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说法认为太宗"媚佛","对佛教'情深护持'"。关于唐太宗与佛教的关系,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最后,忽视了太宗的行政措施与随顺俗情的关系。"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太宗从小便与佛教打交道。太宗也只是在这方面有同感,未触及佛教义理,更未宣布自己赞同因果报应的说法不妥。......
2024-07-04
摘要:窦建德所建夏政权是"农民革命政权"的说法不能成立。夏政权是由隋朝官员着手操办,按照隋朝封建政权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在经济方面,夏政权劝课农桑,依然是封建的生产关系。在政治方面,夏政权设立同隋朝一样的职官、法律等典章制度;吸收大批隋朝官员,把持各级要职;公开打出拥隋的旗帜,为业已覆灭的隋王朝报仇雪恨;同唐朝封建政权一样和突厥结为联盟。窦建德死后,其同伙继续叛乱,基本力量是豪强地主。因此,夏政权是封建主义的政权,不可能超越历史条件,具备另外的性质。
隋末唐初,群雄逐鹿,窦建德领导着一支声势浩大的武装力量。这支武装力量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起事,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失败,历时十年之久。它不仅在广袤的河朔地区纵横捭阖,叱咤风云,而且还建立了政权,与隋唐封建王朝次第并存达四年之久,成为历史书籍不得不提及的一桩大事。关于这个政权的性质,流行说法认为是"农民革命政权"。(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修订本第1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然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史实加以实事求是的分析,就不难发现,农民政权的说法站不住脚。
一
隋恭帝义宁元年(617)正月,窦建德在河间乐寿(今河北献县)筑坛场,自称长乐王,改元丁丑,署置官吏,政权建设初具规模。后来更号夏王,定都乐寿,又迁都洺州(今河北永年县),"备百官,准开皇故事"(《新唐书》卷85《窦建德传》),称夏国。可见,夏政权是把隋文帝开皇时期的封建政权模式奉为自己的蓝本的。
当时有的武装力量"得隋官及山东士人皆杀之",窦建德不然,"每获士人,必加恩遇"。(《旧唐书》卷54《窦建德传》)夏政权成立伊始,就把俘获招纳的一批隋官员吸收为自己政权的成员。例如:隋的景城户曹张玄素被署置为治书侍御史,固辞,后置为黄门侍郎;隋的河间郡丞王琮被署为瀛州刺史;隋的饶阳县长宋正本被"引为上客,与参谋议"(《旧唐书》卷54《窦建德传》),后署为纳言;隋的景城丞孔德绍被署为内史侍郎;隋的冀州刺史麴棱被署为内史令;隋的信都郡司功书佐刘斌被署为中书舍人。到了破灭宇文化及以后,"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左仆射,掌选事,兵部侍
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夏政权要想维持下去,不能没有自己的经济。关于夏的经济情况,史乘极少记载。《资治通鉴》卷188说窦建德在统治区内"劝课农桑",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关系仍然是封建主义的。不这样也是不可能的,生产方式不是可以由人们随意选择的,人们怎么可以在封建主义的社会条件下采取封建主义以外的生产方式呢?马克思的一段话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0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那么,窦建德要想维持政权,就必须像封建社会任何时期的统治者那样,致力于"劝课农桑",这样,既存在一个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问题,也存在一个获取税收的问题。在当时的条件下,课税一律是力役、实物并征的封建方式,夏政权不可能例外。当然,课税在程度上有多寡急缓的差别,政治局面会随之而出现窳败或清明的状况。但政治状况的差异并不能改变当时经济基础的性质。不能在因其窳败而目之为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同时,就因彼清明而目之为农民革命政权下的生产关系。夏政权"劝课农桑"后,生产发展了,民众生活可能会相应改善,但在群雄逐鹿、战争频仍的社会环境里,民众的生计问题不可能根本解决,社会秩序也不可能有根本的改观,所谓"境内无盗,商旅野宿"(《旧唐书》卷63《裴矩传》),不过是溢美之辞,不足凭信。
在封建社会里,在没有新的生产关系的情况下,农民群体对经济的要求,只能产生一些平均主义的乌托邦思想,要求均田均产,这是农民战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历史现象。在窦建德的时代,他是连这一点农业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要求都不曾提出过的。
判断一个政权的性质,应该看它的生产关系。夏政权是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因而不是农民革命政权,而是同封建主义的隋唐王朝一样的封建政权。
二
现在再考察夏政权的一些重大活动,来看它的政权性质。
夏政权是在隋王朝实际上已经土崩瓦解的情况下建立的。它一建立,就公开打出一面拥隋的旗帜,成为与李渊、王世充等武装势力角逐的一支重要力量。
义宁二年(618)三月,隋炀帝在扬州被部下宇文化及杀死,消息传来,窦建德为之泣下。后来,宇文化及北上,在魏县僭称皇帝。窦建德宣称:"吾为隋之百姓数十年矣,隋为吾君二代矣。今化及杀之,大逆无道,此吾雠也。"他于是领兵讨伐宇文化及,连战连捷,攻下宇文化及所据守的聊城。入城后,他先拜见隋炀帝的遗孀萧皇后,与语称臣,身着素服,为隋炀帝大哭尽哀;然后,"悉收弑炀帝元谋者宇文智及、杨士览、元武达、许弘仁、孟景,集隋文武官,对而斩之,枭首辕门之外。化及并其二子,同载以槛车,至大陆县斩之"。(《旧唐书》卷54《窦建德传》)不难看出,作为夏政权领袖的窦建德,其是非爱憎是以隋政权的旧秩序为标准的。他自认对隋的隶属关系,杀鸡给猴看,整饬纲纪,为隋王朝报仇雪恨,正表明他的重大活动的目的在于维护旧秩序。(www.chuimin.cn)
王世充是打着隋炀帝孙子越王侗的旗号以洛阳为据点的割据势力的头目。窦建德与他结好,遣使朝越王侗。越王侗被王世充废黜后,隋政权便从形式上表明已彻底被推翻。窦建德立即与王世充断绝关系,把自己的地位由"与语称臣"的夏王,提高到"出警入跸,下书言诏"(《旧唐书》卷54《窦建德传》)的天子级别。他给隋炀帝追加谥号为"闵帝",封炀帝的孙子杨政道为郧公,以表示夏政权是隋朝的延续和合适的继承者。在这一点上,唐高祖李渊的作法比窦建德高明。唐高祖登极之前,玩弄过一套套花招。他进入隋京师长安,率百僚,备法驾,尊隋炀帝孙子代王侑为皇帝,遥尊身处扬州的隋炀帝为太上皇,废除炀帝年号大业,改元义宁。虽然唐高祖窥鼎之志昭然若揭,却做得冠冕堂皇,名正言顺,因而能通过掌上之物义宁帝,从礼仪的正当途径,取得"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进封唐王,总录万机"(《旧唐书》卷1《高祖纪》)的合法权力,进而经营自己的政权建设。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义宁帝就成为多余的了,于是演出了一场禅让滑稽剧,唐高祖正式即皇帝位。唐高祖的作法仅仅是策略,不过是利用隋的名义为自己服务,使隋唐两个政权的嬗替不至于太突然,以便顺顺当当地被社会接受。唐高祖接替隋政权后建立了封建主义的唐王朝,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窦建德接替隋政权后,难道能建立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吗?何况窦建德对于隋的封建主义的肯定是远远超过唐高祖的。隋炀帝作恶多端,人心丧尽,成为独夫民贼。对他来说,"普天之下,莫匪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隋书》卷4《炀帝纪下》)老于世故的唐高祖把他尊为太上皇,年号改为"义宁",就否定并取缔了他的政治地位,表示此举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义举,要以安定社会、救民倒悬为务,因而容易收到稳定情绪和众望所归的社会效果。而窦建德却在隋炀帝死后痛哭流涕,治丧致哀,追谥为闵帝以寄托对他的同情,那就看不出有什么否定的意思了,反而证明窦建德拥护的封建主义,是不加选择地包括着封建主义中最黑暗、最反动、最残酷的内容的。
窦建德对隋的旧官吏表示什么态度,完全以他们对隋的态度为依据。隋的河间郡丞王琮同窦建德武装对抗一年多,得知隋炀帝遇弑,遂投降窦建德。窦建德的部属说:"琮拒我久,杀伤甚众,计穷方出,今请烹之。"窦建德答道:"此义士也!方加擢用,以励事君者,安可杀之?……何得害忠良乎?"(《旧唐书》卷54《窦建德传》)宇文化及僭号后,任命隋的大理卿郑善果为民部尚书。郑善果被窦建德俘获,窦建德因他
和李渊、刘武周、梁师都等封建势力一样,窦建德也同北方的突厥政权结成联盟。这个联盟的结成是以突厥和隋王朝的联姻作为媒介的。隋的义成公主先嫁突厥,当他们遣使迎萧皇后时,"建德勒兵千馀骑送之入蕃,又传化及首以献公主"(《旧唐书》卷54《窦建德传》),以自己的战绩换取义成公主和突厥的首肯、信赖和支持。这些行为不正反映出夏政权性质的封建主义色彩吗?
窦建德后来又主动改变了夏郑(王世充)交恶的状况,在唐军攻打王世充时,与那位被李世民指责为"衅毒三川,腥闻四国"(《全唐文》卷10,李世民《报窦建德书》)的王世充结成反唐的神圣同盟。夏郑之间化干戈为玉帛,沆瀣一气,没有共同的封建主义基础,又怎么成为可能呢?
窦建德的起事客观上为促使隋政权的瓦解,推动历史前进,起过一些作用。但就其活动的主要方面来说,是出现在隋祚已移、唐朝初建的时候。夏政权既已打出了一面拥隋的旗帜,和唐朝割据并存而分庭抗礼,那么,与其说窦建德是反隋起义的农民领袖,不如说他是隋王朝的遗民,与其说他建立的夏政权是"农民革命政权",不如说它是一度萌动过统一天下的意念而不果,并与唐、郑成"鼎足相持之势"(《旧唐书》卷54《窦建德传》)的开明地方封建政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旧史把彼此之间的角逐称为群雄逐鹿,应该说是不无道理的。
窦建德作为夏政权的领导人,其历史功绩倒是应该从社会后果方面去寻找。夏政权在河朔地区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整顿社会治安,"知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己,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定霸一朝,拓疆千里"。(《全唐文》卷744,殷侔《窦建德碑》)这就在隋末天下四分五裂的状况中打出了一个地区性统一的局面,为大一统的唐帝国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唐朝擒获了作为夏政权礼仪象征的窦建德以后,就轻而易举地将河朔地区和盘拿来,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以至于使强悍蛮勇的刘黑闼的叛乱告以失败。窦建德的这个历史功绩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这个社会后果并不是窦建德的主观愿望。恰恰相反,他为了抗拒唐朝统一天下的大业,长保割据分裂状况,就决定支援王世充,带兵南下,在荥阳同唐军作战。就擒时,他股栗而言:"今若不来,恐劳远取"(《旧唐书》卷2《太宗纪》),不过是一句解嘲的话。
三
窦建德就擒后不久就被唐政权杀害了。这时是武德四年(621),天下逐渐趋于平定。窦建德的部属范愿、董康买、曹湛、高雅贤等人商议"起兵报雠"。(《旧唐书》卷55《刘黑闼传》)他们先找了窦建德故将刘雅,刘雅辞以"天下已平,乐在丘园为农夫耳,起兵之事,非所愿也"(《旧唐书》卷55《刘黑闼传》),被他们杀掉。原窦建德的汉东公刘黑闼,正在家乡过着农耕生活,被他们拥戴出面组织反叛行动。刘黑闼一起兵,"兖郓陈杞伊洛曹戴等八州豪右皆应之","洺州土豪翻城应黑闼"(《资治通鉴》卷189),"山东豪杰多杀长吏以应黑闼"。(《资治通鉴》卷190)可见刘黑闼队伍的阶级成分多是豪强地主。这次起事和窦建德的起事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夏政权的性质就更清楚了。刘黑闼的起事在唐统治集团内部引起连锁反应。正当唐高祖的几个儿子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时,有人向太子李建成建议,出面讨伐刘黑闼,"且以立功,深自封植,因结山东英俊"(《旧唐书》卷64《李建成传》),以对抗秦王李世民。窦建德的部下程名振、张玄素、裴矩、虞世南、欧阳询等人降唐后,也都受到礼遇,委任官职。这都表明,对于窦建德、刘黑闼手下的人物,唐朝方面从不认为是另一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政权和体系下的人物,因而不须加以任何改造,即可直接吸收到自己的封建政权中来。若不是这两个政权的性质有共同之处和相通之处,这种情况怎么可能出现呢?
古代文献确实记载过窦建德个人的一些美德,什么"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旧唐书》卷54《窦建德传》);什么"听谏有道","宽容御众"(《全唐文》卷744,殷侔《窦建德碑》)等等,这都是难能可贵的。但是,道德是社会意识,是一定的社会条件的产物,是属于第二性的。应该从第一性的社会存在出发,来考察社会意识。不应该根据这些观念的东西,来抽象地分析个人的功过是非。更不应该根据个人的私德和小节,来断定他所领导的政权的性质。
总之,窦建德的夏政权是封建主义的政权,是当时封建主义的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它不可能超越社会条件具备另外的性质,这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事情。
(原载《洛阳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1981年5月撰写)
有关隋唐历史文化的文章
另一种说法认为太宗"媚佛","对佛教'情深护持'"。关于唐太宗与佛教的关系,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最后,忽视了太宗的行政措施与随顺俗情的关系。"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太宗从小便与佛教打交道。太宗也只是在这方面有同感,未触及佛教义理,更未宣布自己赞同因果报应的说法不妥。......
2024-07-04
丝绸之路传入的文化对中国政治的干预,以佛教对洛阳武周政权的有效支持为典型。古都洛阳在唐代通过丝绸之路建立起中国与西部世界的联系,本文拟就其中几个问题展开论述。在把他的事迹作为一个内容用以考察唐代洛阳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他是洛阳人;他通过丝绸之路去求法问道,起点和终点都是洛阳;他西行的动因和回国后的译经活动都与洛阳有关。至于说玄奘返回的终点是洛阳,更是有案可稽的。......
2024-07-03
张人表 先生摛藻属对有年矣,今将部分诗词对联作品结集为《守拙斋吟草》一书予以刊布,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读者对 张 先生创作方面的情况,玩味《守拙斋吟草》后,似乎可以知其梗概;但了解到他修改他人作品方面的情况,对于他的创作才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是张先生参与编辑的,上面有他的七律《庆贺洛阳市北京大学校友会成立》。同年暑假中, 张 先生和我受洛阳诗词学会的委托,编辑会刊《河洛诗词》创刊号。......
2024-07-04
所说隋代易州进牡丹20种品名,系北宋人作伪,故参以多种资料,隋炀帝洛阳西苑牡丹说不能成立。《海山纪》一卷,是以隋炀帝营建西苑、巡游江都为题材的传奇小说,一直被说成是唐代无名氏的作品。下面即以《说郛》百卷本所收《海山记》为依据,对其著作朝代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海山记》依"仪凤"院名例,又以年号用作湖名。可以推测《海山记》不会是广明以前的作品。......
2024-07-04
同时,社会各界创作格律诗的热情逐渐增高,首先也遇到平仄问题,如果不懂不遵守,即使写上千首万首,依然在门外徘徊,遑论登堂入室。其一,格律诗是传统的文学体裁,千余年来,约定俗成,人们遵守其平仄规则,写下大量作品,成为珍贵的文学遗产。其二,现代声韵的标准如何掌握,是创作格律诗不能回避的大问题。当今不讲究平仄的所谓格律诗,固然不值得提及,就是企图遵循格律的作品,也往往存在平仄不合的现象。......
2024-07-04
"他因此认为即如彪炳史册的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至今已觉不新鲜"了。因此,诗人们常把刻意求新作为自己创作的鹄的,写出大量不落窠臼的篇章。《唐才子传》卷5《李贺》条说:李贺诗以"奇诡"著称,标新立异,"绝去翰墨畦径"。"这虽然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但求新的精神还是应当肯定的。这是赞扬昭君的高贵品质,比作国中的杰出人才。......
2024-07-04
高宗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武则天的困境终于被解除。神龙元年初,武则天病重,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诛杀武则天的亲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武则天被迫传帝位于中宗,国号恢复为唐。在武则天参与政治和统治中国的50年中,时人对她的地位表示出三种态度。这时,人们都认为武则天的地位是皇后,不应参与国事。徐敬业在扬州起兵,以拥戴中宗复辟为号召,把武则天临朝视为伪政权。其侄裴伷先认为武则天是"唐家妇",应"复子明辟"。......
2024-07-03
刘知幾认为文和史是负荷不同任务的载体,存在着区别。"统览《史通》全书,可做如下诠释:刘知幾所说的史才,指修史者的文字驾驭能力。......
2024-07-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