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海柳条:与长城的边界之谜

海柳条:与长城的边界之谜

【摘要】:030西接长城东属海柳条结边划内外虽然清朝统治者以不修长城为自豪,宣称“当时北客难游牧,今日南人任往来”,但在它的“龙兴之地”东北,却禁止汉人进入,实行种族隔离政策。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在东北地区修建了所谓的柳条边。辽东东部山区的缩边另有原因。这四座边门,均在吉林省境内,全长清制为690里,折公制为331.2公里,其长度只有老边的三分之一左右。例如辽宁省与吉林省的分界线,即是以柳条边为基础,而略有变动。

030 西接长城东属海柳条结边划内外

虽然清朝统治者以不修长城为自豪,宣称“当时北客难游牧,今日南人任往来”,但在它的“龙兴之地”东北,却禁止汉人进入,实行种族隔离政策。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在东北地区修建了所谓的柳条边。

康熙帝戎装像

柳条边,又称条子边,简称柳边。柳条边的形制结构与辽、金边壕很相似,也是掘地为沟堑,所不同的是在壕壁上种有柳条,柳边以此得名。沟堑是主体工程,种植柳条主要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从其结构上来看,是辽、金边壕的延续。柳条边、条子边、柳边,都是民间的称谓。官方文献称之为盛京边墙。为什么将柳条边称做盛京边墙呢?这是有原因的。一是柳条边大部分在盛京将军管辖的范围内,二是柳条边以明代辽东边墙为基础,逐渐形成。利用明代辽东边墙,显然是最为省时省力的办法。到了康熙年间,有了展边之举,即扩大盛京边墙的范围,如在开原、铁岭、抚顺以东,向外拓展了许多,而在另一面即东段,反而却向内收缩了很多,如明代辽东边墙东段抵达鸭绿江边,清代盛京边墙是从叆阳经凤城县走向南,到达东港市的黄海之滨。盛京边墙的拓展与收缩,与清朝统治者的政治、经济需要有关。边墙的西段,原是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边内是以汉族为主的农业耕种地区,边外是以蒙古人为主的游牧草原地区。到了顺治年间,边内人口增殖很快,耕地渐感不足,有许多农民私自到边外耕种。粮不足,展边开垦,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从锦州到锦西、兴城、绥中的辽西走廊地区,地域狭窄,人多地少的矛盾尤为突出。于是清政府提出,“盛京边外居住庄村,俱著移居边内,其锦州以内、山海关以外,应展边界。”因此,康熙先后三次在这里展边拓地。辽东东部山区的缩边另有原因。这里原是清朝统治者的故里和后金的发祥地,被清朝统治者视为“龙兴之地”,自然十分重视这里的保护。如果展边拓地,就会有很多汉族人去那里垦荒耕种,造成对山区环境的破坏,影响到风水和龙脉。因此,清政府统治者出于此种考虑,不仅没有向外展边,反而向内缩边,收缩了数百里。

清代将西起山海关,中经开原,东到凤城县的柳条边称做老边。老边上的边门主要有:明水堂边门、白石嘴边门、梨树沟边门、新台边门、松岭子边门、九官台边门、清河边门、白土厂边门、彰武台边门、法库边门、威远堡边门、英额边门、兴京边门、碱厂边门、叆阳边门、凤凰城边门。这16个是老边的主要边门,实际上老边不止这些,如叶茂台边门、马千总边门、土口子边门。老边全部在辽宁省境内,全长1950里,为936公里(清代1里为480米)。从开原县威远堡边门向东北,有一道康熙年间修建的柳条边,由于时代晚于老边,故而被称做新边。在新边上设有四座边门,自南而北依次是布尔图库边门、克尔素边门、伊通边门、法特哈边门。这四座边门,均在吉林省境内,全长清制为690里,折公制为331.2公里,其长度只有老边的三分之一左右。

黄岭子柳条边(www.chuimin.cn)

柳条边是由三部分组成,其一是上宽8尺、底宽5尺、深8尺的壕沟,其二是壕壁植柳,1米大约3棵,高4尺,其三是边壕内外修有道路,便于士兵巡逻。柳条边所经过的辽宁、吉林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至700毫米,东部可达100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暴雨成灾,水土流失严重,在壕壁上植柳,可以避免将壕沟湮没。柳树成荫成林以后,就成了封禁的标志,使人望而止步,达到禁断往来的目的。清代的柳条边受自然和人为破坏,现在保留下来的不多,只有个别地区尚可见到若干残迹。如吉林省梨树县石岭乡、蔡家镇、孟家岭,现有柳条边遗迹10公里,保存较好的壕沟宽2.5米、深1.5米。舒兰县法特乡、莲花乡,也保留有柳条边残迹,法特乡榆底村小南屯,可以见到上口宽5.5米、底宽2.9米、深4.2米的壕沟和高0.4米至1.5米的壕壁。

沈阳清代柳条边遗址

清代的柳条边是为封禁而建,是农业区和游牧狩猎区的分界线。清统治者想用这种方式永远视东北成为清皇室的后院,保住龙兴之地不被侵扰。和长城不同,它不是高垒,而是深沟,不是对敌,而是对民。乾隆皇帝在第一次东巡时曾经吟诗说道:“区别只在柳条边,堪作金汤巩万年,不似秦皇关竟海,空留遗迹障幽燕。”和笃信仅靠长城就能御敌的历代统治者一样,清朝的皇帝也打错了算盘。其实,早在乾隆年间,河北、河南、山东等省连年大旱成灾,许多流民被迫到东北谋生,不断冲破柳条边的禁区。灾荒年份朝廷也准许流民到口外觅食。到了嘉庆年间,在部分地区开禁,关内农民纷纷出关到今辽宁、吉林务农。当时蒙、汉分治,为了管理汉族流民,先后设立了长春厅、昌图厅。道光以后,为了解决财政困难,采取了移民实边的政策,柳条边完全弛禁,彻底失去了其封禁的作用。

柳条边在历史上是有一定影响的,至今东北的地方行政区,仍与柳条边有一定的关系。例如辽宁省与吉林省的分界线,即是以柳条边为基础,而略有变动。吉林省公主岭市与伊通二县之间,也是以柳条边作为分界线,辽宁省绥中县、兴城市、锦西县与建昌县之间的分界线,同样是以柳条边为基础。柳条边绵长,有壕沟,柳树易于识别,自然成为最理想的地理坐标了。许多地名也与柳条边有关,如新宾县的旧门村就是以兴京边门设于此而得名,义县的五台子村也是以老边上的边台而得名。此外,边里、边外的说法在东北相当盛行,至今仍有些老年人将辽宁省称做边里,将吉林、黑龙江称做边外。

柳条边不似前代长城,没有凭险而设的坚固工程,也没有军事意义,边门只是稽查收税的关卡,同时又是联系广大东北地区的交通孔道,柳条边实质只是一条标示禁区的界线。因为它绵长如长城,所以很多人把清代的柳条边称为绿色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