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双基”教学的历史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得以确立,并将教学计划、大纲和音乐教材进行全国性的统一。此时的“双基”教学方式已注意到要保持教学的趣味性,避免枯燥乏味的讲解。“双基”也逐渐经迷茫走向回归,我国在重新看待“双基”的同时,也更加理性。......
2023-07-04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西部开发
新中国成立初期,近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占10%,但在这10%的近代工业经济中,70%以上都集中在占国土陆地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而占国土面积70%的西部地区,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9%,西部地区仍十分落后。由于面临国际环境的压力以及国内经济布局的需要,国家必须在西部地区重点进行工业布局,进行西部开发。
第一次西部开发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年~1957年)。中央为改变全国工业布局东重西轻的失衡状态,从军事战略防御的需要出发,将前苏联援建的150个项目中的56项民用工业项目、35个军事工业项目,定点于中西部地区。第一个五年计划揭开了我国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历史帷幕,大大地改变了我国经济布局上的不均衡状态。以陕西为例,“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的大型骨干项目26项入陕,与之相配套的建设项目(科研、教育、医疗、文化设施)都有长足的发展。西安交通大学即在此期间由沪迁陕,同时西迁的还有一大批工厂、院校和科研单位。正是由于这些重大举措的实施,陕西才得以从封闭、落后中走出,并逐渐奠定了在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突出地位。
由宁夏大学和中国史学会共同举办的“中国历史上的西部大开发国际学术讨论会”2005年9月27日在宁夏银川举行
第二次是1965年~1971年的三线建设。经过七八年的集中建设,三线地区逐步形成了我国新兴的工业基地。到1975年,三线建设总共投资约2000亿元人民币。三线建设大型基础性建设项目主要有攀枝花钢铁联合企业、成昆铁路和襄渝铁路。这些项目给西部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推动,其中川、黔、陕、滇四省获益最大。三线建设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项巨大的历史性工程,当时的决策者从政治,特别是军事需要规划布局,主要为了应付战争的需要,也有改变沿海与内地经济比重失衡状态的初衷。今天回过头来看,其中有些教训是应该汲取的,主要是三线建设受政治运动的干扰极大。由于不恰当地要求企业“靠山、靠洞、分散、隐蔽”,有些地方搞村落式布局,违背工业生产常规,造成巨大浪费;没能发挥出应有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农、轻、重比例失调。
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末党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6月,江总书记在西安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从现在起,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作出的重大决策。20世纪80年代,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展以后,邓小平同志对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进行过深刻的思考,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较快地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在发展到一定时期,比如20世纪末全国达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时,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生产力不发达,要在一个时期实现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是不现实的,必然会有的先富起来,有的后富起来。在发展战略布局上,必须有全盘的构想。邓小平同志这个战略设想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条件,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
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抓住时机,着手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国务院成立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统筹主持西部地区开发工作。这个领导小组以朱瑢基总理为组长,以温家宝副总理为副组长,国务院19个正部级官员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确定的西部大开发重点工作是:第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第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第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第五,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与此同时,中央政府还制定了许多有关促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主要有: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2000年12月)、《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2001年8月)、《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2002年4月)、《退耕还林条例》(2002年12月)。另外,一些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也陆续出台,其中有些规划含有政策内容,例如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2002年3月),以及国家计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制定的《“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2002年7月)。
《“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规定了“十五”时期西部开发的主要目标,包括七个方面:第一,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第二,长江上游地区及三峡库区,黄河上中游地区,黑河、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全面展开。重点治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污染防治有明显进展。第三,优势农副产品、矿产资源产品、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传统工业改造取得明显进展,经济增长的质量显著改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第四,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开发领域普遍得到应用,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得到普及,人才队伍壮大,人才素质提高,城乡居民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第五,直辖市和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显著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城镇人口所占比例明显上升。第六,国有大中型企业现代化制度基本建立,非公有制企业总产值和资产占全部企业的比重较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比重明显提高。第七,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城乡居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降低,与中部、东部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
二、五年来西部开发取得重要进展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内蒙古、西藏、新疆、宁夏、广西5个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6个省和重庆1个直辖市,共12个省级单位。总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71%。总人口3.72亿,占全国人口的29%。全国55个少数民族有50个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5%。
为鄂尔多斯市处级干部培训班作专题讲座(2008年9 月)
到2004年年底,5年时间,国家在规划指导、重大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对西部大开发予以了重点支持。中央建设资金累计安排西部地区4600亿元,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累计安排5000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近年来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有1/3以上用到了西部。西部地区在5年中直接吸收引用外资90多亿美元,加上国家政府间贷款、国际组织间贷款,实际利用外资近150亿美元。此外,东部地区有1万多家企业到西部投资创业,总投资已经超过3000亿元。
经济增长速度加快。2000年~2004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5%、8.8%、10.0%、11.3%和12%,高于前些年的增长速度(1999年为7.2%)。财政收入逐年增长,2004年超过2000亿元,比1999年增长近1倍。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5年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陆续新开工60个重大建设工程,投资总规模约8500亿元。交通干线、水利枢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通信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显著加强。西部退耕还林7350多万亩,荒山荒地造林9570多万亩,退牧还草1.9亿亩。
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科研基地和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取得初步成果。支持西部教育投入170亿元,支持西部农村卫生设施建设80多亿元。7000多所中小学危房得到改造。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国家支持建设260所贫困县医院。(www.chuimin.cn)
西部大开发促进了其他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重点工程建设所需的设备、技术等,很多来自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有效地扩大了这些地区的市场空间,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就业岗位。同时,西部地区还输出大量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保证了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都有力地支持了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地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充分肯定西部大开发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西部开发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资源短缺矛盾尖锐,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滞后,人才不足和流失现象还比较严重,外资和社会资金进入西部地区增长缓慢,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突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目前,西部地区占全国人口的近3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东部地区的40%,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东部地区的50%左右。全国农村60%以上的贫困人口都在西部,约2000万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从全国来看,水土流失面积的80%在西部,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的90%以上在西部,大江大河源头也在西部。西部的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十分严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西部地区,难点也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
在2005年2月4日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大开发5周年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表明中央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不动摇,支持力度不减弱,并且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部大开发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重点任务:(一)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二)认真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四)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五)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三、西部大开发任重道远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5年后,西部各省区的领导层及许多专家学者都在回顾这5年来的实践,认真进行思考和总结,包括借鉴历史经验。今天,人们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5年大开发之后,西部固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离经济发展并未减速的东部究竟还有多远?这也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无法绕开的命题。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东西部差距的扩大不但没有停止,而且呈现出继续增加的趋势。据资料统计,1998年~2002年,东西部GDP增长率,以1998年为100,东部11个省、市、区GDP的4年增长指数分别是:7.36%、20.51%、32.85%、44.59%;西部12个省、市、区GDP增长指数分别是:4.82%、13.70%、24.59%、36.20%。4年时间,西部与东部增长率的差距由2.54个百分点扩大到6.81个百分点、8.26个百分点、8.39个百分点,呈逐年扩大趋势。
从人均GDP看,西部人均GDP从1998年的498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663美元,2002年比1998年增长33%,而同时期东部人均GDP由1998年的1212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704美元,增长41%。
2004年,东部GDP是西部的2.62倍。在31个省、市、区中,广东GDP总量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总量的10%;山东GDP居全国第二位;江苏、浙江GDP分别居第三位、第四位。排在前八位的省市,有7个都分布于东部地区;排在25名之后的省、市、区,却几乎都属于西部地区。
针对这种情况,专家们分析原因时指出,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在西北地区投资的格局中,国家和政府的投资占有绝对比重,非国有投资和外商投资比重甚微,西部地区的投资对政府投资的依赖性十分严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5年来,西部地区陆续新开工的60个重大建设工程,投资总规模为8500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家和政府的投资占有绝对比重。截至2003年年底,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累计也获得了500多亿元的中央投资。
2000年~2002年,国家投入西部的国债资金为1600亿元,约占全国3年国债发行总额4500亿元的35%。按人均投资比例看,略高于全国人均比重。但这些投资有50%左右用于在东部、中部采购设备及材料,从而顺理成章地成为推动东部、中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非国有投资在西部投资中的比重大致为4%,东部通常为60%。虽然西部地区实际吸收外资连续4年保持平稳增长,从1999年的18.4亿美元增至2002年的20.2亿美元。但与东部的快速发展相比,差距仍在继续拉大。与1999年相比,2003年西部地区在全国进出口和实际吸收外资中的比重分别下降了0.5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
2002年,在中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中,东部地区有159家,占79.5%;中西部地区7家,占3.5%;中央企业34家,占17%。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中,东部地区有412家,占82.4%;中西部地区31家,占6.2%;中央企业57家,占11.4%。很明显,无论中国出口200强还是进出口500强的入围企业,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2003年,东部继续发挥全国工业发展发动机的作用,对全国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提高了3.4个百分点;西部对全国增长的贡献率为8.2%,提高了0.3个百分点。
很显然,东部与西部的巨大差距,更多地取决于东西部产业作用力的不同。如今的东部地区,已进入制造业和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时期,产业结构迅猛升级,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增长的附加价值高。东部已形成了强大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扩张的能力,再加上新一轮国际资本和高科技产业向中国东部转移的重大机遇,内在动力的鼓动,外在机遇的降临,加速着东部的发展。而在西部,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工业化基础薄弱,使得西部的经济增长还处在依靠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的阶段,制造业和服务业远远没有发展起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很弱。同时,发展状况并不景气的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国有经济的落后发展恰恰制约着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一旦国家投资减少,政策变动,对西部的触动会远远高于东部。
目前大家担心的问题是,西部大开发的热潮还能维持多久?西部大开发的长久动力何在?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怎么才能逐步缩小?鉴于此,2004年11月19日在南宁举行的“2004西部论坛”上,曾培炎副总理提出“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西部开发的新路子”。怎么走出一条新路?有的专家提出,从总体上说,近几年西部大开发走的是一条以政府为主导、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以项目开发为主要特点的阶段性开发路子,这是西部大开发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当前的问题在于,西部大开发应当在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基础上,如何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走出一条制度性、长期性开发的新路。他们建议,一是要加快西部的市场化改革,提高非国有经济在工业总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及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对非公有经济的贷款比重。二是要尽快形成西部开发的政策体系。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基本的国策,是长期、长远的任务,首先要求其政策体系具有长期性和完善性。为此,如何建立一个与西部大开发相适应的财政支持机构、开发基金、金融体系、西部开发银行等,对于西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要出台《西部大开发促进法》,保障西部大开发实现从阶段性开发向制度性、长远性开发的转变。
另外,对于中央提出的“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全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会不会使西部开发弱化的问题,国家西部开发办原负责人李子彬说,这一战略布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着眼点是充分发挥各地优势,调动各地积极性,强调各个地区要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实现东中西互动,共同发展,这是促进全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个总体目标的必然要求,强调每一个区域发展有特色的经济才能共同构成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整体。比如,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有利于尽快增强综合国力,提供更多的税收,增加国家财力,更好地支持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有利于做到投入少、见效快,为全国作出更大的贡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有利于发挥其较好的工农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也会对西部和东部地区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西部大开发在全国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占有突出地位,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意义。西部大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中央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不会因此减弱,西部地区的发展也不会放慢。
【注释】
[1]在2005年9月“中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演讲。原载《中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张海鹏、陈育宁主编,商务印书馆2007年出版。
有关我与鄂尔多斯学的文章
(二)“双基”教学的历史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得以确立,并将教学计划、大纲和音乐教材进行全国性的统一。此时的“双基”教学方式已注意到要保持教学的趣味性,避免枯燥乏味的讲解。“双基”也逐渐经迷茫走向回归,我国在重新看待“双基”的同时,也更加理性。......
2023-07-04
对管理人性论的哲学反思方立峰西方古典人性观的理性法则及二元论和基督宗教的超理性法则及二元论对现代管理人性论有着重大的影响。现代管理人性论是对西方传统人性论的继承、发展和变种。中国传统人性论本质上就是社会组织管理的人性理论。我们首先对西方人性论的历史渊源进行梳理和反思。理性即理念,最高的理念是“善”。......
2023-11-30
功利主义目的论强调效能与功用,成为资本主义时期功利主义道德观的萌芽。所以,在现行社会条件下,部分鼓吹功利主义目的论是我国主要理论的论调缺乏现实基础,难以与现实情况进行高度匹配。功利主义伦理学主张在维护人自私自利的本性前提下,实现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整体福利的关注。......
2023-07-21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错失了前四次科技革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急剧下降。旧中国的科技工作一穷二白。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之后一系列科技规划和科技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为新时期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3-12-07
在各种错误思潮中,历史虚无主义首当其冲。[3]强化大学生的党史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客观全面的了解党的历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和历史观,增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免疫力,抵制错误思潮,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
2023-08-16
安得海泰安被擒、济南被斩一案,是多种原因合力促成的结局。探析此案的经验教训,堪称一面历史镜鉴,警示古今。尤其是安得海参与了扳倒恭亲王的宫廷斗争,不仅伤害了洋务派领袖奕訢,而且也惹怒了包括丁宝桢在内的一大批洋务派地方大员,从而使安得海成为众矢之的,难逃群起攻之、万劫不复的命运。这一历史教训,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安得海被杀一案已经逝去久远,但留给后人的反思却是无尽的。......
2023-10-23
近二三年,我集中研讨清代徽州才媛史,撰著了《清代徽州才女的文学创作生活与思想境界》《清代徽州贤媛的治家和生存术》《清代徽州贤媛出色的社会历史见识》三篇论文。我致力于徽州才女的精神世界及实践的探讨,有这样一些认识。她们讴歌历史上的杰出女子,为女性争取应有的历史地位。其三,清代徽州贤媛中有贫困人家的寡妇、主妇、女子。......
2023-07-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