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学与地方学(代序)奇·朝鲁奇·朝鲁同志近照一、关于鄂尔多斯学许多人知道鄂尔多斯这个名字,是从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央电视台频繁出现的一句广告词“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再往前就是电影《鄂尔多斯风暴》了。15世纪中叶,蒙古鄂尔多斯部落进驻河套地区,逐渐称这一地区为“鄂尔多斯”。经过2年的实践,于2004年9月16日举办了“鄂尔多斯学学术研讨会”。......
2024-09-06
从一封来信说起(自序)
2002年春节过后不久,我收到了奇·朝鲁同志于3月12日写的一封信,他在信中写道:
我现在即将退休,从今年已离岗坐休待到退休年龄时办手续。近期我们鄂尔多斯的一些老同志议论着要创立一个“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将社会上对鄂尔多斯有研究、有造诣的人士组织联络起来,对鄂尔多斯进行全方位、广角度、宽领域、多学科、高水平的研究活动,将其创立为一门学说。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得到了自治区、市级领导的重视、支持。现正在广泛联络方方面面的人士,探讨为什么要创立鄂尔多斯学,鄂尔多斯学应包括哪些学科等问题,已有了一些初步的内容。
与奇·朝鲁同志在一起(2008年12月)
今写此信,意在请你指点。你对鄂尔多斯研究有很高的水平,你对鄂尔多斯有深厚的感情,我们有意聘请你为高级顾问。请你不悋赐教,谈谈你的看法,如创立鄂尔多斯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应设置的研究课题,研究方向定位,研究会的组织机构等方面。
这封来信,一下子激起了我心中的波澜。我在内蒙古工作近20年,是从鄂尔多斯起步的;我的学术研究活动,是从鄂尔多斯开始的;我的青春,我的事业,我的朋友,我的感情,都和鄂尔多斯紧紧相连。1987年,我调到了宁夏工作,但对鄂尔多斯依然保留着割舍不断的情怀。我没有放弃对鄂尔多斯历史文化的研究,总是找机会奔向草原,去探究,去调查,去和老友相会。奇·朝鲁同志是我的老朋友,当年我们一见如故,相知相交20多年。我想,这是缘于我们有着相似的经历,有着共同的对事业的执著,有着那个时代我们对人生的共同追求。多少年来,虽然我们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岗位,但总是相互关注着。终于等到了他的这封来信,这不是一般的问候,而是谋划一件两人早已在心中共同默默思考但又未挑明的大事。在奇·朝鲁同志的倡导下,10天之后,即3月22日,我将自己的思考写成了《关于建立鄂尔多斯学的初步建议》发给了奇·朝鲁同志。信中表达了我当时的心情:“闻之十分兴奋,似乎将心中久久蕴藏的模糊想法一下子挑明了。”从此,共同创建鄂尔多斯学的事业,又把我俩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我在2002年9月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说,奇·朝鲁同志虽然退居二线,但却干了一件“一线”的大事,必然会取得“前线”的成果。6年时间过去了,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在奇·朝鲁同志的领导下,围绕着鄂尔多斯学的创立,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创办刊物,出版文集,为决策咨询,搞得有声有色,鄂尔多斯学这门新兴的地方学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社会认可。地方党委和政府也把鄂尔多斯学和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当作鄂尔多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给予支持,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和夫人汤晓芳参观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2006年8月)(www.chuimin.cn)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一成立,我就被聘为专家委员会主任。6年来,尽管我担任着宁夏大学的领导职务,本职工作十分繁忙,但受奇·朝鲁同志和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各位朋友的信任、委托,积极支持奇·朝鲁同志和研究会的工作,尽最大努力,参与并指导鄂尔多斯学的创建活动,完成了研究会交给的任务,尽力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进行了对新时期鄂尔多斯建设发展的考察。同时,整理出版了《鄂尔多斯史论集》等著作,主编了《成吉思汗文化论集》,撰写了一些论文和文章。取得这些学术成果,使我对鄂尔多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研究也更深入了一步。
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机遇,抓住了,就会有进步、有发展、有贡献。我虽然离开鄂尔多斯多年,但有经历的铺垫,有朋友的信任,有情感的驱使,使我又一次抓住了重新学习和认识鄂尔多斯的机会,这是我的幸运和收获。现在,我把几年来关于创立鄂尔多斯学的一些有关建议和研究文章汇集起来,编成《我与鄂尔多斯学》,作为6年来我参与创建鄂尔多斯学及研究会工作的一份学术记录,也作为与鄂尔多斯的朋友们交流的一份学习心得。我相信,鄂尔多斯学及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一定会有广阔的前景,一定会越办越好。
感谢鄂尔多斯,祝福鄂尔多斯!
2008年5月
又及:当这本书稿基本汇编起来后,我应邀于2008年7月赴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参加庆贺蔡美彪先生80华诞暨“元代民族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范文澜先生编著前4册《中国通史》的基础上,主持并续编完成了5~12册《中国通史》,使之成为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巨著,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蔡先生专精辽、金、元历史,研究涉及契丹、女真、蒙古、八思巴等古文字和民族学、文字学、语言学等领域。在改革开放初期,曾担任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元史学会会长,至今仍然是中国元史学会名誉会长。我在这次大会上发言,介绍了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领导我们进行的学会活动和学术活动(我当时在内蒙古社科院工作,担任中国蒙古史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以及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人品对我们的影响,表达了我们崇敬的感情。因为身体原因,蔡先生未能亲自到会。会后,我给蔡先生写信表示祝贺,同时汇报了这几年参与鄂尔多斯历史文化研究及鄂尔多斯学建设的情况,并恳请先生为《我与鄂尔多斯学》一书题写书名。时隔不久,先生复信并寄来了题写的书名,先生的毛笔字依然洒脱而奔放,似乎与这本研究草原民族的著作有着内在的风格上的默契。先生在复信中说:“近日白内障扰人,老眼昏花,书写颇不能如意,如不合用,弃置可也。”我既为因此而打扰了先生有所内疚,又为先生这种一贯的提携和帮助后学的作风而深深感动。我想,先生为这本书题写书名,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帮助,也是对鄂尔多斯学的理解和支持。
2008年10月
有关我与鄂尔多斯学的文章
鄂尔多斯学与地方学(代序)奇·朝鲁奇·朝鲁同志近照一、关于鄂尔多斯学许多人知道鄂尔多斯这个名字,是从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央电视台频繁出现的一句广告词“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再往前就是电影《鄂尔多斯风暴》了。15世纪中叶,蒙古鄂尔多斯部落进驻河套地区,逐渐称这一地区为“鄂尔多斯”。经过2年的实践,于2004年9月16日举办了“鄂尔多斯学学术研讨会”。......
2024-09-06
附:漫话鄂尔多斯婚礼[1]热喜曹纳木宝锁宇宁婚礼是人们庆贺一对新人新生活开始时所举行的隆重仪式。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受到了人们的传颂,驰名于世。让我们从一些熟悉鄂尔多斯风土人情的同志们的介绍中,来领略一番在鄂尔多斯西部地区当年举行婚礼的情形吧。冬天,是鄂尔多斯草原上举行婚礼的好时机。......
2024-09-06
鄂尔多斯的哲思与乡情[1]——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陈育宁教授杜水龙陈育宁,1945年1月出生,可以说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同龄人。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副理事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与鄂托克旗的老朋友相见鄂尔多斯学要继续研究下去陈育宁教授对他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鄂尔多斯怀有深厚的感情。......
2024-09-06
鄂尔多斯的挚友[1]奇·朝鲁与奇·朝鲁(右)同志参观准格尔召育宁同志对他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内蒙古鄂尔多斯怀有深厚的感情。创立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这件事,仰赖市委、政府的重视和关怀,承蒙社会各界鼎力相助,进展顺利,即将告成。有志于鄂尔多斯学的挚友同仁们,一定会从中得到启发、教益和鼓舞。这本史论集是他多年潜心探究鄂尔多斯辉煌精神矿藏的丰硕成果。......
2024-09-06
关于《鄂尔多斯学概论》编写提纲(第三稿)的初步意见[1]这几天研读了提纲第三稿,总的感觉是,观点鲜明,框架和结构比较清楚,内容也越来越充实。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歌手七、关于第六章1.从目前提纲看,内容全面,虚实结合,四节的概括基本到位。[1]2008年5月3日致奇·朝鲁会长及《鄂尔多斯学概论》各位作者的信。......
2024-09-06
真诚的朋友[1]1991年,奇忠义先生的自传体著作《末代王爷》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他立即给我寄来一册,并附信说,“我为纪念参加革命40周年而写的自传,由新华出版社于1991年正式出版,现将此书奉献给您,请您过目指教。”......
2024-09-06
看到了他的丰富与柔情[1]——读《永远的牵挂》尚贵荣一今年4月份,我在家中接到一个电话。他说,不久前,回了一趟鄂尔多斯,陪同日本学者参观成吉思汗陵,鄂尔多斯方面陪同他们前往的是市政府副秘书长、外事办公室主任乔明。其间,乔明将其新出版的诗歌散文集《岁月如歌》送给了他。《草原》杂志主编尚贵荣二和先生通话后,我的心情长时间难以平静。后来,先生将他的散文《额济纳访古》寄给了我。......
2024-09-06
成吉思汗文化是在继承、超越蒙古传统游牧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中原封建文化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形成的。而成吉思汗文化却是成吉思汗及在他影响下形成的哲学、政治、军事、法制、宗教、文化、礼俗思想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产品。北方文化以蒙古高原游牧文化为主要特征,而成吉思汗文化是蒙古高原游牧文化的集大成者。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继承了萨满教“天”的主神思想,并发展强化为“长生天”的宗教思想和“天力论”的哲学思想。......
2024-09-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