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朔漠天骄-三娘子|图说长城

朔漠天骄-三娘子|图说长城

【摘要】:040朔漠天骄——三娘子在蒙古民族历史上,除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威震四方的人物之外,还有一位文武兼备、运筹帷幄的巾帼英雄,她就是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女首领三娘子。俺答汗出征瓦剌时,与奇蝲古特部联姻,首领哲恒阿噶遂把女儿三娘子嫁与俺答汗为妻。俺答汗晚年多病,事无巨细,多凭三娘子裁决,她积极辅佐丈夫,发挥了巨大作用。因三娘子貌美不衰,三代首领都对她非常宠爱,言听计从。

040 朔漠天骄——三娘子

在蒙古民族历史上,除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威震四方的人物之外,还有一位文武兼备、运筹帷幄的巾帼英雄,她就是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女首领三娘子。美貌与智慧并重,通晓兵略又通达事理的三娘子属于双鱼座,小档案如下:

姓名:三娘子,名叫钟金,蒙古族名叫乌讷楚,史称“钟金哈屯”、“也儿克兔哈屯”、“克兔哈屯”等。

性别:女

年代:1550—1612年

出身:明代蒙古瓦剌奇蝲古特(土尔扈特)部哲恒阿噶之女。

贡献:促成蒙古与明朝通贡互市

明朝是朱元璋从南一直打到北,把蒙元统治者再次逐回蒙古大草原而建立的,元朝虽灭,但勇猛善战的本性没有泯灭,时常南下劫掠。明朝初建时,由于要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明太祖一方面修筑万里边墙,建制九边重镇,一方面派蓝玉北伐,取得了捕鱼儿海大捷。从军事意义上说,明朝北部的军事威胁大大减轻了。到了朱棣时期,通过五次亲征,对北元进行了有效的打击,统一的蒙古发生了分裂,变成了松散的部落首领,就是后来的瓦剌和鞑靼。蒙古各部落一方面南扰掳掠,一方面各部落间的征伐也时有发生。

三娘子图清·康涛(www.chuimin.cn)

俺答汗是16世纪后期蒙古土默特部首领,博尔济吉特氏,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明朝嘉靖年间崛起,其部落游牧于今呼和浩特一带,经过他多年不懈努力,使土默特部逐渐强盛,驱逐原草原霸主察哈尔部于辽东,成为右翼蒙古首领,控制了东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临长城一带,成为当时蒙古的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俺答汗出征瓦剌时,与奇蝲古特部联姻,首领哲恒阿噶遂把女儿三娘子嫁与俺答汗为妻。三娘子是一位聪敏美丽、颇具才华、豪爽不羁的蒙古族妇女,深得俺答汗的宠爱。明隆庆二年(1568年),随俺答汗再征瓦剌。明隆庆五年(1571年),三娘子力促俺答汗放弃武力攻掠,与明朝达成通贡互市协议。通贡是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保持联系的一种形式,它具有双重含义。政治上,它表示少数民族臣属于中原王朝,也是封建王朝羁縻少数民族的有效手段。有了通贡,也就有了和平;经济上,它是一种官方贸易。与通贡相联系的就是互市,它是更大范围的民族间的贸易形式。当时,明政府在大同、张家口等边地开设了十一处马市,开市的日子里,三娘子往往亲临巡视,与明朝将领见面商谈,解决各种问题。互市极大地推动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与交流,蒙古地区的特产源源不断地运往内地,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也陆续传到蒙古地区。频繁的交流使边境呈现出安定祥和的景象,史书上记载,互市后,“朝廷无此后顾之忧,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师旅无调遣之劳”。在互市时,常常出现汉、蒙民众一起“醉饱讴歌,婆娑忘返”的场景。

美岱召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灵觉寺,后改寿灵寺。在呼和浩特至包头公路的北侧,东距包头市东河区约50公里的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村。明隆庆年间(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受封顺义王,在土默川上始建城寺。

三娘子民国·王叔晖

万历六年(1578年),三娘子随俺答汗赴青海仰华寺谒见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皈依藏传佛教,被称为“多罗菩萨之化身阿利雅达喇”,助喇嘛教传入蒙古。九年,协助俺答汗扩建库库河屯(今呼和浩特),使土默特部由“逐水草而迁徙”进而定居下来,因此,呼和浩特城又称“三娘子城”。俺答汗晚年多病,事无巨细,多凭三娘子裁决,她积极辅佐丈夫,发挥了巨大作用。俺答汗去世后,深谙文韬武略的三娘子主持政务,掌握兵权,约束蒙古各部,保持了与明朝的和平

通贡互市关系。这个时候,俺答汗的长子黄台吉继任首领,按照蒙古族古老的习俗,“父死妻其后母”,也就是说,黄台吉可以娶继母三娘子为妻。但三娘子嫌黄台吉身体有病,相貌又丑,不愿意接受,于是带着部众往西出走,黄台吉带着轻骑向西追赶。明朝得知此事,认为三娘子是一个得力的工具,假如她和黄台吉脱离,就会失去应有的安边作用,对于明朝便是一种损害,连忙派人劝说三娘子。迫于利害关系,三娘子这才重新回头,与黄台吉合婚,成了第二代顺义王夫人。谁知,黄台吉在位仅四年便死了,黄台吉的儿子扯力克继任为王,也娶三娘子为妻。三娘子的年纪比扯力克要大许多,但扯力克丝毫不介意。为了娶到继祖母,扯力克还将所有的姬妾都赶走。因三娘子貌美不衰,三代首领都对她非常宠爱,言听计从。数十年中,三娘子参与掌握兵权,主持互市,为维护蒙古和明朝和平友好的局面,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特别是万历十三年(1585年)的青海之乱,十万蒙军既与当地土著居民发生冲突,又与明军发生冲突,她维护民族利益,处处顾全大局,妥善地处理了边事纠纷。万历十九年(1591年),她竭力劝说、督促俺答汗之孙扯力克从青海撤军东归,避免了蒙古和明军之间的大规模冲突。为表彰三娘子的贡献,明朝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封三娘子为一品“忠顺夫人”。她维护民族团结、稳定边关的事迹,不但蒙族民众有口皆碑,也博得了中原民众的敬仰。同时代的徐渭写诗歌颂三娘子:“汉军争看绣裲裆,十万弯弧一女郎。唤起木兰亲与较,看他用箭是谁长。”另一位诗人于慎行也慷慨赋诗:“边城新舞拓新枝,降得浑邪罢汉师。不近长安春色少,甘泉宫里通阏氏。”

万历四十年(1612年)六月二十六日三娘子病逝,明朝亦遣使给予赐祭七坛的隆重祭礼。后人在召内大雄宝殿东侧专门为她修建了太后庙,庙内供奉着她的发辫、梳子、腰刀、骨灰、靴帽、盔甲等物和一座3米高的复钵式檀香木塔。作为封建时代的女性,三娘子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坚定地执行了俺答汗的各项政策,使俺答汗的事业得以延续,维护了土默特部的统一和繁荣。她主政三十多年,是明朝蒙古关系最为安定的三十多年,使长期战乱后的人民安居乐业、休养生息,正因为如此,她的名字,她的业绩,在蒙、藏、汉各民族中久久传诵,她就像飞翔在满汉上空的和平鸽,人们敬仰她、怀念她……

美岱召三娘子与俺答汗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