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美国政治一体化的宗教文化基础-理论解释和维度

美国政治一体化的宗教文化基础-理论解释和维度

【摘要】:根据这个观点,前文所述及美国法制和结构方面的原因,均侧重于从政治系统的结构等硬件方面解释,而政治信念的建构和宗教调节功能则侧重于从政治系统软件方面找原因。应该说,他们互为一体,共同建构着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而文化方面的原因则是基础性的、深层次的。

三、理论解释和本书维度

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指出,对社会体系的研究应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行为的模式和结果,二是引发前者的心理取向,如态度、感情和价值标准。[16]这一分析同样适用于政治体系。阿尔蒙德(Gabriel A.Almond)认为,一个稳定有效的民主政府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政府和政治结构,还依赖于人们对政治程序的取向——依赖于政治文化。[17]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也认为“任何统治都企图唤起并维持对它的合法性的信仰”[18]。上述理论不仅强调应从政治系统的结构和文化的双重角度入手,而且更强调作为软件支撑的政治文化的功用。根据这个观点,前文所述及美国法制和结构方面的原因,均侧重于从政治系统的结构等硬件方面解释,而政治信念的建构和宗教调节功能则侧重于从政治系统软件方面找原因。应该说,他们互为一体,共同建构着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而文化方面的原因则是基础性的、深层次的。

可是,作为信仰的美国宗教与作为政治文化的美国信念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禁欲和保守的宗教价值与自由、民主、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的世俗价值的张力究竟如何消解,即宗教何以与看上去纯世俗的美国信念相互融合,使看似矛盾的“民主与秩序,自由与权威,个人与社会,利己与利他”等价值观念趋于统一,从而形成一致的国家认同,使法制得以稳定运行、秩序得到有效保障呢?

目前,国内一些专门研究美国政治与宗教关系的文献,确实注意到了宗教对美国政治和社会的深层影响,如刘澎的《美国的政教关系》和《当代美国宗教》,张敏谦的《大觉醒——美国宗教与社会关系》,雷雨田的《上帝与美国人——基督教与美国社会》,于歌的《美国的本质:基督新教支配的国家和外交》,董小川的《20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张红菊的《美国殖民地时期政教关系探析》,何宗强的《宗教与美国政治关系综论》,张惠玲的《当代美国政治中的新基督教右翼运动》,杜红波的《基督教对美国宪政文明的影响》,冯春凤的《美国宗教与政治关系现状》等等,但由于这些研究在解读美国政教关系时意在说明的问题与笔者的关注点不一样,所以,究竟作为信仰的宗教和作为政治文化的美国信念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都没有系统详细论述。外国文献(包括汉译文献)虽然对美国文化的宗教渊源有比较多的记载和论述,对宗教维护美国共和政体的作用也持赞同观点,如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塞缪尔·亨廷顿的《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等,但对于他们来讲,宗教对美国政治的作用似乎如《独立宣言》所表达的一样,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道理,并不需要加以系统论证,尤其是对于宗教如何促进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保障秩序和统一未加系统论证。但对于一个没有基督教背景的中国来讲,说清这之间的关系则十分必要,否则,在文化借鉴方面容易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水土不服情况。(www.chuimin.cn)

究竟作为信仰的美国宗教与作为政治文化的美国信念是一种什么关系?美国的主流宗教——基督新教在国家实现多元整合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

本书即是对这一维度研究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