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图说长城:赋予城市美丽的标志

图说长城:赋予城市美丽的标志

【摘要】:059因长城而美丽的城市万里长城经过多少省?是啊,古老的长城经过千年的修筑,它像一条游龙行走在中华大地上,而它经过的城市就像明珠一样散落在它的周围……八达岭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北齐先后5次修长城,防御北方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其中大同境内的长城修筑了4次。由此可见,大同长城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长城的修筑史。

059 因长城而美丽的城市

万里长城经过多少省?多少城市?多少乡村?说起这个问题,让人想起一句歌词:“不要问我星星有几颗,我会告诉你很多很多……”是啊,古老的长城经过千年的修筑,它像一条游龙行走在中华大地上,而它经过的城市就像明珠一样散落在它的周围……

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或承德离宫,占地约54.6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原是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地方。避暑山庄的兴建和清代政治关系颇深。

承德:它因避暑山庄及其周围的寺庙而闻名于世,历史上它曾是清王朝鼎盛时期的陪都。承德境内有世界上最短的河流热河,所以又称热河,民间有“热河化冰(兵)”的传说。相传有位总兵上书康熙帝,请求拨款重修长城以固边防康熙帝沉吟良久,他的祖辈就是破长城进来的,长城究竟还有什么用呢?堂堂一个朝廷,难道就靠这些砖块去保卫?但是如果没有长城,我们的防线又在哪里呢?他思考后认为国家要太平,关键在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于是清朝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兴建避暑山庄,直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工程才告结束。避暑山庄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它是颐和园的两倍,紫禁城的八倍,宫殿布局严谨,古朴威严,是皇帝处理政务、举行大典、会见外国使臣的地方,宫殿北面湖泊区碧波粼粼,平原区绿草如茵,山峦区奇峰迭起,苑景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结合了南北园林艺术的精华,使磬锤峰、双塔山、罗汉山与山庄建筑相互映衬,人文美与自然美得到完美统一。它绝不仅仅是皇帝避暑理政的别苑,康熙是希望它能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他在承德金山岭长城外设立“木兰围场”,每年秋天都进行大规模的“围猎”,实际上是一种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一方面使满族王公大臣保持住勇猛强悍的民族风范,另一方面对北方边境起一个威慑作用,而最为精妙的是通过“围猎”与北方边疆的各少数民族建立起一种常来常往的友好关系。他们的首领不必长途跋涉进京觐见,通过“围猎”彼此交流交谊,康熙还为他们准备下各自的宗教场所,这就是山庄周围的寺庙群,这些寺庙分八处管理,所以称为“外八庙”,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寺庙群。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为一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这不能不说是康熙的大本事。作为联合融汇各民族的平台,承德一直传承着“热河化兵”的精神,是民族团结的象征,1994年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从而使承德步入了世界文化名城的行列。

八达岭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

大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是人们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描绘,以大同作为城市的名称,足见大同人对于和平和谐生活的向往。大同地处山西省北部,居大同盆地之中,背靠蒙古高原,南望晋阳大地,是蒙古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古代军事战略重镇。战国时期,为抵御胡人的侵扰,赵武灵王修筑了穿越大同境内的北长城,这几乎与中国长城的修筑历史一同起步。秦统一后,“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白登之战后,汉王朝筑塞外城障,汉武帝时修缮秦长城并在河西走廊新筑长城。北魏太武帝筑畿上塞围,环绕大同的南、西两面,护卫京都北齐先后5次修长城,防御北方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其中大同境内的长城修筑了4次。隋文帝杨坚于公元607年在大同周围修城。明朝时,大同作为九边重镇之首,境内曾8次大规模修筑和完善长城。由此可见,大同长城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长城的修筑史。大同境内现存各个朝代的长城遗址共约1047华里,这些长城遗址分别分布在左云、天镇、阳高、新荣、灵丘等7个县区的150多个行政村。与八达岭的雄关漫道、老龙头的惊涛拍岸相比,大同境内的长城、烽火台等全部用黄土夯筑,只在靠近城堡的重要地段,城台才用砖包,山墙一色,浑然一体,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是一种古风古韵,是一种沧桑悠远的历史感和真实感。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一带,凛冽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融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大同长城是世界遗产云冈石窟是世界遗产,北岳恒山正在申遗,一个城市能有如此多的世界遗产实在了不得,大同的文化产业腾飞指日可待。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同,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煤炭储量丰富,素有“煤海”、“煤都”之称,京包、大秦铁路在此经过,同蒲铁路纵贯南北,运煤铁路专线多如人体静脉,源源不断地为华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输送着能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同人必将抓住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实现大同理想。(www.chuimin.cn)

山西左云八台子村的教堂与残长城

银川:贺兰山黄河一起造就了银川平原,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生生不息的文明,多元的文化在这里积淀,中原文化、边塞文化、河套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激荡交融,汇成雄浑的贺兰、多彩的银川。黄河上掌舵的是戴着白帽的阿公,摇浆的是唱着花儿的阿婆,大漠孤烟让萧关何其壮丽,长河落日让银川何其辽阔,举目远望,长城绵延远去,狼烟起处是旧时边城飞镝烽火。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西倚贺兰山,东临黄河,自古即引黄灌溉,土地肥沃,传说因银川平原富饶美丽而成为凤凰降落之地,故有凤凰城的美称。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秀丽的塞上水色,古老的黄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文化,天衣无缝地在银川巧妙组合。明朝蒙古鞑靼和瓦剌经常从内蒙古阿拉善台进入贺兰山赤木口(今三关口),直趋平原各地,为了边防安全,明统治者于三关口筑长城设关隘,使其成为古代银川城防的“四险”之一。三关口明长城位于银川市西面40余公里的贺兰山南部,是宁夏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交界地,银川至巴彦浩特公路穿关而过,在关口可看到残断长城遗址。三关即从东向西,设头道卡、二道卡和三道卡,后人称之为三道关,这里山脉蜿蜒曲折,两山相夹,山谷狭窄,一水中分,山陡壁峭,仰望山峰巍峨,下视谷底险峻,地形十分险要。三关口一带绵延纵横的长城与墩台、烽火台左右连属,实有西控大漠咽喉要道之险,有诗曰:“百堵当关千仞险,一劳为国万年安。悬知此后烽烟息,共说毡裘胆已寒。”银川的长城文化是独具魅力的,清真寺幽静清雅诠释着伊斯兰的风情,高大雄伟的西夏王陵被称做中国的金字塔,豪迈千里的贺兰山岩画将先人的生活诉说,登临耸入凌霄的海宝塔将银川塞上江南的风貌一览无余……今天的银川让人分不清哪是壮美的塞北哪是秀丽的江南,青山绿水环绕的是富裕与和平的赞歌。

美丽的长城,美丽的城市,美丽的家,构成了美丽的点、线、面。这些城市因为有万里长城的存在,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生活在万里长城的怀抱中,人们开始编织着美丽的诗、美丽的梦、美丽的画……

西夏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