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是指物质分子构成之物。如词语,它的声音属于物质,但其词义并非物质。如生死等是一种过程,如“无常”是事物变化,如人和动物等含识生物,也具物质和精神两种属性,既不能归入物质(色)类,也不能归入意识(心)类。这种客观事物的图像,也称事物的“现象”,在佛教中称“相”。自见分经过辨别,做出判断,这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
2023-12-04 理论教育
“物质”是指物质分子构成之物。如词语,它的声音属于物质,但其词义并非物质。如生死等是一种过程,如“无常”是事物变化,如人和动物等含识生物,也具物质和精神两种属性,既不能归入物质(色)类,也不能归入意识(心)类。这种客观事物的图像,也称事物的“现象”,在佛教中称“相”。自见分经过辨别,做出判断,这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
2023-12-04 理论教育
但在思想观念中的松树的共相、表象是思维共相的产生形成过程中,是从对其他事物的排斥和否定中形成的。但抽象思维的认识对象不受时间限制。理性的认识靠的是抽象思维、分别智,这种抽象的理性思维只有人才有,所以西方哲学称人为“理性的动物”。这种思维是超感觉的思维,是超越经验的高级思维。...
2023-12-04 百科知识
但是我们要知道,思想和语言的本质就是分别意识,离开分别意识就没有思想和语言。“分别”之意从语言方面讲更容易理解,这里先就以语言为例说说分别。等于给每种动物贴上了名称的标签,一个个从名称上分别开来,这便是语言分别。语言分别的第二个特点是语词的抽象性。...
2023-12-04 百科知识
这虚无存在,又分两类:一类是无为法,如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一类是观念中的存在,如观念中的树和面包等。“非择灭无为”是指生因不足、处于无生状态的虚无。...
2023-12-04 百科知识
不但是佛教,一切人类的活动都离不开分别性语言和分别性思维。...
2023-12-04 百科知识
如“存在”这个概念本意指“存在之物”,与“有”是同义词。既然存在包括“存在”和“非存在”,这存在不仅仅包括了原本的“有”,也包括了后来的“无”,“存在”从原本义“有”,达到有的反面“无”,这就是概念外延的超越。观念性存在只是个空虚的概念,是抽象观念,无任何实有的规定性,是不固定、无清晰性。从具体的“树”的概念到无所不包的“存在”概念,概念本身的抽象性、空虚性没有什么不同。...
2023-12-04 百科知识
也不是,有感觉、能活动的这种生命状态是人和其他动物,包括微细生命共有的属性,不是人独有的特性。因此,这种有感觉、能活动的生命状态不能作为区分人和非人的标准。虽然人是物质和精神的对立统一体,但人之所以成为高级生命,人的本质规定性,绝不是物质的肉体,而是感知智能、精神特质。因明学界最流行的人的定义是“会说话、具有认识能力的生命”。...
2023-12-04 百科知识
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性质两个方面,现象简称“相”、“法相”,性质简称“性”、“法性”。万物称“法”,这所谓的“法性”,就是万物的共性。从概念的性质上讲,法性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有为存在、有限存在的范围,与无限、永恒成了同一概念。所谓“法性恒常不变之义”,也要从概念的无限超越的内涵意义去理解。...
2023-12-04 百科知识
纯感觉、直觉是无意识的外境反映,如镜中显影;感觉在心识分别作用即思维活动的参与下,才能起到辨认识别的作用。这种感觉和分别心不仅在世俗智中排除不了,就连在成佛后的遍知一切种智中,也不能没有这种分别作用,否则,佛的如量智——事智、权智,便不能成立。如果佛智没有分别作用,佛不就成了与泥佛、石佛无异的偶像吗?...
2023-12-04 百科知识
与“存在”意义等同的“有”、“无”的对立面的“有”,是个空洞无物之虚“有”概念,这种意义上的“有”,与实有无常之物对立的观念性恒常之物是等同概念。“有”和“无”是相对的肯定和否定概念。...
2023-12-04 百科知识
又如,任何一个单一对象可得其称呼者,被称为个体概念。“法”的外延和“存在”的外延相等,没有比法的外延更大的概念,所以将“法”、“存在”这类外延最大的概念称为最高“范畴”。“范畴”是指没有一种可以包括它的概念者。常法和无常法是矛盾概念。...
2023-12-04 百科知识
处于未开化和半开化状态的人和智能低下、智力不健全的人也都属于自然的人。人的本性的丰富性、多样性、多面性,大多数表现在社会人的这种属性方面。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双重特点,作为人的本质,主要体现在理性的精神内涵方面,佛教所说的“本性清净”是指人性的原本自然状态,“受染心”是指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心态性相。...
2023-12-04 百科知识
人类的认识作为人类的主要规定性,有先天性的条件和后天获得性两种。佛学中称人类的这种本具聪慧资质为俱生智,也称光明心续。人类从总体上讲,认识是无限的,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这就是佛教主张人类智慧达到极限,成遍知者的可行性理由。...
2023-12-04 百科知识
观念的抽象性主要表现在排他自立和普遍性意义上。因此,树的自性是从排除异类和同类事物的双重排他中,显现自立的。“实有”既是此类事物的排他自性,也是此类的“共性”,又如与非树类相区别的具有枝干叶的植物树,枝干叶等特征既是树类的排他自性,又是遍及每一棵树的共性。...
2023-12-04 百科知识
也就是说,人们以感官为媒介认识到的客观存在之物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人类用感官和用科学的手段扩大和延伸了的感官所把握的世界只有一个地球,但在观念中可以有十亿地球组成的三千大千世界和无数大千世界组成的无量世界。哲学和宗教主要面对的是无形的观念世界和精神领域,由于对人类有物质的和观念的两种世界,“存在”这个概念也包括物质的和观念的两种存在。...
2023-12-04 百科知识
佛学是一门建立在高度发达思维科学基础上的,以精深哲理为主要内容的高级人文科学,没有较高的语文、逻辑知识水平和良好的思辨能力,想了解其深理,只能被看做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实际上并无此可能。因此,语文可以说是一种知识含量很大、使用范围很广的一种综合知识。...
2023-12-04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