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说法认为太宗"媚佛","对佛教'情深护持'"。关于唐太宗与佛教的关系,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最后,忽视了太宗的行政措施与随顺俗情的关系。"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太宗从小便与佛教打交道。太宗也只是在这方面有同感,未触及佛教义理,更未宣布自己赞同因果报应的说法不妥。......
2024-07-04
摘要:《全唐诗》收录一首所谓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的拗体七律《春游曲》,前些年被人引用剖析其心态。我认为该诗是伪作,因为:其一,文献中没有她作诗的记载,说明她不会作诗;诗的内容也与她的履历、身份、性格不符。其二,她处在唐初时期,拗体七律尚未流行,这种体裁的作品更不可能由不会作诗者率先尝试。
《全唐诗》卷5收录一首所谓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的诗,题为《春游曲》,全诗云: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除此之外,文献未见收录她的任何诗歌作品或零章残句。前些年有人论及长孙皇后,曾征引这首诗剖析她的心态。问题是这首诗到底是不是她的作品,我认为是伪作,理由有下面两点。
其一,文献中没有长孙皇后作诗的记载,说明她不会作诗;诗的内容也与她的履历、身份、性格不符。
关于长孙皇后的简历,《旧唐书》卷51本传有记载。她于贞观十年(636)即唐朝建立后第19个年头去世,享年36岁。当时按虚岁计年龄,可以推知她出生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她13岁,嫁给李世民。唐朝建立后,她随着丈夫身份的变化,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被册立为秦王妃,时年18岁,武德九年(626)六月玄武门之变后册立为皇太子妃,两个月后立为皇后,时年26岁。
关于她的文化修养,本传记载:"少好读书。"当皇后期间,"尝撰古妇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则》,自为之序。又著论驳汉明德马皇后,以为不能抑退外戚,令其当朝贵盛,乃戒其龙马水车,此乃开其祸源而防其末事耳"。但她自谦为"妇人著述无条贯,不欲至尊见之"。可见她具有一定的文史修养。至于她是否会作诗,本传不曾涉及,看样子不会,因为历代诸多诗话都没有提到她。
唐太宗贤妃徐惠会作诗。据《旧唐书》卷51本传记载: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去世,徐贤妃"追思顾遇之恩,哀慕愈甚,发疾不自医";表示"志在早殁,魂其有灵,得侍园寝,吾之志也"。次年去世,享年24岁,可知她的一生与贞观年份相始终。关于她的文化修养和作诗情况,本传说:"四岁诵《论语》、《毛诗》,八岁好属文。其父孝德试拟《楚辞》,云:'山中不可以久留',词甚典美。自此遍涉经史,手不释卷。……其所属文,挥翰立成,词华绮赡。"她发誓立即以身殉夫陪葬陵寝,"因为七言诗及连珠以见其志"。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3列有《徐贤妃》专条,录其两首五言诗及应父命模拟《楚辞·离骚》的《小山篇》诗句等。《全唐诗》卷5存诗五首。她临死前的七言诗已经亡佚了。(www.chuimin.cn)
明人胡应麟多次统计唐代妇女能诗者,所著《诗薮》外编卷4说:"唐宫阃能诗者,徐贤妃、上官昭容、宋若照姊娣、李季兰、鱼玄機、杜羔妻、寇坦母、张窈窕、
现在再来看这首《春游曲》的内容。"上苑"是皇家禁苑,不对社会开放,哪有什么"兰闺艳妾"前来"春游"?该诗通篇充斥着"动春情"、"新桃偷面色"、"嫩柳学身轻"、"舞蝶"、"风流"等等词句,显得轻佻、放纵。这种口气和情调不但与长孙皇后的履历、身份不符,也与她的性格不符。上述本传说她从小便是"造次必循礼则",后来编撰旨在规范约束妇女行为的书《女则》,生前不肯披露问世,便只可用以自警自律。可见她一贯谨慎拘泥、克己复礼。这样的诗怎么可能出自她的手?
其二,长孙皇后处在唐初时期,拗体七律尚未流行,这种体裁的作品更不可能由她这样一位不会作诗的人率先尝试。
这首《春游曲》,体裁像七言律诗。全诗七言八句,叶"庚"韵,中间两联对仗,但平仄不合。诗可算作仄起式,孤立地看,前两联符合平仄,但失黏。后两联错处很多,末句符合,但其出句失对。这种拗体七律在长孙皇后的时代还未流行。
要弄清这个问题,须考察七言律诗的形成史。
在长孙皇后以前的时代,有两首诗值得注意。一首是北朝后期诗人庾信的《乌夜啼》,云:"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讵不自惊长泪落,到头啼乌恒夜啼。"这首诗叶"齐"韵;中间四句构成两组对仗句子,只是"何处"与"那得"对仗不工;孤立地看,第一二句和第五六句都符合平仄。正是由于这些缘故,清人刘熙载《艺概》卷2《诗概》认为庾信"《乌夜啼》开唐七律"。所谓"开唐七律",只是说彼此有渊源关系,表明《乌夜啼》具有七律的一些因素,是胚胎,是雏形。但《乌夜啼》是乐府曲调名,属《清商曲》,故而宋人郭茂倩把这首诗收入《乐府诗集》卷47中。另一首是隋炀帝的《江都宫乐歌》,云:"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麦陇送馀秋。渌潭桂楫浮青雀,果下金鞍跃(一作驾)紫骝。绿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诗叶"尤"韵;中间四句大致对仗,"风亭芳树"对"长皋麦陇","渌潭"对"果下",皆不工整;第三句平仄不合,第七句与第六句失黏。从形式上说,隋炀帝这首诗比庾信那首进步多了,已很接近七律;但由于是"乐歌",被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卷79中。
这种格式的七言诗,在唐初尚不流行,人们承前代余绪,习惯于创作五言诗,连七言歌行都不大作。在杜审言一代诗人创作七律之前,文献只留下与长孙皇后同时或稍后的四位作者的五首拗体七律,即:《全唐诗》卷34杨师道《咏马》,卷35许敬宗《奉和圣制送来济应制》、《七夕赋咏成篇》,卷39陈子良《于塞北春日思归》,卷40上官仪《咏画障》。这四位作者和长孙皇后不同,都是"工诗"的人,都创作了一些五言诗。后来,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诗界泰斗陈子昂,都没有七律作品的创作尝试。到杜审言一代诗人活跃在诗坛上时,情况才出现变化。杜审言有一首题为《春日京中有怀》的诗,云:"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这首诗叶"真"韵,中间两联既对仗又符合平仄。孤立地看,第一联和第四联也都符合平仄("思"作"心绪"、"情思"意,是名词,读去声;"当"作"当作"意,读去声),但都与相邻的句子失黏。游国恩、萧涤非几位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册第2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指出该诗"是一首更接近成熟的七律"。为区别于成熟的正体,这类七律称为拗体。七律草创时期,文体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逐渐定型,难免会出现拗体。后来人们故意模仿以求古拙,也还写作拗体,但不被视为正宗。关于杜审言这首诗的写作年代,
那么,唐代七律到底是由什么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呢?胡应麟断定得十分确凿。《诗薮》内编卷4说:"初唐无七言律,……杜审言实为首倡。……'季冬除夜'(按:即《守岁侍宴应制》)、'毗陵震泽',皆极高华雄整。"内编卷5又说:"唐七言律自杜审言、沈佺期首创工密。""初唐律体之妙者:杜审言《大酺》、《应制》;沈云卿《古意》、《兴庆池》、《南庄》;李峤《太平山亭》;苏颋《安乐新宅》、《望春台》、《紫薇省》,皆高华秀赡。"七言律结句之妙者,"则杜审言'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其《姜斋诗话》卷下中也说:"近体(按:格律诗。王夫之此处的说法,包括五言、七言、律诗、绝句),梁、陈已有,至杜审言而始叶于度。"
(原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有关隋唐历史文化的文章
另一种说法认为太宗"媚佛","对佛教'情深护持'"。关于唐太宗与佛教的关系,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最后,忽视了太宗的行政措施与随顺俗情的关系。"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太宗从小便与佛教打交道。太宗也只是在这方面有同感,未触及佛教义理,更未宣布自己赞同因果报应的说法不妥。......
2024-07-04
窦建德死后,其同伙继续叛乱,基本力量是豪强地主。因此,夏政权是封建主义的政权,不可能超越历史条件,具备另外的性质。夏政权成立伊始,就把俘获招纳的一批隋官员吸收为自己政权的成员。二现在再考察夏政权的一些重大活动,来看它的政权性质。不难看出,作为夏政权领袖的窦建德,其是非爱憎是以隋政权的旧秩序为标准的。......
2024-07-03
丝绸之路传入的文化对中国政治的干预,以佛教对洛阳武周政权的有效支持为典型。古都洛阳在唐代通过丝绸之路建立起中国与西部世界的联系,本文拟就其中几个问题展开论述。在把他的事迹作为一个内容用以考察唐代洛阳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他是洛阳人;他通过丝绸之路去求法问道,起点和终点都是洛阳;他西行的动因和回国后的译经活动都与洛阳有关。至于说玄奘返回的终点是洛阳,更是有案可稽的。......
2024-07-03
张人表 先生摛藻属对有年矣,今将部分诗词对联作品结集为《守拙斋吟草》一书予以刊布,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读者对 张 先生创作方面的情况,玩味《守拙斋吟草》后,似乎可以知其梗概;但了解到他修改他人作品方面的情况,对于他的创作才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是张先生参与编辑的,上面有他的七律《庆贺洛阳市北京大学校友会成立》。同年暑假中, 张 先生和我受洛阳诗词学会的委托,编辑会刊《河洛诗词》创刊号。......
2024-07-04
"他因此认为即如彪炳史册的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至今已觉不新鲜"了。因此,诗人们常把刻意求新作为自己创作的鹄的,写出大量不落窠臼的篇章。《唐才子传》卷5《李贺》条说:李贺诗以"奇诡"著称,标新立异,"绝去翰墨畦径"。"这虽然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但求新的精神还是应当肯定的。这是赞扬昭君的高贵品质,比作国中的杰出人才。......
2024-07-04
所说隋代易州进牡丹20种品名,系北宋人作伪,故参以多种资料,隋炀帝洛阳西苑牡丹说不能成立。《海山纪》一卷,是以隋炀帝营建西苑、巡游江都为题材的传奇小说,一直被说成是唐代无名氏的作品。下面即以《说郛》百卷本所收《海山记》为依据,对其著作朝代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海山记》依"仪凤"院名例,又以年号用作湖名。可以推测《海山记》不会是广明以前的作品。......
2024-07-04
同时,社会各界创作格律诗的热情逐渐增高,首先也遇到平仄问题,如果不懂不遵守,即使写上千首万首,依然在门外徘徊,遑论登堂入室。其一,格律诗是传统的文学体裁,千余年来,约定俗成,人们遵守其平仄规则,写下大量作品,成为珍贵的文学遗产。其二,现代声韵的标准如何掌握,是创作格律诗不能回避的大问题。当今不讲究平仄的所谓格律诗,固然不值得提及,就是企图遵循格律的作品,也往往存在平仄不合的现象。......
2024-07-04
诗词是讲究声律的文学体裁。不符合声律的作品总会令人感到别扭。其实,有的是可以避免的,有的则是可以变通的。不以辞害义应是作品对待声律的前提。因此,吴氏原作之不合声律,比强求合律较胜。然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化用成句以合声律,不但不影响理解,还能体现出作品的形式美。至于作者自己写的句子,更应该避免不合声律的现象。若改为"同"字,不但遵循了声律,作者自己的"乐"也会跃然纸上。......
2024-07-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