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图说长城:揭秘封锁堠罢不论兵

图说长城:揭秘封锁堠罢不论兵

【摘要】:029封锁堠罢不论兵就在明王朝日益衰落的同时,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崛起了一个满族人的地方政权——后金。四月十五日,清军到达辽宁阜新附近时,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清政府起初希望和平解决少数民族之间发生的纠纷,努力避免使用战争手段。其次,笼络和利用少数民族上层分子进行统治。清王朝鉴于明亡的教训,决定不再兴筑长城。

029 封锁堠罢不论兵

就在明王朝日益衰落的同时,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崛起了一个满族人的地方政权——后金。满族是女真人的后裔。他们的领袖努尔哈赤逐渐统一了满洲各部落。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正式建立后金政权。两年后即誓师攻明。这时的明王朝祸不单行,中原地区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执政的明光宗、明熹宗昏朽无能,接下来的崇祯皇帝又刚愎自用,朝政腐败已极。在与后金的对抗中,渐渐处于下风。驻守东北的明军被消灭殆尽。

昭陵(沈阳)陵主爱新觉罗·皇太极雕像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继位,改国号为清。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皇太极死,其子福临即位,是为清世祖。福临年幼,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辅政。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明王朝灭亡。四月初,清大学士范文程上书进取中原,四月七日,清廷即调满、蒙、汉兵倾巢出动,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这次的行军路线,仍采用过去入关的老路,即绕过海关,由长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军到达辽宁阜新附近时,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

山海关,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一个重要关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吴三桂,明末任辽东总兵,封平西伯,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即位时,曾对其招降,吴三桂也有意降于大顺政府。但是,有一件事却改变了他的态度。他问及父亲的情形,仆人说:“已被逮捕。”吴三桂说:“我到北京后,就会释放。”又问及他的财产,仆人说:“已经没收。”吴三桂说:“我到北京后,就会发还。”最后问他美丽的爱妾陈圆圆,仆人说:“已被宰相刘宗敏抢去了。”吴三桂火冒三丈,下令他的军队为死去的皇帝朱由检穿上白色的丧服,发誓为崇祯皇帝报仇。这就是“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他知道不能两面作战,于是转过脸来向当时还是敌人的清军投降,请求清军入关,联合剿匪。多尔衮喜出望外,数十年可望不可及的山海关打开大门,立刻下令入关。正在李自成和吴三桂在山海关下鏖战到难解难分之时,清军从侧翼发动突袭,大顺农民军受到两面夹击,队伍大乱,李自成自知寡不敌众,只好撤退,途中接连失利,最后在九宫山被村民误杀,部众溃散。

陈圆圆像

吴三桂像

清朝入关建立起全国统治后,分布在我国西部、北部广阔边疆地区的蒙古、藏、回、维吾尔、哈萨克、布鲁特等少数民族,先后同清朝中央政府建立了政治与经济联系,日益成为我国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成员。地处我国漠北地区的辽阔土地上,是喀尔喀蒙古族长期居住和游牧的地方,喀尔喀蒙古的领袖本为元朝之宗室,早在清军入关前,喀尔喀三大封建主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和车臣汗就与清朝建立了联系,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政府又在喀尔喀设八札萨克,分左右翼,因而使喀尔喀蒙古与清朝中央政府的政治更加紧密起来。在喀尔喀蒙古之西,是厄鲁特蒙古族游牧的地方,在明代被称为瓦剌,16世纪后期,厄鲁特蒙古已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活动于伊犁河谷、额尔齐斯河两岸、塔尔巴哈台、乌鲁木齐地区。厄鲁特蒙古的游牧经济发展得很快,人口和畜群大量增加,因争夺牧场经常征战,到17世纪下半期,准噶尔部在噶尔丹的统治下,进兵青海,攻打和硕部,又进兵天山南路,灭叶尔羌国,并勾结沙俄,向喀尔喀蒙古进攻,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割据势力。(www.chuimin.cn)

清政府对噶尔丹叛乱早有警惕。当清政府于南方平定“三藩”,在东北抗击沙俄的紧急时刻,就密切关注着西北地区的噶尔丹。清政府起初希望和平解决少数民族之间发生的纠纷,努力避免使用战争手段。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曾派大臣到准噶尔,抚慰噶尔丹并赏赐物品,使其服从中央命令,然而噶尔丹以为有俄国的支持,有恃无恐,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在乌兰布通摆好了阵势,举兵南犯,康熙亲征,这次战役打得十分激烈,炮声隆隆,声震天地,噶尔丹不敌,缓兵假降,逃逸而去。为了进一步加强长城以北的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1691年,康熙一面在木兰行围习武,一面在多伦与蒙古各部贵族会盟。噶尔丹气焰嚣张,和沙俄勾结,拒绝清廷中央的招抚,不进行讨伐,就不能保证边疆的安定和统一。1696年昭莫多战役基本歼灭了噶尔丹的叛军力量,1697年康熙亲赴宁夏,扫除了噶尔丹残部。噶尔丹自知末日已到,暴病而死,噶尔丹叛乱被清政府平定。

北征督运图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记载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的始末。

我国辽阔的边疆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少数民族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是一个涉及国家能否稳定统一,社会能否发展前进的极为重要的问题。清政府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如在东北和西北地区设立将军,兼管军政和民政。平定准噶尔后,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每旗由札萨克管理,旗以上是盟,设盟长,由理藩院委本盟的王公贵族充当。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逐步完善了达赖和驻藏大臣协同管理下的西藏噶厦体制。其次,笼络和利用少数民族上层分子进行统治。清皇室和蒙古族通婚联姻,皇帝常常娶蒙古贵族的女儿为后妃,满族王公娶蒙古族女子做福晋,而公主、格格又下嫁给蒙古族子弟,通过婚姻关系加强政治上的联系,强调“满蒙一体”。第三,利用和提倡喇嘛教,作为思想统治的工具。喇嘛教即藏传佛教,清政府本着修其教不易其俗的原则,在蒙古族、藏族中大力提倡喇嘛教,并在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喇嘛庙,如北京的西黄寺、雍和宫承德的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多伦的汇宗寺、善因寺。第四,建立卡伦以固边防。为了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定,防御外来的侵略,清政府在东北、外蒙古和西北边境,设置了一系列军事哨所,名为卡伦。有的是常驻卡伦,常年固定,有士兵永驻;有的是移设卡伦,添撤卡伦,并不经常固定,随着不同的季节或设、或撤、或移。第五,清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置台站,开通驿路,以利交通

清王朝鉴于明亡的教训,决定不再兴筑长城。康熙到东海巡视时写了一首诗:“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批评了秦始皇修长城,虽然工程浩大,费尽了民力,但是仍然没有保住天下。乾隆也作有《望长城》:“金墉迤逦倚山尖,想象当时守备严。但拟天骄祛冒顿,哪知民怨萃蒙恬。”因此,清王朝改变了统治的策略,采取了所谓的“怀柔”政策,以拉拢蒙、藏各族的上层王公贵族,利用宗教信仰,思想统治的办法代替了浩大的长城工程。康熙、乾隆两个皇帝在承德修建了华美秀丽避暑山庄和规模巨大的喇嘛庙宇,以获得信仰喇嘛教的藏族和蒙古族的认同。他们还在承德召见藏、蒙宗教领袖和王公贵族,进行各种“怀柔”性的政治活动。随着清王朝政治局面的稳定,边疆地区先后归于清朝中央的有效管辖之下。清王朝的统治者对自己的成功沾沾自喜,康熙皇帝曾不无自得地说:“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士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耳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表达了对修长城的不屑和对自己朝代的优越感

射猎图清·郎世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