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揭秘科学发展观下的鄂尔多斯模式

揭秘科学发展观下的鄂尔多斯模式

【摘要】:科学发展观与鄂尔多斯模式[1]刚才听了王部长对鄂尔多斯市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情况介绍,很受教育和启发。现在人们冷静下来,认真分析,寻找原因,解剖内涵,又把它称为“鄂尔多斯模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科学发展观与鄂尔多斯模式[1]

刚才听了王部长对鄂尔多斯市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情况介绍,很受教育和启发。我感到鄂尔多斯市正在抓住这个非常好的时机,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相信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下面我结合自己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谈一点想法和体会。

一、“中国模式”下的“鄂尔多斯模式”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的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也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30年前那个时候,我们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叫做“崩溃边缘”。30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叫做“世界惊叹”。惊叹什么,惊叹中国发生的奇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正常增长大都在5%左右,按这个速度持续增长,一般10年左右,最多超不过20年。而中国的发展,以平均接近10%的速度,持续增长了30年。有专家分析,认为以这样的速度持续到45年没有什么问题。这30年,我们国家从1978年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份额的1.8%提升到2007年的6%,位次从第10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360美元;2007年国家的财政收入已经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外汇储备扩大到15000多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进出口贸易总额从世界第29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3位。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走向小康社会,这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这就是“中国奇迹”。

历史学家讲,中国2000多年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大的盛世: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唐朝前期的“贞观之治”,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这30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盛世,而这一次盛世是前三次不可比拟的,这一次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持久。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的改革:春秋战国商鞅变法,宋朝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变法。这一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当代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改革,也是前三次不可比拟的,是更持久、更深刻、更富有成效、影响更为深远的改革。尽管30年来,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30年的巨大变化,创造了一个“中国奇迹”,这是世界公认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切身生活中感受到这种深刻的变化,人人都可以历数30年大变化带来的种种好处。尽管利益分配格局还有这样那样的矛盾,许多体制变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还有待于解决,不尽如人意之处还很多,但大趋势已经无法改变。当代世界历史上流行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另一条是苏联模式的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发展道路。中国改革开放开创了“第三条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道路,是从实际出发的道路,是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伟大成就的道路。这就是充满活力的“中国模式”。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发展?我觉得,中央提出的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起了巨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参加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二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并作发言(2008年12月22日)

在创新观念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各地都创造了许多典型、许多模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出了自己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组对全国典型地区进行深入调研,总结经验,今年正式公布了18个地级市的发展典型,其中就有鄂尔多斯。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在全国大发展的大背景下,鄂尔多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生态恶劣的贫困地区,成为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地级城市前列的先进典型: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46亿元上升至2007年的1150.91亿元,年均增速22.2%,总量翻了8番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44元上升至2007年的75161元,突破10000美元,年均增速20.4%;地方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0.19亿元上升至2007年的200.8亿元,年均增速27.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94元上升至2007年的6123元,年均增速1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279元上升至2007年的16226元,年均增速15%。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全国地级城市发展的18个典型之一,它的意义不仅在于鄂尔多斯本身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效益,而是它创造了一个模式——鄂尔多斯模式。所谓模式,就是能够起示范的、样板的带动作用。它把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功能扩大到更大范围,特别是对西部过去贫困落后的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发展具有普遍意义。它是我们解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典型个案,让我们通过实证来理解什么叫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怎样实践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与鄂尔多斯模式

在18个典型中,对鄂尔多斯的定位是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科学发展之路,其核心是,通过科学利用优越的资源条件,高起点引进和配置生产要素,全面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集约化的工业和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2002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组建之初,我们提出,鄂尔多斯走出了一条西部地区资源转换的成功之路,这是鄂尔多斯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现在看来,6年前我们这样的一个考虑,和这次典型调查的定位是一致的。

我们西部很多地区都是资源富集,不仅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文资源。过去有个数据告诉我们,如果以京广线为界,全国60%以上的资源和原材料来自于京广线以西。但是很长时间里,我们“抱着金碗讨饭吃”。为什么资源这么富集的地区却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一个主要的内因是我们观念封闭,没有看到、更没有找到一条科学发展、合理开发的道路。现在鄂尔多斯找到了,这样一个资源富集而又曾经贫困落后的地区,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找到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很典型,很全面,指导性强,成为一个模式。

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有人把鄂尔多斯出现的发展势头称为“鄂尔多斯现象”,以后发展得很迅猛,有人形容为新的“鄂尔多斯风暴”。现在人们冷静下来,认真分析,寻找原因,解剖内涵,又把它称为“鄂尔多斯模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然,说它是模式”,并不意味着西部资源富集地区都要照这个模式去简单地模仿,而应当看到,这个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就是如何处理一些关系,这是有共性的,而具体的做法还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

根据我学习科学发展观和鄂尔多斯的经验,特别是“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组的报告所作出的归纳,我理解“鄂尔多斯模式”有几个要点:

第一,大胆调整产业结构。从资源优势出发,实现由农牧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转变,建设具有相当实力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包括六大产业集群),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和立体化交通的整体格局,构建新的外向型市场体系;

第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可持续性,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

第三,坚持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www.chuimin.cn)

第四,坚持集成创新发展,建设一批创新型的重大项目,积聚发展后劲;

第五,坚持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培育市场主体,以所有制形式和国有企业的改造为突破口,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走优势资源—优势企业—优势产业的发展之路;

第六,作为民族地区,重视探索多元和谐的文化发展模式。充分利用鄂尔多斯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立足创新,把具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与大众提升的文化要求结合起来,传统文化与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打造文化品牌,繁荣文化事业,推动旅游经济,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地区形象;

第七,坚持人民大众共享发展成果。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实现人民生活小康;

第八,坚持跨越式发展,创造了鄂尔多斯速度。

这些主要的做法和经验,我认为集中到一点,就是实现了生产方式与发展方式的转变,集中体现为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发展与发展观的关系。发展观是人认识世界的反映。生产力中第一要素是人,解放生产力,首先是解放人的思想,创新人的观念。没有观念的解放,就没有生产力的真正解放和科学发展;二是发展与资源的关系;三是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四是发展与发展方式的关系;五是发展与质量的关系;六是发展与利益的关系。发展要让最广大的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好处。我们不仅要提高国民生产总值,更要提高国民幸福指数,包括人们的健康水平、文明程度、受教育的程度、社会保障的程度及生活环境等,否则我们的增长就没有意义,体现不出以人为本。

正是由于处理好了这几大关系,把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社会的优势、发展的优势,走出了一条既符合时代潮流,又符合本地实际和人民利益的科学发展的新的道路。

三、鄂尔多斯学的重要任务

鄂尔多斯学的出现,是鄂尔多斯模式发展的一个产物,是鄂尔多斯模式的重要标志之一;鄂尔多斯模式又是鄂尔多斯学研究和宣传的重要内容之一。

鄂尔多斯学从提出、形成到逐步发展,现在作为一个专门的地方学基本框架已经清晰,社会给予了认可,领导给予了支持,把它作为鄂尔多斯地方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奇·朝鲁会长主持学会工作,紧紧把握了一条原则,即坚持和地方建设、领导决策结合起来,很好地解决了思想与实践、学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些年我有一个体会,就是感到不少地方没有很好地解决“两个循环”的问题: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是学院式的,从提出课题,进行研究,写成文章写成书,发表出版,之后评奖评职称,任务完成,这个循环就结束了;在实际工作部门,领导出题目,如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秘书班子按照领导的意图,写出报告,然后开会,领导作报告,形成文件,下发贯彻,这个循环也完成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和专家,与实际部门缺少沟通,缺乏结合,体制上也把它们割裂为两个各自的循环系统,理论和实际的资源没有整合在一起,这种状况是普遍存在的。

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成吉思汗中心广场

如何把理论智力和实际经验结合起来,把这两个循环结合起来变成一个大的循环,这需要一个媒介把它们联系起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在这方面摸索了一些自己的做法和经验,叫做“立足学术,创新机制,服务建设,着眼发展”。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组成有专家学者,有退下来的老领导老同志,还有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这种“三结合”的结构,就为理论研究与实际需要之间架起了天然的结合桥梁。不一定是领导下达一个什么任务才去做,而是在深入实际、服务建设的过程中,能感觉到现在需要什么,应该做什么。把成果拿出来,活动开展起来,领导就会重视,社会就会认可。

这两年地方学似乎时髦起来,但到底什么是地方学,是不是一般的区情、市情都能构成地方学?它的界定在什么地方?我们在开始提出建立鄂尔多斯学的时候,就地方学的文化属性提出了我们的认识。根据这几年在与各地地方学研究交流中了解到的情况,我们更加有自信。相比较而言,鄂尔多斯确实是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有自己原始形态的和唯一性的东西,有自己长期的文化积累,内涵极其丰富,现在梳理得也比较清楚。可以说,现在对鄂尔多斯学进行全面阐述的条件已成熟,包括对鄂尔多斯模式的研究和诠释,也有了条件。不怕别人有偏见有误解,怕的是我们自己理解不深,阐述不清,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明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明年的工作任务中很重要的两项是高质量地完成《鄂尔多斯大辞典》和《鄂尔多斯学概论》的编撰。在会长的直接领导下,这两项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要看到,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们要同心协力地把这两大任务抓紧,用我们新的成果,为国庆60周年献礼。

【注释】

[1]2008年12月22日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二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