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不是单纯的学制延长,而是层次和标准的提高,因此,素质教育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兹就文科的素质教育略陈鄙见,幸高明有以教我。毕业生的素质到底有多高,也就可想而知了。复次,须制定一套较为科学、便于操作的教学评估方案。须知这是大学,是高等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问题是如何考试,如何看待成绩。实行素质教育,应该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思考得多一些,势必影响对功课的全面掌握。......
2024-07-04
文科教学方面的改革,除对现存弊端和空缺进行革除和补苴罅漏以外,也应包括对既有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发挥。这些年来,改革喊得很频繁,而坐下来认真总结哪些行之有效应予肯定,哪些存在问题需要改革,则做得不够,以至于还没有相对稳定住,就又高喊改革,完全乱了自己的阵法。为此,本文就文科教学的一些事例和经验,加以归纳和推衍,希望能给误解了的问题正名分,给忽略了的问题争席位。一孔之见,难免偏颇,读者姑妄读之可也。
一、文科的专业、课程设置,应建成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浑然一体的总认识下的多方位多角度坐标
前人在这方面有不少有益的教导。恩格斯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有多方面建树的杰出人物达·芬奇等人为例,说明"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他们"没有成为分工的奴隶",因此在他们身上见不到"分工所具有的限制人的、使人片面化的影响"。(《自然辩证法·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45-446页,人民出版社,1972)培根论及读书时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光明日报》1979年3月11日)现在,虽然各门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远远超过了培根和恩格斯的时代,甚至一个人皓首穷经,也难以穷尽本学科的内容,但从整体上宏观地把握各学科的联系,应该说还是可以做到的。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不能要求通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就一蹴而就,而需要终生不懈的努力。但是,如果大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朝这方面努力,无疑会使学生受到最基本的训练,而作为初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这样的话,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小而言之,即使专业不对口,也因一专多能而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不断开辟新的领域,作出出色的成绩;大而言之,能成为学术上的通才,人格上的完人,开一代风气,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创造性的贡献。因此,就文科来说,能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讲座更好,不然的话,至少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讲座,应尽量多开一些,哪怕每门课的课时少一点,也应让学生知道起码的门径和知识,以便作为多方位多角度的坐标,立体地认识宇宙和人生,尽量避免专业分工所带来的形而上学,更好地为现实服务。然而现在连后者也不能做到,以至于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后果和恶性循环。
笔者曾在几所高校就学和执教,耳闻目睹到一些情况。从学生方面来说,中文系学生不开中外通史课,不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学理论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宗教等条件的关系,也不知道诗词格律,在庆祝国家节日的墙报上发表的所谓律诗、绝句和《雨霖铃》、《蝶恋花》等作品,根本不知道韵部、平仄、对仗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这样的词牌不能用以填写喜庆内容和国家大事。历史系学生不开古代汉语课,不知道反切是古代的注音方式,读标点本古籍旧注中的某某反,还以为前二字是个人名,是说这人造反。学生毕业论文作不通,是司空见惯的事,甚至寻物、招领等"启事",全写成"启示",办理冲印照片业务,竟写成是"德音"。其中不少出自专门学习语言文字的中文系、外语系学生之手。这不禁让人怀疑他们如何去搞创作、翻译、编辑工作,即使是教书,恐怕也只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了。
单方面说学生是不公平的,他们所以不能昭昭,与教师的昏昏密切相关。我知道的教师中,一位教育系的毕业生教心理学,见书中说带心字(包括竖心)的汉字,都与心理活动有关,因不知汉字六书的知识,竟然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感到新奇吃惊。一位教中国美术史的教师把"饕餮纹"读成"参号纹"(如果真是这样的读音,那也应该读成"号参纹")。一位教中国历史文选的教师,见教材中《隋书·经籍志》的"弘道设教"四字未加注解,竟茫然不知所措。当他从工具书中查出"弘道"是唐高宗的年号时,不禁喜形于色,但又为"设教"二字无着落而犯愁。他不但不知道这四字的意思是弘扬儒教,连《隋书》撰成于弘道之前也不知道。"令乳妇勿举",意为责成妇女们不要喂养孩子,他竟说成是不叫妇女生孩子。至于把天竺、讴歌、疆埸、皈依读为天兰、区歌、疆场、反依,也都是真人真事,绝非《笑林》之类的杜撰。
教材方面的问题也很大。仅以中国古代史教材为例,为了评定职称和捞取稿酬,很多目前尚无编写能力的人,也在编写出版教材。绠短汲深,怎么办?把很多根短绳接成一根长绳,不妨算个办法。于是乎一种三四十万字的教材,竟有四个主编、二十来个编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闽赣两省《中国古代史》上下册,和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中国通史纲要(古代部分)》,就是这类教材的代表作。编写者学养不足,滥竽充数,因而东拼西凑,以讹传讹,张冠李戴,胡说八道,就必然成为这类教材的唯一特色。比如说:后世有戏曲《花木兰》,应是依据唐人李冗(元、亢)《独异志》卷上的说法:"古有花木兰者,代其父从征,身备戎装,凡十三年,同伙之卒不知其是女儿。"但最初的北朝民歌《木兰诗》却未说木兰姓花。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三册说《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女英雄花木兰的光辉形象",吉林版新编也抄成"花木兰"。陇西成纪人李白,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中册误为陕西成纪,吉版也原封不动地照抄。朱编引用资料叙述隋代中日友好关系,明白注出引自《新唐书·日本传》。吉版却抄成旁边的另一个注解:《隋书·西域传》,连日本在东在西都搞不清。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女儿,李神通是李渊的堂弟。吉版没弄清这层关系,竟说成"李渊起兵对关中地主官僚采取了笼络的政策,取得了他们的支持。如柴绍的
说到开设课程,尚须克服一种心理障碍。影片《女大学生宿舍》有这样一个情节:中
二、激发思维,培养兴趣
关于启发式教育的问题,虽然提倡多年,但迄未解决。笔者认为,这是个又难又不难的问题。说难,是指有人仅仅在"式"字上作文章,以为启发思维,只是个讲课的方式问题。于是有人为了搞启发式,就把课堂教学变为问答式,先提出问题,略作停顿,再由学生或自己加以回答。也有人为了避满堂灌、注入式之嫌,故意留出一些课堂时间,由学生预习或复习教材(这本来是学生自习课上的活动),或解答问题。这也是一种教学方法,但若把它绝对化,以至于对学生较为易解的或毫无根底的内容,也不分青红皂白,仅从方式上求启发,那不但流于机械和庸俗,恐怕也很难收到启发思维的效果。如果进而把启发式与在有限课时内传授知识所必要的注入式、满堂灌简单地对立起来,而一概否定后者,也缺乏分析,不符合国内外两千余年的教育实际。一节课要留出些时间不讲课,才叫不是满堂灌,那何不直接扣除所留时间,将剩下的时间规定为标准课时,再重行安排预习、复习和解答的时间,这样与自习平行、重复,又将如何解释。
说它不难,是由于笔者认为启发式的终极目的是激发思维,引导、推动学生开发高深层次的智力空间,为达到这一目的,手段应多样化,当然也包括启发"式"。启发的原则最早由孔子提出,《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为: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可见,启发是有前提的。那么,对于不存在这种前提可能的较为易解和完全生疏的内容,不必要实行这种手段。否则,不是白白浪费掉很多课堂时间,就是完全打乱或中断了教学秩序,拉长了教学环节,而使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出现畸轻畸重的后果。
笔者很注意搜集启发式教学的事例,但很难找到有的人理解的那种作为方式的例子,却见到不少学生从教师讲课中受到启发的事例。周勋初在《胡小石师的教学艺术》一文中回忆道:胡氏精于绘图,每当讲到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花草树木时,就举现代的植物名称作解释,"使人恍然领悟到这些奇怪的名字原来就是日常见到的某种植物";他有时"绘出图形,使得那些原来觉得很抽象的东西变为可以捉摸的事物"。讲《诗经》、《楚辞》涉及名物制度,他就画出古代的居室图、车马图等等,使人感到作品的描写"何等分明","宛如看到古代战争的场面"。他还以大量的参考书、图片作为引证材料,对于不易了解的古代器物、服饰,学生"通过图象,也就容易掌握了"。(《学林漫录》第9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胡氏的这种教学手段,难道不是在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再去开导,由此及彼,连类而及,启发思维吗?胡如雷《回顾在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生活片断》一文,回忆王亚南讲政治经济学,是"一章一节地按部就班讲授"的。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奇奇怪怪的问题,有些问题看起来是很难解答的。每隔几周,
培养兴趣,可以作为广义的激发思维来看待。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求知包括旧领域的继续发掘和新领域的不断开拓,是思维活动的积极状态。兴趣培养出来之后,学生不但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有效地学习,也能利用课后时间尽量发挥自己的求知主动性。叶祖兴《红楼琐忆》一文说:北大的一大批教师"讲起课来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真知,领悟人生的真谛"。(《精神的魅力》)汪曾祺《西南联大中文系》一文回忆说:闻一多讲《古代神话与传说》非常叫座,连工学院的学生都赶来听,"教室里里外外都是人"。"
三、既给金子,又给点金术
大学生活毕竟是短暂的,教师不可能把所有专业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如果学生掌握了适当的技能和方法,就可以脱离对教师的依赖,独立地、深入地、创造性地学习和研究。而专业知识和技能方法,并不是毫不相干的两个方面,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或者是若即若离的。技能、方法以相应的专业知识为依据、为基础、为事例,专业知识越丰富,技能、方法就越容易捕捉和产生,反之亦然。这犹如投石于水,水深则响声悠扬深沉,涟纹幽广;水浅则响声短促直露,涟纹狭小。同时,技能、方法对于专业知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可以从知识的积累中抽象出来,成为高于知识的指导性的手段。它甚至还可以移花接木,从别的专业中引进而来,触类旁通,所谓会推磨就会倒碾,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大学教育除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传授以外,还应注意对他们进行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的训练。教师给予学生的不但是"鱼",还应该是"渔";不但是"金子",还应该是"点金术"。鱼再多,金子再丰富,难免会有吃尽用光的一天,而有了捕鱼本领,有了点金手段,就永远拥有鱼和金子。但是,除了哲学、写作、史学概论、古代汉语等课程或多或少带有方法论性质以外,大多数课程是以传播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面目出现的,教师即便以某项内容为例(如评价人物、事件,分析某现象与其余现象间的联系,赏析作品,剖析思想,分析因果、影响,等等),讲到技能、方法,也不可能置教学内容与速度于不顾,大讲而特讲技能、方法。然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细心的学生仍然能悟出一些道理。因此,学生更应主动向技能、方法的培养方面努力,尽快达到自我完善。
在这方面,胡如雷上文能给我们很多启示。他说:"我不记得有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技能、方法之后,教师应备加爱护,以促成其健康成长。特别是学生的见解与自己不一致、甚至是批评自己的说法时,教师应为这一可贵力量的萌生感到欣慰,绝对不能横加指责,扼杀于萌芽状态。假若教师培养出来的是自己学派强而有力的掘墓人,那结局必定是学术的希望和昌盛。在这方面,西南联大中文系有很好的先例。汪曾祺上文说:联大重视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譬如:一学生认为"别人的诗都是白地子上画画,李贺的诗是在黑地子上画画,所以颜色特别浓"。这一见解为任课教师闻一多所激赏。一学生就汉魏六朝诗选课程中"车轮生四角"这种合乎情悖乎理的想象,写了份很短的报告《方车轮》,任课教师杨振声就宣布该生期末免试。一学生作新诗,题一幅抽象派的画,有"愿殿堂毁塌于建成之先"句。另一学生据此填了一首词,作为诗法课的作业交给任课教师王力,王氏的评语是:"自是君身有仙骨,剪裁妙处不须论。"这些教师看到学生具有一定的技能和方法,能提出新见解,写出好作品,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不正是高等教育的直接目的吗?
四、专业导师制
胡如雷上文还谈到清华历史系实行导师制,"即每一学期为每一个班指定一名任课教师为导师,每隔一周同学们在晚饭后到导师家中聊天。谈话的内容可以与课程有关,也可以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地谈各种学术问题"。例如:丁则良任导师时,让学生来自己家里读《明史》,纠正他们读错的地方,指示如何利用这几则史料。雷海宗任导师时,交谈更为广博。一次,一学生问到培根,他指出有两位培根,并一一介绍他们的思想和贡献。胡文总结道:"这样的学术聊天虽然有时与课程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同学们的眼界却因此大大地打开了。这对以后大家的治学,有莫大的好处。"这是通过正式的组织程序实行的导师制,还有一种师生间的私下接触,可以看作是非正式的导师制,学生照样受益匪浅。聂石樵、邓魁英《怀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受教学大纲、教材、进度的必要限制,又要考虑学生们的平均水平,因而不可能将自己的能力全面发挥出来,也不可能舍弃和背离教材内容,将自己的学术见解、治学经验和其它才干和盘托出,而导师制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因此,我主张试行导师制,当然,应该挑选一些真正愿意学习的学生,而不是混子。导师和学生的学术交谈,体现在形式上的随便和自由,恰恰是内容上的灵活、跳跃和广博,这不但改变了课堂上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也突破了课堂内容的藩篱,便于因材施教、启发思维,也便于教书育人和师生间感情的交流,以及促使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但是,教师个人,即便是学术造诣很高的教师,他的知识和能力总还是有限的。因此,导师应周期性地更换,使学生能转益多师,学无常师,博采众长,茁壮成长。当然,管理方面应该配套,目前这样仅以课堂教学时数作为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法,是不利于提高教师作为导师的积极性的。
五、教学风格应提倡多样性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应该不设置先验的划一的格式,允许并且提倡百花齐放、风格多样。假若不分课程的性质、层次,不看教师的特点,一律按统一的教学效能测评标准来要求,难免会削足适履,扼杀、消泯掉一些教师的特长,以至于影响教学效果。即便是很成功的教学方式,也只有借鉴的意义,而没有作为样板推广的价值,因为甲所能做到的,乙未必胜任,而乙具备的,甲也许还有所欠缺。从学生一方来说,也需要调剂胃口。红烧肉好吃,天天都是这一道菜,照样令人倒胃口。偶然换上一盘青菜、一块红薯,反倒会使人兴奋,刺激食欲。前人在教学方面风格多异,照样培养出很多人才。上文已介绍王亚南、闻一多、胡小石等人的教学事例,这里再举出一些,作为本节的论据。(www.chuimin.cn)
冯至上文说:鲁迅讲课,"态度冷静而又充满热情,语言朴素而又娓娓动听,无论是评论历史,或是分析社会,都能入木三分"。讲莫泊桑小说《项链》时,"他用沉重的声调读小说里重要的段落,不加任何评语,全教室屏息无声,等读到那条失去的项链是假项链时,我们好象是在阴云密布的寂静中突然听到一声惊雷"。
程千帆《忆
王永兴《怀念
汪曾祺上文说:古文字专家唐兰开词选课,"他讲课的方法是:不讲。有时只是用无锡腔调念(实是吟唱)一遍:'"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好!真好!'这首词就pass了。"沈从文"讲创作的精义,只有一句'贴到人物来写'。听他的课需要举一隅而三隅反,否则就会觉得'不知所云'"。
叶祖兴上文说:俞平伯讲古诗时,"总是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自得其乐"。一次,他念了一遍古诗:"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然后,他"挠挠头皮,笑着连称'妙不可言',惹得我们哄堂大笑。笑完了,才觉得这诗的意境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游国恩讲文学史,最有见地的是《离骚》。"当他忘情地吟诵'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的时候,我觉得十分古老的诗句是这样的亲近。"杨晦讲文艺概论时,"热情奔放,滔滔不绝,弄得我感到记笔记是一大难事"。语言文字学家罗常培讲社会发展史,"讲得生动有趣"。
郑临川《薪尽火传忆我师》一文说:罗庸讲课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务实精神,对教材内容的叙述阐发极有分寸,从不逞才炫博。""第二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认真传授知识,不在课堂侈谈个人的思想和爱好,用片面的成见去干扰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根据不同课程内容的需要,给学生以扎扎实实的基础或专业知识。"(《学林漫录》第11集)
聂石樵上文说刘盼遂讲课,"从来不一般的讲述,而是专讲难点"。一般学生认为这样做,系统性、完整性不够,其实这正是他认为人们都懂而有意省略了的。但在解决难题时,他却讲得很细很透,"用硬性的材料加以论述,得出带科学性的结论"。例如:刘氏详细讲述了《胡笳十八拍》的用韵,不符合汉魏诗歌押韵的规律,而严守唐代官韵,因此不是蔡文姬所作,说是唐以后的作品,也不为过。
蔡义江《忆夏承焘师》一文说:"
曹文轩《圣坛》一文把讲课的诀窍归结为四个字:"目中无人。"所谓目中无人,并非倨傲、轻浮,或者内荏而色厉。"无就是有,有却又是无",是一种人格上的、精神上的、气势上的境界,"是对学术观点的诚实和对真理的自信"。"所谓无人,就是没有具体的人,而只有抽象的人--抽象的人则无。""似无人,但恰恰是把听课者看得很高的。"(《精神的魅力》)
这些事例和经验,都值得人们思索和借鉴。同时,我还觉得至少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讲课切忌脱离课程内容,而漫无边际地胡扯乱讲。汪曾祺上文提到一件事:"
六、勤笔勉思,加强思想方法和文字表达的训练
这些年来,文科学生都不作学年论文,二年制专科生甚至连毕业论文也取消了。因此,迈出校门走向社会,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终身只有一篇毕业论文,而专科毕业生也许终身一篇论文也未写过。这不利于调动和利用他们的能力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我在河南大学招呼过几届本科生作毕业论文,从辅导他们选题、搜集和分析资料,到撰写、修改,发现问题不少,主要有以下四点。
其一,学生对于选题一无准备,完全依赖教师。不少学生没有论文题目,在选择教师辅导时,只能报个论文范围,如中国古代史或秦汉、隋唐等等。师生见面,交谈起来,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指望教师提供题目,甚至依赖教师提供资料、观点和论文结构。有的学生避难就易,想评论个历史人物,就其明摆着的是非功过写份政治鉴定来敷衍。这特别为报考研究生的学生所习见,所持理由是:忙于应付考试,没时间考虑论文。这说明学生平素不注意积累资料,不留意信息动态,不知道有关的目录学知识,头脑中没有问题。
其二,逻辑混乱,抵牾、漏洞普遍存在。论文草稿往往是前后矛盾,顾此失彼,互不照应,或者设置了悬案而下文无着落,理论分析也上不去,不是流于空疏,就是仅对资料作自然主义的排比罗列。这反映学生思想方法存在问题。一个思路无条理的作者,无法写出严密、明快和具有说服力的论文。一个思想比较肤浅的作者,也无法挖掘到所涉及问题的精微处。
其三,文理不通,语言杂芜,不注意起承转合,文气不顺,颠三倒四,不知所云,不堪卒读。指导后加以多次修改,有用的句子和段落竟所剩无几,篇幅显得单薄。这种现象十分普遍。
其四,学风不正。偶尔见论文尚说清了一些问题,大致文从字顺,事后才发现是从不太显眼的刊物上抄来的(一学生交来一篇关于唐代谏官的论文,觉得还不错,略加指导修改便定稿,他毕业后我才发现是从一家大学学报上抄来的)。有的学生先莫名其妙地形成了一个观点,再让教师给找出一些支持这一观点的资料佐证(一学生想写宦官同朝官矛盾斗争方面的论文,先想当然地列出几条论点,来找我要这方面的资料)。有的学生按教师的指导去查资料,见是影印的古籍,既不是简化字,又未标点注释,竟拒绝查阅,甚至说简直想把书扔了(我让一学生查阅影印本《唐六典》,过后他对我这样说过)。
这些问题的存在,与课程的设置和平素不注意思想方法、写作技巧方面的训练有关。而在前辈学者中,几乎没有这种现象。胡如雷上文说:写读书报告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大致我们每学期都要写一至二篇读书报告,题目往往是自选,教师也帮助学生选题。就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一个专题广泛阅读参考论著后加以综合或分析也可以。记得
这一做法的行之有效,已为实践所证明。学生经常写些小篇幅的札记和读书报告,并不费多大的事,而思想和写作却都能受到训练,作毕业论文当然不在话下。确有见地的札记、报告,写得多了,不仅能集腋成裘,汇编成为南宋洪迈《容斋随笔》、清代顾炎武《日知录》那样有价值的大型笔记,甚至还会由其中的某个想法生发出一系列的思考,成为个人的终生事业,产生一部乃至几部高质量的大部头著作。因此,我认为,勤笔勉思对文科学生来说,有百益而无一害,平素不妨多练练。
(原载洛阳师专《师范教育研究》1989年第1、2期,后补充夏承焘资料)
有关隋唐历史文化的文章
我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不是单纯的学制延长,而是层次和标准的提高,因此,素质教育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兹就文科的素质教育略陈鄙见,幸高明有以教我。毕业生的素质到底有多高,也就可想而知了。复次,须制定一套较为科学、便于操作的教学评估方案。须知这是大学,是高等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问题是如何考试,如何看待成绩。实行素质教育,应该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思考得多一些,势必影响对功课的全面掌握。......
2024-07-04
国内外研究表明,无论是自上而下的理论演绎,还是自下而上的经验归纳,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只有采取二者相结合的方法,才能获得既科学又便于操作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通过对国内外70个数学课堂评价标准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结合初中数学绿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分析,形成了“四个维度”的较为宽泛的初中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其中,“四个维度”是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关注学生和情感交流。......
2023-11-03
紫禁城的东侧,有一组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俗称外东路,是清代乾隆皇帝下令修建的。乾隆三十七年,宫殿动工,这就是现在的外东路。果不其然,乾隆坐了60年皇位,于是传位于嘉庆,但作为太上皇,他并没有放弃政权,也并未到外东宫来居住。外东路的主要建筑包括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畅音阁、景福宫、乾隆花园等等。外东路最有名的还是乾隆花园。外西路在西六宫之西,是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太嫔等居住的地方。......
2023-10-20
第一节外丹思想略析中国外丹术自汉代肇其端,经魏晋南北朝的不断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外丹思想作为道教重要的成仙理论对于道教史有无重大的意义?所以外丹思想就应包括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修外丹以成仙何以可能?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外丹思想的基本内容。......
2024-05-04
若两种方式结合,则可以获得有一定斜率的外特性曲线,也可实施分段控制,使不同的段获得不同的外特性,图6-30是几种实际的逆变式弧焊电源的外特性曲线形式,其控制原理参见4.3节。图6-30 逆变式弧焊电源外特性曲线形式2.控制电路逆变式弧焊电源的控制电路包括电压、电流信号检测、负反馈控制、TRC电路和驱动电路等。实际上,这是一个恒流外特性的控制过程。图6-33所示是恒流特性控制原理图。......
2023-06-30
顺序阀是以压力为控制信号,自动接通或断开某一支路的液压阀。由于顺序阀可以控制执行元件顺序动作,由此称之为顺序阀。顺序阀按其控制方式不同,可分为内控式顺序阀和外控式顺序阀。内控式顺序阀直接利用阀的进口液压油控制阀的启闭,一般称为顺序阀;外控式顺序阀利用外来的液压油控制阀的启闭,也称为液控顺序阀。下面仅介绍先导式顺序阀。图4-27所示为外控式顺序阀的图形符号。......
2023-06-15
Socket编程是网络开发重要的技术。PHP本身提供了强大的Socket编程功能,但多数都是通过PHP扩展模块实现的,这样能够确保通信效率高效及安全。Socket能够穿过指定的监听端口,由守护程序作出响应,PHP通过Socket返回方法取得通信结果,最后关闭连接。这就是整个Socket的简单通信流程。除了可以使用PHP进行Socket通信外,当前流行的HTML 5也将Socket通信定义为其中标准,并命名为Web Socket。......
2023-11-04
针对目前地方行业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产教融合难以深入、校企协同难以落地、符合学校定位的专业标准不够明确等问题,基于OBE理念,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OBE理念探索适合土木工程专业产教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工程教育面向社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有着显著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2023-08-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