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蔡文姬的悲愤诗篇:动人的胡笳之声

蔡文姬的悲愤诗篇:动人的胡笳之声

【摘要】:035悲愤诗篇动胡笳——蔡文姬蔡文姬应该是最有才华的水瓶座。作有《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蔡文姬,名琰,字昭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改字文姬。因此,蔡文姬自幼耳濡目染,博学能文。文姬归汉图宋·陈居中蔡文姬16岁时嫁给了卫仲道。在《胡笳十八拍》中,蔡文姬感伤乱世,咏叹飘零,铺陈生离死别,进而咒天斥地,那声音一字一血、一顿一泪。文姬终于回到汉家,这一年她35岁。

035 悲愤诗篇动胡笳——蔡文姬

蔡文姬应该是最有才华的水瓶座。小档案:

姓名:蔡文姬

性别:女

年代:东汉末年

特点:博学多才妙于音律

主要经历:一生三嫁,被掳掠到匈奴十二载,后被曹操重金赎回,流传下文姬归汉的故事。作有《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蔡文姬,名琰,字昭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改字文姬。生于公元177年,卒年不详,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封杞县)人。她的父亲蔡邕是个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还精于天文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因此,蔡文姬自幼耳濡目染,博学能文。有一个小故事颇能说明其聪慧过人:相传蔡邕在大厅总弹琴,突然弦断了,6岁的文姬说:“第二根弦断了。”蔡邕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可就是这样一个才女,身逢乱世,造就了她十分不幸的命运,除了童年锦衣玉食之外,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离乱和不安中度过的。(www.chuimin.cn)

文姬归汉图宋·陈居中

蔡文姬16岁时嫁给了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亦是出色的青年才俊,夫妻二人经常畅谈文学、时政诗歌,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咳血而死,也没有留下一儿半女,卫家人悲痛之余常指责是文姬克死了丈夫,心高气傲的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寂然回了娘家。这时,东汉末年,时局动荡,东汉政府腐败,以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不断扩大,终于酿成了黄巾起义。把持朝政的董卓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刻意笼络才名满京华的蔡邕,拜其为中郎将,封为高阳侯。很快,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了各地的联合反对,终被吕布所杀。蔡邕也被治罪,尽管很多人怜惜他的才情,希望留他一命,使其能完成《汉书》,但还是免不了一死。后人说蔡邕“文同三闾,孝齐参骞”,就是说在文学方面他如屈原,在孝德方面他堪比曾参和阂子骞。董卓死后,他的部下又攻占长安,形成了军阀混乱的局面。

羌胡番兵乘机劫掠中原一带,关中地区又发生李催、郭汜的混战,百姓到处逃难。文姬父亲死后,文姬也随着难民到处流亡,有一天,遇上匈奴兵,被匈奴掠去,这一年她23岁。匈奴兵见她年轻美貌,就献给了左贤王,左贤王纳她为王妃,于是文姬开始留居南匈奴长达12年的生活。左贤王对文姬还是宠爱有加的,草原上缺少这种文弱凄美的女人,何况文姬还是少有的才女。虽然,她逐渐地适应了草原的生活,并为左贤王生养了两个儿子,学会了吹奏胡笳以及说一些异族的语言,但是,感情上的归属却需要长时间的消磨。她对家乡的思念,对秀美的山水、清丽的草木,对长城内的微风细雨、小桥流水、美好的夕阳等等的怀念,从未消失。她以奴虏的身份不得不在长城外大漠中生儿育女,不得不生活在塞外天高云渺的毡帐下。山高路远,乡音渺茫,中原大地于她已经是沓迢的梦想,越过长城是多么地可望而不可及啊。“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时肉酪兮不能餐。夜闻陇水兮声鸣咽,朝见长城兮路沓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这是蔡文姬所作的著名的《胡笳十八拍》中的第六拍,胡笳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其声极哀,以胡笳这样的乐器伴奏唱来,那声音的悲、沉、哀、痛肯定是空前绝后的。在《胡笳十八拍》中,蔡文姬感伤乱世,咏叹飘零,铺陈生离死别,进而咒天斥地,那声音一字一血、一顿一泪。这种痛苦的遭遇变成了一种传世的符号,那是文姬心灵历程的真实写照。长城在这时却变成了一道生命的屏障,变得不可逾越,把两个不同生态的世界分割得无限遥远,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存在凝固在胡笳的音符中,一个女人的情感像大漠深处梦幻般的溪流,流淌着、演绎着、消失着……

文姬归汉图宋·陈居中

在这十年中,曹操也基本扫平北方群雄,做了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人一旦能喘一口气的时候,就能想起过去的种种。这时,他想起了少年时代蔡邕对自己的教导,想到老师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当他得知这个女孩儿被掳到匈奴时,便立即派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要把她赎回来。左贤王虽然不愿意把文姬放走,但也不敢违抗曹操的意志。而文姬多年大漠的生活是痛苦的,但一想到离开自己的两个儿子,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觉得肝肠寸断泪如雨下,在汉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等车而去。“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虏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懽兮罢兵戎。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二子兮会无因。”文姬终于回到汉家,这一年她35岁。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董祀正值盛年,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而文姬饱经离乱忧伤,又思念儿子,时常神思恍惚,因此,二人起初的婚姻生活并不和谐。就在这时,董祀犯了死罪,文姬不顾二人嫌隙,蓬首跌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说,文书已发,来不及了。文姬恳求道:“您马厩里有快马万匹,帐下勇士多如丛林,难道就不能派遣勇士跨上快马把文书追回来,救董祀一命吗?”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看文姬际遇可怜,于是立刻派人快马加鞭,追回文状,救回董祀。从此,董祀感念妻子的恩惠,在感情上开始对文姬重新评估,同时,俩人也看透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盛的山麓。

文姬归汉图明·仇英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文姬作了著名的《悲愤诗二首》,“悲愤诗”是和着血和泪回顾了她一生中的主要事件,遭乱被掳的惨痛经历,始终未能适应的匈奴生活,和被赎时复杂的心情,跟在胡地所生的两个儿子别离时的伤痛,归途和再嫁时的感受。“边荒与华异,人欲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你母,哀叹无穷已。”这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蔡文姬的确非常有才气,曹操曾经表示羡慕蔡家的藏书,文姬告诉他原先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在战乱中全部遗失,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文姬说自己还能背出四百篇文章,于是凭着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曹操大喜过望。所以,后人认为曹操把文姬接回来,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文姬归汉”也被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