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循证论证:尿道综合征与尿道器质性病变及明显菌尿无关

循证论证:尿道综合征与尿道器质性病变及明显菌尿无关

【摘要】:尿道综合征是女性常见的一组临床征象,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下腹坠胀等膀胱刺激症状而无膀胱尿道器质性病变及明显菌尿。

第三节 非感染性疾病

一、尿道综合征(Urethral syndrome US)

该征于1923年Stevems首先描述,直到1934年Folsom提出将此现象称之为尿道综合征。尿道综合征是女性常见的一组临床征象,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下腹坠胀等膀胱刺激症状而无膀胱尿道器质性病变及明显菌尿。既往也称尿道外口综合征、女性尿道综合征等。

(一)发病机制

1.尿道外口或处女膜解剖异常

(1)尿道-处女膜融合。指尿道口与阴道口的距离<5mm。目前认为其原因为性交时由于摩擦可发生处女膜周围炎,引起疼痛;性交时尿道外口被挤入阴道而受到轻微损伤或阴道分泌物逆流入到尿道所致。

(2)异常处女膜。包括伞状处女膜、堤坝型处女膜和融合型处女膜。伞状处女膜是由于处女膜较厚,破裂后形成向外展开形如伞状的处女膜痕,遮盖阴道和尿道口,影响分泌物排出。堤坝型处女膜是指遗留的处女膜瘢痕在尿道口与阴道口之间形成的一类似堤坝形的隆起,其基底部肥厚。融合型处女膜是指尿道外口位于处女膜环上,由于缺乏前庭,性交时易发生处女膜周围炎,引起疼痛。上述三种异常引起本征的患病率分别为80%、87%、80%,而正常尿道外口的患病率仅有1.7%。

(3)小阴唇融合。因先天畸形或雌激素分泌低下致使小阴唇未能分开,或外阴炎症使小阴唇粘连,遮盖阴道口及尿道口,使分泌物进入尿道。

(4)尿道外口其他局部异常。包括尿道肉阜、黏膜脱垂,但其所占比例较少。

在上述因素中性交可能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诱发因素,因为性交不仅可以引起轻微的损伤和炎症,而且也有人认为性交可使尿内细菌数量增高,Buckley早已证明,55%的女性,性交后尿内细菌数暂时性升高,48小时后降至正常。

2.精神因素

忧虑可引起逼尿肌反射亢进;尿道外括约肌张力增加。原因是神经因素或精神心理因素造成大脑皮层对排尿中枢的抑制作用失调。

3.性激素改变

1993年日本Takyn测定睾酮对兔下尿路α、β、M受体密度的影响,发现近端尿路、膀胱的α、M受体密度随睾酮的下降而减少,β受体则不受影响。受体激动时,可使近端尿道内压力增高,膀胱逼尿肌收缩。提示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对下尿路动力学有影响。

(二)临床表现

见表7-9。

表7-9 尿道综合症的表现和诊断

解剖型患者虽有解剖异常,但也有人认为,一部分存在解剖异常的人,却不出现尿道综合征的表现,提示解剖异常并不是独立的致病因素,仅是发病的基础而已,相反,性生活、阴道炎症可能是发病的促发因素。根据笔者的经验,尿道综合征多为一过性的症状,易反复发作,临床上以解剖型为主,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能会同时合并有膀胱炎甚至急性肾盂肾炎,此时除膀胱刺激症状外,尿常规、尿培养均提示有泌尿系感染的存在,治疗后,各种化验指标恢复正常,而尿频仍持续存在,在诊断时应引起注意。

二、前列腺增生(Prostatauxe)(www.chuimin.cn)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多在50岁以后)常见的疾病之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增高。临床上最早和最常见的表现为①单纯尿频,首先是发生在夜间,以后逐渐白天也会发生,其原因是逼尿肌失代偿,膀胱不能完全排空。若合并感染可有尿急、尿痛;②排尿困难,表现为排尿等待、尿流变细、射程变短、尿后淋漓,是由于腺体增生后,尿道阻力增加;③血尿,常发生在初始或终末,多为肉眼血尿,原因为膀胱收缩时,充血的前列腺毛细血管破裂所致;④梗阻引起其他并发症,如伴发尿路感染、膀胱结石、肾积水、慢性肾衰。老年男性出现夜间尿频、排尿不畅、尿常规正常时,要考虑前列腺增生,直肠指诊和影像学检查可协助诊断,但须与前列腺癌鉴别。

三、前列腺痛(Prostatalgia)

是指有前列腺感染的症状但无泌尿系感染病史,前列腺液培养阴性,前列腺液常规正常的一组病人,发病者主要为青壮年。实际上是男性的尿道综合征。病因不甚清楚,可能与①尿流返流到前列腺腺管内;②习惯性收缩和痉挛造成骨盆紧张性肌痛;③膀胱颈出口及外括约肌的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临床主要表现为①“盆痛”,即耻骨上、会阴、阴茎、阴囊、腹股沟及尿道部位的疼痛与不适;②尿流异常:排尿踌躇、排尿中断、尿线变细、尿后滴沥不尽,以及尿频、尿急、尿痛;③前列腺液培养及常规正常;④大多数患者伴有情绪波动、焦虑及妄想。

主要参考文献

1.孙迎娟,陈庆增,何宏,等.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医学检验与临床,2006,17(6):12~14

2.燕成岭,樊淑,曹银芳,等.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2):225~227

3.郑红光.泌尿系感染的诊治.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5,12(3):1~3

4.谌贻璞.要提高泌尿系感染的诊断治疗水平.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9):517~518

5.陈信坚,曾晓华,刘忠等.急性肾盂肾炎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6,17(12):710~711

6.黄锋先,陈葳.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9):524~525

7.罗向佳.肾结核的超声诊断与分型的临床价值.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5):2613~2615

8.白玫,韩悦,赵阳.肾结核的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天津医药,2006,34(6):390~392

9.陈志强,马胜利,吴天鹏等.腺性膀胱炎专题讨论.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3,18(1):60~62

10.黄新艳,叶任高.中西医结合治疗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中国中西结合肾病杂志,2002,3:139~140

11.尹继明,麦芒.男性非微生物性尿道综合征患者血清性激素的改变.中华肾脏病杂志,1996,3:189

12.张玉海,邵鸿勋主编.前列腺疾病.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第1版: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