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苏轼仕杭时期的词:传统与新变苏轼的词,留存下来的有近三百篇,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可谓“自是一家”。对于这样一位大词人,关注其仕杭时期的词,不仅因为它是苏轼词的组成部分,更是因为苏轼词的创作开始于杭州。苏轼仕杭之前是否写过词,目前还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苏轼作词的时间明显要晚于作诗的时间。苏轼最早编年的词是熙宁五年,当时他已37岁。...
2023-07-21 理论教育
第五章苏轼仕杭时期的词:传统与新变苏轼的词,留存下来的有近三百篇,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可谓“自是一家”。对于这样一位大词人,关注其仕杭时期的词,不仅因为它是苏轼词的组成部分,更是因为苏轼词的创作开始于杭州。苏轼仕杭之前是否写过词,目前还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苏轼作词的时间明显要晚于作诗的时间。苏轼最早编年的词是熙宁五年,当时他已37岁。...
2023-07-21 理论教育
第二章 苏轼艺术化的生活“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这是苏轼为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正是他的这种人世的激情与艺术化的生活,消解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造成的痛苦,实现了人生审美化的超越。苏轼踏山、赏湖、观海,大自然的生命力量常常使他忘怀得失。苏轼以艺术家的心灵鉴赏山水风物。...
2023-07-21 理论教育
第七章 苏轼对杭州的贡献在杭州的历史上,有过许许多多的文化名人,他们都以自己的创作和思想、人生影响了一代代人。所以,苏轼仕杭,大大丰富了杭州的文化内蕴,是杭州的大幸。第一节淑世与超旷:苏轼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范式苏轼在杭州时期创作的诗、词、文,他留给杭州的苏堤,有关他的传说,都已经成为杭州文化的一部分。...
2023-07-21 理论教育
第三章 苏轼与佛教文化苏轼两度来杭,都与党争有关,从朝廷到地方做官,从某种角度说是一种政治角色的边缘化。杭州佛教文化的氛围非常浓厚,佛教崇尚心性纯净,与世无争,正好与苏轼排遣苦闷的内心需求相吻合。北宋时期,杭州佛教兴盛,苏轼公务之余走向寺院,结交了惠勤、辩才、参寥子、清顺等诗僧,一些诗歌也染上了佛教文化的色彩。所以,苏轼一来到杭州,就与高僧来往,参禅学佛,从中获取哲理的启示和清净内心的良药。...
2023-07-21 理论教育
附录苏轼杭州时期诗、词、散文作品选评苏轼杭州时期的诗选评[1]熙宁时期: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苏轼任杭州通判,一到职,就去访问两位得道的诗僧。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茅苫一月垄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卖牛纳税坼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从中可以看到苏轼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2023-07-21 理论教育
第六章苏轼仕杭时期的散文:丰富而自然在我国古代文坛上,诗歌和散文一直占据正统地位。...
2023-07-21 理论教育
第一章 淑世精神和超旷情怀概论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经历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五朝,一生大起大落,遭遇坎坷。他以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和植根本真的文化性格,向我们展示了淑世的精神和超旷的情怀。到宋神宗皇帝时,“冗兵”“冗官”和“冗费”,加大了农民的沉重负担,官僚地主和商人又乘机兼并,边患严重。四年,介甫欲变更科举,上疑焉,使两制三馆议之。...
2023-07-21 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