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图说长城:北方官员与土木工程遭遇盗窃,金汤失落

图说长城:北方官员与土木工程遭遇盗窃,金汤失落

【摘要】:028北守千官随土木西来群盗失金汤说到明长城,不能不说说朱祁镇,即明英宗,明朝的衰落是从他手里开始的。红山堡藏兵洞自2006年8月开始清理发掘以来,目前已探明部分有960多米长,总面积3200平米。这种行为引起了明朝大臣的不满,要求采取贸易保护的措施。有一个人推行这一政策十分积极,这人竟是王振。可以看出,这些都是预备役,因为主力部队都葬送在土木堡了。

028 北守千官随土木西来群盗失金汤

说到明长城,不能不说说朱祁镇,即明英宗,明朝的衰落是从他手里开始的。在明朝所有皇帝中,要论人生传奇和命运跌宕,无人可与其匹敌。他在“土木堡之变”中被蒙古瓦剌军抓去当了一年俘虏。由此丢掉了皇位,由他的弟弟朱祁钰继任,是为代宗。一年后瓦剌将他放回,他忍气吞声当了六年有名无实的“太上皇”。之后,他趁代宗病重时复辟,处死代宗,杀掉于谦,二度称帝。明朝从他手里走向衰落,而修边墙却从他之后进入高峰。

藏兵洞连通红山堡,穿行于险峻的红山大峡谷悬壁之中,与附近的明长城,共同构成了一道立体军事屏障。红山堡藏兵洞自2006年8月开始清理发掘以来,目前已探明部分有960多米长,总面积3200平米。

英宗第一次称帝的正统年间,大明政权就露出了衰败之相,重要原因是宦官专权,朝政黑暗。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年38岁,他9岁的儿子朱祁镇即位,即英宗。宣宗为儿子选了五位顾命大臣,但以宦官王振为首的司礼监太监却攫取了大权。司礼监位于宦官二十四衙门之首,“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明内阁在宣宗时代出现了所谓的“票拟”,就是大臣拟对各种奏章的处理意见,并将这些意见附于奏章之上,送皇帝御览。所有经过票拟的奏章只有经过皇帝的批示,才可以实施,由于皇帝用于批示的是红笔,所以皇帝的这一权利被称为“批红”。文件太多,皇帝看不完,便会让司礼太监按照票拟的内容抄下来,代理自己行使批红的权利,为皇帝代笔的人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做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振,苦读多年,却一直无法金榜题名,怀着敢为人所不为的勇气,自愿净身入宫,教导宫内人文化,却与太子朱祁镇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教导太子读书,对其严格管理,以致英宗成年后仍称王振为“先生”,惟之言是听。王振大权在握,家财万贯,权和钱都有了,于是,又有了新的人生目标,“建功立业,名留青史”,而偏偏当时的时局又给了他这样一个施展“军事天才”的机会。

此时的蒙古已经完成了统一。瓦剌首领也先后在短短几年内,西攻哈密,控制了西域通道,东攻兀良哈,控制了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西伯利亚、南抵长城的广大地区。也先一面接受明朝封号,向明廷纳贡,一面窥探明廷虚实,伺机南侵。每年蒙古定期入京朝贡贸易,到也先时期,贸易剧增,每次来做生意的有几千人,用劣质马匹冒充好马,索要高价,并在使者队伍中塞入了大量的强盗小偷,搅扰沿途居民。这种行为引起了明朝大臣的不满,要求采取贸易保护的措施。有一个人推行这一政策十分积极,这人竟是王振。原来在此之前,也先来做生意,都会给王振行贿,然而时间一长,他就把这茬给忘了,于是王振怒了,命令核定使者人数,几乎将货物全部没收。本来就想搞点名堂的也先终于坐不住了,擦亮刀剑,准备兵马,发动攻击。这个受贿的、查货的、惹事的王振更加兴奋了,他怂恿英宗朱祁镇下达了亲征的命令,召集了二十万大军。二十万大军就在这个太监的引领下,沿居庸关、怀来,向大同挺进,而等待他们的,是死亡的圈套。

于谦像

大军刚刚到达大同,并未走远,如果按时撤回,也不会有任何问题,因为也先暂时也摸不透这二十万大军的底细,不会立刻进攻。然而,这个太监偏要搞出点花样。王振家在蔚县,属于大同的管辖范围,他决定请皇帝和二十万大军到自己家乡看看,就如同暴发户喜欢开着大汽车回老家,大按几声喇叭,把全村人都叫醒一样,无非是想炫耀一下。走到半路,王振又变卦了,说秋收在即,大军路过蔚县会践踏庄稼,令大军转向,以免扰民。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抓狂的决定。这时,天降大雨,行军更加困难,士气极其低落,士兵们怨气冲天,这一切都被尾随其后的也先看在眼里。大军到了土木堡,离军事重镇怀来只有25里,只要进入怀来,所有人就安全了。“还有一千多辆车没运到,大军暂不入城,就在这里等待!”对于这位司礼太监,人们已经无话可说。1449年8月14日夜,也先突然发动攻击,被王振反复折腾的二十万大军人疲马乏,毫无斗志,迎来了最后的结局——崩溃。朱祁镇被俘,无数文官武将战死,最为精锐的三大营全军覆没。不过,值得高兴的是,一个该死的人终于死了,护卫将军樊忠在乱军之中扯住了惊慌失措的王振,用铁锤砸烂了他的脑袋。

红山堡位于宁夏灵武市境内明长城旁,为明长城屯兵的城堡,是明代西北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城障,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www.chuimin.cn)

也先把英宗抓在手里,养着,却不杀。不杀,是因为他不想一刀割断同明朝的关系。他知道,长城两边的关系是永远割不断的。祖祖辈辈已经打了千百年,也这样在打打停停中生存了千百年。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城不仅是一道隔离墙,长城也是将两边“缝合”在一起的纽带。瓦剌军抓走英宗后,明廷与也先的联络反而变得十分频繁起来,双方使者来往不绝,讨价还价。也先以英宗做筹码,向明廷敲诈去了不少财物。这样的局势,皇帝被俘,京城空虚,很多人建议将都城南迁,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发出铮铮之言:“倡议南迁者,就该斩首!京师乃天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谁不知宋朝南渡的教训?”说这话的人便是兵部尚书于谦。于谦,从小以文天祥为心中偶像,是一个为国家敢于舍身取义的忠臣。然而,他并不是匹夫之勇,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在他的主持下,明王朝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立为国君,以稳定人心,断绝也先的要挟,是为代宗。然后征调如下部队进京:两京和河南的备操军、南京和山东的备倭军、江北的运粮军、宁阳侯陈懋所部浙军,以上部队共计十余万人。可以看出,这些都是预备役,因为主力部队都葬送在土木堡了。这些人进京,就要吃饭,粮食是个大问题。当时通州的粮仓足够京城人吃一年,但是运不进来。于是,他下命令说:“所有受召军队进发时应由通州进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送至京城。”通州的粮食将由十万士兵运送入京,调兵和调粮问题一起解决了。也先大军兵临城下时,于谦下了最后一道命令:“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众将率军出城后,立即关闭九门!”众人仿佛不认识这个儒雅的书生了,他已经变成一个意志坚定、果断严厉的战场指挥官。这回豁出去了,玩命了。京师保卫战信念之战,胜利之战!

清明上河图明·仇英

这时,也先知道英宗已废,城内已经拥立了新君,再将他扣押下去用处已不大,第二年将英宗放回,与明廷和解。几年后,北京城发生了“夺门之变”,英宗杀了自己的弟弟,重新夺回皇帝宝座,而保卫京城免于沦陷、挽救明王朝于危难之中的于谦,反而惨遭朱祁镇的杀戮。

“土木堡之变”,给明王朝留下的耻辱是刻骨铭心的,但统治者却不能正确地总结教训,反而认为是边墙修得不够规模才招来了也先入侵。因此,英宗及其以后的几个朝代,是修边墙的高峰期。略举若干记录如下:成化十年,延绥巡抚余子俊筑宁夏盐池至陕西清水营边墙1170里,宁夏巡抚徐廷璋筑黄河以东边墙387里;弘治十五年,修筑宁夏同心至陕西靖远边墙600里,又向东至甘肃饶阳300里,铲山崖3000里;正德元年,总制杨一清上疏在河套地区修边墙。自正德至嘉靖年间,河套地区成为鞑靼南侵的主要地区,历任总制都加强这一带的防御,在河套地区反复修边墙,修了内边修外边,几十年未间断。在“九边”中,宁夏镇的边墙最长,全长2000里。

随着明朝一步步走向衰落,边墙也一步步修筑完善。我们今天在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地看到的明长城是雄伟的,但它不是明朝兴旺的象征,恰恰是明朝走向衰落的象征。中原的历代封建帝王,都把万里长城当做他们的生命线。皇上们都讲究“面南而坐”,其实他们内心深处却一个个都向着北方,把目光盯住了那道万里长城,来构筑他们的“万年基业”。明代统治276年,历16帝,大修长城18次,小修从未间断过。若从洪武二年朱元璋徐达修筑居庸关算起,到万历三年戚继光在蓟州沿线修迄1337座空心敌台为止,时间跨度长达二百余年。事实上,直到万历十四年,宁夏镇还在修边墙。明代修长城修得这么勤,修到最后,努尔哈赤的子孙还是从长城外打了进来,明朝还是亡了。

明英宗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