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乾陵女主人的武则天-话说女皇

乾陵女主人的武则天-话说女皇

【摘要】:第八章作为乾陵女主人的武则天一、张柬之政变与女皇退位话说长安元年十月,至长安三年十月,女皇武则天在长安大明宫住了两年,颇有政绩。女皇武则天至82岁病重之时仍不肯退位,不顾广大臣民之心意,又疏于防范,遂有张柬之政变的发生。可见此时的武则天,虽身患重病而头脑却很清醒。二十四日,武则天又被迫宣布传位于太子李显。

第八章 作为乾陵女主人的武则天

一、张柬之政变与女皇退位

话说长安元年(701)十月,至长安三年(703)十月,女皇武则天在长安大明宫住了两年,颇有政绩。为什么返回神都洛阳后,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便会发生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军事政变逼迫女皇退位,从而使武则天以悲剧为形式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一生?

第一,任贤纳谏心切,误用张柬之为宰相

则天女皇从长安返回神都后,稍事休息几天,便开始处理朝政。这时已八十高龄的她,其敬业精神实在令人钦佩。与唐太宗晚年相比,她没有那么多猜忌;相反的,她用人不疑,没有了以前铁血女皇的威风,却异常急于任贤纳谏,态度和善得像个仁慈的老太婆。她让良臣猛将朱敬则、李峤、姚崇、韦嗣立、唐休璟等进入宰相班底,便以为大周天下太平,可以高枕无忧了。正因为任贤纳谏心切,不久又误用张柬之为宰相。张柬之(625—706),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初考中进士,任青城(今属四川成都)丞等职。永昌元年(689)举贤良科,在千余应策者中又独得第一名,擢拔为监察御史。后任凤阁舍人及合州刺史、蜀州刺史、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等职多年。久视元年(700)九月,狄仁杰临终前,曾两次推荐张柬之为宰相,女皇任为秋官(刑部)侍郎。长安四年(704)六月,以宰相姚崇行相王(李旦)府长史,不久又兼知夏官(兵部)尚书。八月,姚崇上奏说:“臣事相王,不宜典兵马。”女皇即改任姚崇兼任春官(礼部)尚书。九月,姚崇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不久又为灵武道安抚大使。正是这位深受女皇重用的文武奇才,在赴灵武(今属宁夏)任职前,又向女皇推荐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已老(81岁),唯陛下急用之。”十月,女皇即任张柬之为宰相。狄、姚二人为何竭力推荐张柬之?因为张柬之忠于大唐关键时刻“能断大事”。神龙元年(705)正月,当张柬之政变正秘密策划之际,姚崇从灵武回到神都,张柬之、桓彦范相视一笑说:“大事成啦!”遂以其谋告知姚崇。足见姚崇预谋政变。而这一切,女皇武则天皆不知晓。

第二,贪恋女皇宝座,年老病重也不肯退位

这是引发军事政变的根本原因。自从女皇听从狄仁杰等人的劝说,复立李显为皇太子,便确定了她身后归唐的选择。在复立李显为皇太子之初,她不肯退位,那主要因为她要采取一些措施,弥合李、武两家的矛盾,亲近母子之间的感情。但从长安返回神都后,这一局势已基本解决。此时女皇已80岁、太子已48岁,若能自动让位于其子李显,岂不美哉?女皇西行前,有个叫苏安恒的人,上疏劝女皇:“何不禅位东宫(太子),自怡圣体!”女皇没有采纳,但觉得苏讲得在理,于是“召见,赐食,慰谕而遣之”,态度很温和。女皇至长安后,苏安恒再次上疏,言辞更加激烈,说:“陛下贪其宝位而忘母子深恩,将何圣颜以见唐家宗庙,将何诰命以谒大帝(高宗)坟陵?”女皇又没有采纳。女皇武则天至82岁病重之时仍不肯退位,不顾广大臣民之心意,又疏于防范,遂有张柬之政变的发生。

第三,男宠“二张”乱政,众心归大唐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是女皇武则天晚年的两个男宠。“二张”的本事就是唱歌跳舞,取媚女皇。史载,长安四年(704)十二月,女皇患病,居洛阳宫长生院,“宰相不得见者累月,惟张易之、昌宗侍侧”。神龙元年(705)正月,“太后(武则天)疾甚,麟台监张易之、春官(礼部)侍郎张昌宗居中用事”,即所谓“二张”乱政。张柬之敢于以诛“二张”为名发动政变,而且一举成功的真正原因,就在于当时众心归大唐。尽管武则天独掌政权的21年中,颇有政绩,但民心、臣心、少数民族之心,还是倾向大唐的。武则天自称“朕”,臣民亦称她为“陛下”,但狄仁杰、姚崇等宰相,内心里还是把她当做大唐的皇太后加以尊崇的。上面已讲述,武则天复立李显为太子后,不久命太子李显为河北道元帅以讨后突厥。“先是,募人月余不满千人,及闻太子为元帅,应募者云集,未几,数盈五万”。这是民心向大唐的生动事例。因此,当年迈的女皇迟迟不肯退位,当宰相张柬之征得太子李显同意决定发动军事政变时,不仅禁军统帅李多祚,而且连女皇的亲生儿女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人,都站到政变者一边。病重的女皇完全被蒙蔽、被孤立了,她岂能不失败!

神龙元年(705)正月,女皇武则天病重,身边只有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宰相张柬之、崔玄祔与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五人密谋,以诛“二张”为名发动军事政变。首先是谋取军权。张柬之亲自找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问:“将军今日富贵,谁所致也?”多祚哭着回答:“大帝(高宗)也。”又问:“今大帝之子(李显)为二竖(二张)所危,将军不思报大帝之德乎?”多祚回答:“苟利国家(大唐),惟相公处分,不敢顾身及妻子。”态度很坚决,并指天发誓,二人遂定谋。接着,桓彦范、敬晖去拜见太子李显,“密陈其策,太子许之”。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祔等率左右羽林兵500余人至洛阳宫城北门玄武门;又遣李多祚、李湛及驸马都尉王同皎(妻定安公主、李显女)至东宫迎太子李显。同皎扶抱50岁的太子李显上马,从至玄武门。政变者不顾守门将田归道的阻拦,斩关而入。张柬之等闯进女皇所居迎仙宫,斩“二张”于殿庑(屋)之下,再闯入女皇所寝长生殿。这时,女皇才惊起,忙问:“乱者谁邪?”张柬之等回答说:“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闻。称兵宫禁,罪该万死!”女皇见太子李显站在跟前,说:“乃汝邪?小子(指二张)既诛,可还东宫。”桓彦范未等太子回话,急着说:“太子安得更归!昔天皇(高宗)以爱子托陛下,今年齿已长,久居东宫。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诛贼臣。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坦诚地说出了他们发动政变的目的,就是要逼女皇退位、中宗复辟。女皇瞅着李义府之子李湛说:“汝亦为诛易之将军邪?我于汝父子不薄,乃有今日!”李湛愧不能答 女皇对宰相崔玄祔说:“他人皆因人以进,唯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崔回答说:“此乃所以报陛下之大德。”可见此时的武则天,虽身患重病而头脑却很清醒。二十三日,武则天被迫令太子李显监国,“朕当养闲高枕”。二十四日,武则天又被迫宣布传位于太子李显。第二天,中宗李显即皇帝位,这是李显第二次当皇帝。相王李旦加号安国相王,拜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宰相),太平公主加号镇国太平公主。兄妹三人共享张柬之政变的胜利成果。

二、武则天遗制与归葬乾陵

乾陵全景

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六日,即中宗复位的第二天,武则天被幽禁于洛阳上阳宫。中宗在政治上虽很平庸,但并不糊涂,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写得一笔好字。弘道元年(683)十月二十日,中宗即皇帝位,但不到两个月,嗣圣元年(684)二月六日,他便被武太后赶下台,废为庐陵王。同年三月他带着韦妃及子女徙居房州(今湖北房县),直到圣历元年(698)三月初。在这十四余年中,他对母亲是心怀不满的。出乎他的意料,在这年三月初春暖花开的季节,女皇又以治病为名将他一家召回神都,九月十五日又复立为太子。在这期间他对母亲又充满感激之情。长安元年(701)十月,他随母亲重返故乡长安,途中天冷他亲自为母亲暖脚。李显是一个很有人性的人。史载,后来他虽然允许张柬之等人政变,但告诫他们不得惊吓、伤害他的母亲。如今虽然他母亲被幽禁于洛阳上阳宫,但第二天即二十七日,他便率百官谒上阳宫给母亲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以安慰贪恋皇位的母亲。而且从二月一日起,每十天一往拜见母亲。二月五日,中宗下令复国号为唐,复以神都为东都。于是古都长安又以大唐京城的雄姿屹立于世界。

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病逝,7个月的幽禁结束了,坎坷、拼搏、辉煌的人生结束了。临终前,她为子孙,为后世留下了一份遗制。其遗制的内容,两《唐书》、《资治通鉴》等书都有记载,应以《旧唐书》的记载最为翔实;因为史家公认《旧唐书》“前半全用国史、实录”。《旧唐书》说:“遗制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其王、萧二家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其一,庙。这是武则天归唐的关键。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又称太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武则天表示要身后于大唐皇帝的宗庙,配食李氏太庙,从而成为身后唐皇的先妣、老祖母。其二,归陵。即归葬乾陵。乾陵位于唐奉天县(今陕西乾县)城北梁山上。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建筑主调充满唐风唐韵和盛唐文化色彩。早在文明元年(684)武则天营建乾陵时,就用两块巨大的石碑(即陵园朱雀门外司马道西“述圣纪碑”、东“无字碑”),向世人昭示,死后与高宗合葬,魂归乾陵。因此,她在临终遗制中,把“归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其三,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应该说,武则天晚年已逐渐看清人心、臣心思唐、归唐的历史趋势,采纳狄仁杰等人的劝谏,复立李显为皇太子。这是明智的决定。但她年过八旬尚不肯退位,终于导致了张柬之政变,使她在上阳宫中思考万千,最后猛醒过来,作出“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的遗制。这是迫不得已的,然而又是唯一正确的抉择。唯有如此,她才能身后庙、归陵。唯有如此,她才能在有唐一代获得永久性的定位——大唐则天皇后。看来这是一场悲剧,其实悲中有喜。武则天临终的这一举措,使她独掌政权的武周时期,成为大唐历史的一部分,使武周文化成为光辉灿烂的盛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四,其王、萧二家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武则天在上阳宫,反省了自己一生的过失。在她掌权的后期,如前所述,曾先后八次下制,为酷吏制造的大量冤假错案平反。但她为了保存自己并当上皇后,在永徽六年(655)那场惊心动魄的皇后废立事件中冤枉致死的人,到如今尚未平反,她感到内心十分愧疚。因此,她要遗制,令她的儿子中宗李显为王皇后、萧淑妃及宰相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受株连者平反。入陵前,她只愿留下人生的脚步,不愿带走过失。这样,她就可以胸怀坦荡地长眠于丈夫唐高宗的身边。

乾陵蕃臣像

以上四项内容,中宗作为一个孝子完全照办。但其中“归陵”一项,曾遭到大臣严善思的激烈反对。严善思,同州朝邑(今陕西大荔)人。则天朝任监察御史等职。他反对武则天归葬乾陵的主要理由,据《葬法》云“尊者先葬,卑者不合于后开入”,而“则天太后卑于天皇大帝(高宗),今欲开乾陵合葬,即是以卑动尊”。然而,一向被人视为懦弱的中宗,因有母亲的遗制在,因有孝心在,态度十分坚决。他不顾严善思的反对,于神龙二年(706)正月,亲自护送则天灵柩还京。在京城3个月,他遣人继续营建并完善乾陵,并为入葬其母做好准备。五月十八日(公历7月2日),中宗亲自主持异常隆重的葬礼,哀乐回荡在庄严肃穆的梁山,在哀乐和哭声中,国子司业崔融撰写的《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随同武则天灵柩,埋入地宫,“葬则天大圣皇后入乾陵”。乾陵位于今天陕西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原为唐高宗皇帝陵。为何叫乾陵?因其位于长安城西北,在八卦之乾方,故称乾陵;另据《易经·说卦传》:“乾,天也。”唐高宗谥号“天皇大帝”,故埋葬高宗的陵称乾陵。如今武则天“归陵”,就是与高宗合葬于乾陵。从此,乾陵成为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陵,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座夫妻皇帝合葬陵,堪称古代帝陵之冠。

三、乾陵无字碑之谜

武则天入葬乾陵,至今已经1300多年。史学家、考古学家一致认为,乾陵迄今未被盗掘。就是说,武则天与其丈夫唐高宗仍然安静地长眠于地宫,乾陵地面上那些仿照长安城格局的宏伟建筑,虽然已经荡然无存,但是陵园中那些众多的石刻艺术品,特别是南司马道东西两侧的华表、翼鸟(又称天马)、鸵鸟、仗马和牵马人、拄剑石人像(又名翁仲)、无字碑、述圣纪碑、石狮和61尊蕃臣石雕像等,虽经历1300多年历史长河的洗礼,至今依然熠熠生辉,鲜活夺目,令人流连忘返。看那翼鸟、鸵鸟,看那石人雕像,看那朱雀门前的两尊石狮,一个个雕刻技艺精湛,神形兼备,栩栩如生,是我国雕刻史上不朽的艺术杰作,反映出盛唐文化的恢宏气势和包容开放精神。尤其是那座碑身用一块完整巨石雕刻而成的无字碑,更是令人痴视忘归,思绪万千。

无字碑(www.chuimin.cn)

乾陵无字碑是何时立的,立碑而为何在有唐一代未刻一字?因没有史书记载,亦没有相关碑文墓志可资佐证,故迄今仍是一个难于解开的谜。学者对此甚感兴趣,纷纷著文对此提出猜测,迄今已有9种看法(详见拙作《论乾陵无字碑之谜》,已收入《武则天与唐高宗新探》)。其中,我的看法是“政局动荡”说。此碑石是武则天营建乾陵时策划要立的,它与述圣纪碑隔司马道因山势走向基本上形成东西对称。具体何时,很可能是女皇病重、张柬之尚未发动政变之际;也有可能是女皇生前策划、死后由中宗所立。虽已派人在碑上画出准备刻字的方格,但由于从神龙(705)正月至开元元年(713)七月,政局动荡,发生5次政变,故一直未能往碑石上刻字。

第一次政变,即上面讲述的张柬之政变。中宗复位后,政权落入韦皇后手中。武三思又勾结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以宰相身份执政,贬杀汉阳王张柬之及崔玄、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因政变有功的“五王”,驱逐直臣宋璟。韦皇后因太子李重俊不是自己生的,百般侮辱;安乐公主仗势欺人,竟呼李重俊为“奴”。景龙元年(707)七月,太子李重俊与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发动军事政变,杀死武三思、武崇训父子。中宗在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婕妤(即上官婉儿,婕妤为嫔妃之一,正三品)的胁迫下,下令羽林军反击,杀死李多祚等将领。李重俊逃亡到终南山,后又逃奔至鄠西(今西安市户县),在树林下休息,被左右人杀死。第二次政变以太子李重俊败死而结束。其后,韦皇后、安乐公主母女进一步操纵政权,中宗被当成傀儡耍弄。韦皇后为了当女皇,安乐公主要当“皇太女”,母女合谋于景龙四年(710)六月二日,毒死中宗。这叫韦皇后政变。韦后秘不发丧,亲总庶政。太平公主与上官昭容(上官婕妤已晋升为嫔妃中的正二品昭容)合谋抵制韦后欲当女皇的野心,草拟中宗遗制,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随后即皇帝位,时年16岁,史称少帝。

韦后临朝称制,利用韦氏家族(世居长安韦曲)权势,执掌朝政,把持军权。于是忠于李唐的朝臣,与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一派势力,在李旦第三子李隆基的带头下,发动推翻韦后的政变,即第四次政变。经过一番密谋准备,六月二十日夜晚,李隆基带领刘幽求、薛崇曌(太平公主之子)等,策动羽林军攻入玄武门(长安宫城北门),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杀死上官昭容。派兵至长安南韦曲铲除诸韦势力。六月二十四日,由太平公主出面,令少帝李重茂退位,“此非儿座,遂提下之”,复立众望所归的相王李旦为皇帝,李隆基晋封为平王。这第四次政变叫李隆基政变,上距韦后政变才18天。

睿宗李旦即位后,立谁为太子?大臣们认为平王诛杀韦后、安定天下有大功,当立为太子;李旦长子、宋王李成器(后更名宪)等皆推让,于是李旦立李隆基为皇太子,时年26岁。睿宗虽生性懦弱,又尊崇道教,喜欢过清闲无为的生活,厌烦卷入争权夺利的斗争。但他第二次当皇帝不久,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又发生了:太平公主与太子两派势力的斗争,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一边是自己的亲妹妹,另一边是自己的亲儿子,这该咋办?他两边不偏不倚,听其自然。史载,每当宰相奏事,他便问:“尝与太平(公主)议否?”又问:“与三郎(太子)议否?”宰相回答说已经与太平公主、太子李隆基商量过了,他才批准。实际上正是由于他的关爱、宽容,使太平公主的权势更加膨胀,“宰相七人,五出其门”。这又势必与太子李隆基发生激烈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睿宗感到自己这个皇帝当得太无聊、太没意思了,便于先天元年(712)七月宣布退位。八月,太子李隆基即位,史称唐玄宗。因他死后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又称唐明皇。太平公主本欲自己掌权,效法其母为女皇,但她貌似女皇才逊女皇。开元元年(713)七月三日,太平公主与尚书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中书令萧至忠等宰相密谋,计划四日以羽林军发动政变,推翻玄宗宝座。不慎谋泄,表面中立的宰相魏知古得此密谋,立即向玄宗告密。玄宗决定先发制人,三日在张说、崔日用、郭元振、王毛仲及宦官高力士等人的支持下,杀萧至忠等人,窦怀贞投水溺死。太平公主逃入终南山,三日后返回长安。玄宗下令,“赐死于家”。于是骄纵五朝(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的太平公主,被迫在自己的家中自缢而死。至此,动荡8年半的政局才开始稳定下来,从此大唐进入开元盛世时期。

乾陵隧道口

从神龙元年(705)正月至开元元年(713)七月,在8年半中发生过张柬之、李重俊、韦皇后、李隆基、太平公主等人发动的5次大的政变,政局一直动荡不安。在这期间,皇朝各阶层关心的是皇帝宝座,而不是乾陵上那块无字的碑石。而待政局稳定,已事隔多年,再往那块碑石上刻字已无必要了。于是那块巨大的碑石便成了千古之谜无字碑。

关于乾陵无字碑之谜,迄今的9种看法,影响较大的当首推“遗言”说:“无字碑,是纪念武则天的碑,原无文字。据说是根据武后的遗言:自己的功过让后人评价,不刻文字。”(郭沫若:《我怎样写〈武则天〉》,刊1962年7月8日《光明日报》)其中“据说”二字虽查无实据,但此“遗言”说符合武则天的业绩与性格魅力,摸到了无字碑的真谛和启示:千秋功过,后人评说。

后人是如何评价女皇武则天的?这真可谓褒贬毁誉,众说纷纭。但究竟哪种看法符合历史实际?我以为,20多年来由于我国政治宽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专家学者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经过认真深入研究史书记载、文物资料,考证史实,分辨真伪,终于揭示出历史真相,还原武则天的真实面貌,展现出女皇为开拓盛唐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何以为证?

其一,武则天学术研讨会的显著成果

1985年10月在陕西咸阳召开了全国首届武则天学术研讨会,并在乾陵博物馆召开了武则天研究会的成立会议。其后至2007年7月,又先后在四川广元、河南洛阳、山西文水、陕西乾陵博物馆、河南偃师、山西太原、陕西咸阳、河南登封,召开了九届武则天学术研讨会,其中后五届开成了国际武则天学术研讨会,使武则天研究走向了世界。先后出版的会议论文集有《武则天与乾陵》、《武则天与洛阳》、《武则天与文水》、《武则天与偃师》、《武则研究论文集》、《武则天与咸阳》、《武则天与嵩山》、《武则天与神都洛阳》等8部论文集,共载入学术论文420多篇。详细论述了武则天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国力及外交活动,对有分歧的学术见解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通过考释,拨开了许多蒙在武则天身上的迷雾和疑团,洗刷了《新唐书》强加给武后的“毒杀李弘”等冤案。虽然在细节问题上尚有一定分歧,需要进一步开展讨论,但众多专家学者较为一致地肯定了武则天的历史功绩,认为女皇武则天为盛唐文明的开拓者之一,当之无愧。这就是后人评说武则天的主旋律。

乾陵陪葬墓分布图

其二,纪念武则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学术座谈会

2006年7月2日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纪念日。为了进一步探讨女皇武则天的历史功绩,推动乾陵文化研究的持续发展,乾陵博物馆与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于2006年6月25日在西安唐城宾馆隆重召开了“纪念武则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学术座谈会”。我十分荣幸,以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会长的身份主持了这次学术座谈会。参加会议的唐史专家、考古专家、作家和新闻界的代表共60余位,围绕武则天的历史功绩和乾陵文化研究的方向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言的专家学者虽然论题各异,视角不同,但都一致认为,评价武则天主要应该看她在盛唐历史的发展中,是否作出过贡献、作出过多大的贡献。魅力女皇武则天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辉煌灿烂的一生。在她辅政执政的44年中,特别是独掌政权的21年中,政治较清明,经济有发展,文化在振兴,国力很强盛。女皇武则天虽然有过失误,但她生前多次检讨过、忏悔过,早已被历史浪潮冲淡了;而女皇武则天促进盛唐发展的巨大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这正是:

武曌一生多波澜,

则天功过后人言。

天后政绩促盛唐,

赞颂之声天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