勒所提的“哲学人学”的意义上使用的。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本书的核心——人民史观论的需要,选取代表人物的思想,撷其精要,予以介绍。我国对“人学”的研究起步很晚。...
2023-12-05 理论教育
(一)殷周人学:“民本”思想的萌发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大特征在于:以人学为核心,以政论为功用。包括殷商和西周两个朝代,但主要是西周的人学思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萌发就发生在西周初期。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从殷亡中吸取经验教训,认识到人民在社会大变革中的作用,提出了“天命靡常”、“敬德保民”的思想。周公主张“裕民”。可以说,周公的保民思想开启了中国古代相传几千年的民本思想的先河。...
2023-12-05 理论教育
(一)政治系统的核心要素——阶级考察社会的政治结构要以考察阶级为出发点。阶级的政治、思想关系是阶级的经济利益的反映,并为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因此,在阶级社会中,在社会系统中,阶级又成为政治系统的核心要素,离开了阶级这个要素,政党、国家、政治机构、组织、制度等都无从说明。阶级斗争是指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一切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利益引起的,都是围绕阶级的物质利益而展开的。...
2023-12-05 理论教育
“人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及其思想的研究,发端于近代西方。但是,中西人学思想的比较,研究者不仅要有个正确的出发点,还应正确地把握二者之所以可比的标准、原则和方法。...
2023-12-05 理论教育
(三)人民是价值的主体与人民的本质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人民的价值问题,人民的本质决定了人民的价值,而人民的价值及其实现又体现了人民的本质。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才能。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人民不仅创造了价值,而且也应当享用自己创造的全部价值,成为价值主体。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中,人民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评价的主体。...
2023-12-05 理论教育
社会实践(劳动)性、利益性、创造性等的有机统一才是人民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反映人民的本质,而社会性并不足以反映人民的本质。人民的本质随着生产关系和以此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变革而变革,随着人类知识和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事实上,马克思早已作出了界说,从现实的人来说,人的本质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由现实的人所组成的人民与之不同,人民的本质是它的创造性。...
2023-12-05 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