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九镇三关险长城,图说长城!

九镇三关险长城,图说长城!

【摘要】:027九镇三关险长城万里遥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务和指挥调遣长城沿线的兵力,并经常修缮长城关隘工程,明代把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务区,合称九镇。蓟镇,镇守总兵官驻今天津蓟县,管辖山海关起、西到居庸关东面灰岭隘口的长城,全长1200多里。长城第一墩古称讨赖河墩。面对蒙古瓦剌和女真各部族的频繁侵扰,明王朝在辽东地区修筑了1700多里的长城,称为辽东边墙,以此保卫东北边疆的安全。

027 九镇三关险长城万里遥

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务和指挥调遣长城沿线的兵力,并经常修缮长城关隘工程,明代把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务区,合称九镇。每镇设总兵、领辖,沿九镇有星罗棋布的卫所、关隘和城堡,处处设兵,屯田防守。每镇几万人到十几万人不等,总兵力常达百万人左右,其防卫之严密为以前个朝代所未有。九镇始设于明初,修葺与永乐、正统年间,完成于嘉靖以后。

辽东镇,镇守总兵官驻今辽宁辽阳,管辖山海关外辽东方面边防事务。此段长城南起凤凰城,西至山海关,全长1950多里。

蓟镇,镇守总兵官驻今天津蓟县,管辖山海关起、西到居庸关东面灰岭隘口的长城,全长1200多里。这一段长城较为坚固,靠近居庸关一带的城墙有三重之多。

宣府镇,镇守总兵官驻今河北宣化,管辖由居庸关的西海冶,西至西洋河(山西大同东北),全长1020多里的长城。这一镇的位置正当北京的西北,形势险要,故又分四“路”把守。城墙也非常坚固,有的地方有内外几重城墙。

大同镇,镇守总兵官驻今山西大同,管辖由镇口台(山西天镇东北)西至鸦角山(山西偏关东北)的长城,全长640多里。

太原镇,镇守总兵官驻偏关,管辖的长城西起山西保德黄河岸,经偏关、老营堡、宁武(晋西北)、雁门关、平型关、龙泉关(河北阜平西)、固关而达黄榆岭(山西和顺东),全长1600多里。这一带长城也有好几重,并有石墙,有些地方的石墙达十多重。

延绥镇(榆林镇),镇守总兵官驻榆林堡(今陕西榆林),管辖由清水营(内蒙古清水附近),西至花马池(宁夏盐池)的长城,全长1770里。

宁夏镇,镇守总兵官驻今宁夏银川,管辖东起大盐池(宁夏盐池县境),西至兰靖(甘肃皋兰、靖远)的长城,全长2000里。

长城第一墩古称讨赖河墩。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它是明代万里长城自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是明长城的西端起点。

固原镇,镇守总兵官驻今宁夏固原,管辖的长城东起陕西靖边与延绥镇相接,西达皋兰与甘肃镇相连,全长1000里,长城也有好几重。

甘肃镇,镇守总兵官驻今甘肃张掖,管辖的长城东起甘肃金城(今兰州),西到嘉峪关,全长1600里。(www.chuimin.cn)

明长城的关口很多,每镇所辖关口多者达数百,长城九镇的关口总计在一千以上,其中著名的有数十座。自居庸关以西,明长城分为南北两线,到山西偏关附近的老营会合,被称为内(里)长城。内长城从居庸关西南,经河北易县、涞源、阜平而进入山西的灵丘、浑源、应县、繁峙、神池而至老营。外长城自居庸关经河北赤城、崇礼、张家口、万全、怀安而进入山西的天镇、阳高、大同,沿内蒙古、山西交界处达偏关、河曲。内、外长城跨越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境内,是都城北京的外围屏障,对于防御来自西北方向的威胁,保卫王朝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段长城工程建筑雄伟坚实,关隘险口有重兵把守,著名的内、外三关就分布于此。靠近京都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为内三关,自此往西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这六个重要关口是明王朝保卫京师的重要险阻。

面对蒙古瓦剌和女真各部族的频繁侵扰,明王朝在辽东地区修筑了1700多里的长城,称为辽东边墙,以此保卫东北边疆的安全。辽东边墙从地理上分为辽河流域边墙、辽西边墙和辽东上部边墙三段。修筑的年代也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

保存最完好的是明朝修筑的明长城

辽河流域边墙,从北镇到开原,永乐年间筑(1403—1424年)。成化二十年,边将邓钰言:“永乐时,筑边墙于辽河,内自广宁,东抵开元,七百余里。若就辽河迤西,径抵广宁,不过四百里。以七百里边堑堡寨,移守四百里,若遇入寇,应接甚易。”邓钰的此番议论就是针对辽河流域边墙而言,这段边墙沿辽河东西两岸而建,中间的河套地区成为空虚地带,容易给敌寇以可乘之机。

辽西边墙,从山海关铁场堡到北镇,始建于正统七年(1442年),王翱是年提督辽东军务,他举荐毕恭为流官指挥佥事。毕恭“图上方略,开设迤西边堡墙壕,增置烽堠,兵威大振。”王翱“躬出巡边,自山海关直抵开元,高墙垣,深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烽燧斥候,珠连璧贯。”王翱、毕恭共同主持策划,致力于辽东边墙兴修建造,“践山因河,编木为垣”,“久之,乃易以版筑,而墩台城堡,稍稍添置。”王翱在任十年,对辽西边墙陆续兴建,使其逐步趋于完备。

辽东上部边墙,从开原到鸭绿江,修筑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成化三年明军大败建州女真,明朝自此着手经营东部边防。韩斌任辽阳副总兵时,“建东州、马根单、清河、咸阳、云爱阳、凤凰、汤站、镇东、镇夷、草河十堡拒守,相属千里。”成化五年,都指挥使周俊义“开拓柴河抵蒲河里六十余里,改设镇北、清阳二堡。柴河堡增立烽堠,疏排河道,边人得安”。成化十五年“修筑东路自开原抵鸭绿江边墙”。到了成化十七年,为便于朝鲜国使往返,特建凤凰、镇东、镇夷三堡城。

这样,经历半个世纪的修建营造,整个辽东边墙终告完成。其后,明代对边墙进行过不同规模的整修。万历年间,对辽东边地进行了最后一次经营。辽东边墙作为明代东北边防工程,在军事防御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长城九眼楼是明长城建筑规模和形制最大的一座敌楼。位于北京市延庆县与怀柔区的交界处海拔1141米的火焰山上,为明嘉靖二十(公元1543年)巡抚都御使王仪建。该敌楼为方形,双层空心,每边并排9个箭窗,四面共36个,故称它为“九眼楼”。

明朝除了在北部修筑万里长城之外,还在长江以南修筑过长城,防御来自西南方面的进攻。据《湖南通志》引《清奏案》上说:“康熙三十九年湖广总督郭秀上疏言:辰州西南一带,惟藉镇筸一协兵威弹压,其地上接贵州铜仁,地广五百余里,险隘四十余处,明时沿边筑墙三百八十里,分防军屯七千八百人,边民犹受其患。”这个奏疏是要求在这一带增加防守兵力的,却反映出了明朝曾在这一带修筑了380里的长城的情况。

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整的长城工程,它对防御掠扰,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开发边远地区,保护中国与西北域外的交通联系都起过不小的作用。它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据国家测绘总局、国家文物局最新数据显示,明长城长度为89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长度为359.7千米,天然险长度为2232.5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