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图说长城:登高望烽火,揭秘塞尘飞

图说长城:登高望烽火,揭秘塞尘飞

【摘要】:022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烽燧是古代军用通信的一种方式。它主要是以光束传递信息,用于御敌报警。因此,哈密烽燧又称之为“哈密长城”。但也有独立存在发挥预警防御作用的,新疆境内的烽火台就是最好的例证。烽燧,又称烽火台黄土夯筑而成,平时派兵把守,战时传递军情。巴里坤湖滨烽隧离公路400米,隧体高大完整,长宽均达10米以上,高9米多,隧体中穿凿的圆木直径粗达25厘米,烽隧东南还有积薪院落遗址。

022 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

烽燧是古代军用通信的一种方式。白天烟易现,以升烟为号称烽;夜晚火易见,以燃火为号称燧。它主要是以光束传递信息,用于御敌报警。它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二千多年来,一座座燃放着烟火的烽火台,与丝绸之路相伴同行,交相辉映。它巍然耸立着,就像是祖国边疆和丝绸之路上的忠诚卫士。我们在评说和赞扬丝绸之路的贡献时,不能忘记这西域烽燧为保卫祖国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和确保丝绸之路安全所立下的功劳。而在唐代,西域烽火台的建筑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西域长城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的封建统一王朝,发展对外关系也显得比以往更为紧迫和重要。但在西北方,西突厥统治着西域不少小国,阻塞着中国与西方的交通,使唐政府的对外交往受到极大影响,加之其对唐边疆的不断侵犯和骚扰,为此,唐政府下决心采取灭西突厥的行动。在西域,唐利用西突厥内乱之机,先收取伊吾城(哈密)一带,并以此为立足点向西进兵,直取高昌、交河(鄯善、吐鲁番)、焉耆、龟兹(库车)、疏勒(喀什)、于阗(和田)。唐兵一路浩浩荡荡,取得了天山南路诸国,同时也为西域丝绸之路中路的安全畅通扫除了障碍。在这一形势下,一方面是由于唐的国力、军威所慑,另一方面由于西突厥部落间各立可汗,互相攻战,迫使酋长阿史那贺鲁率残部数千帐投降唐朝,被唐任命为瑶池都督(管辖吉木萨尔、阜康一带)。阿史那贺鲁受重用之后,出尔反尔,领兵数十万,自称沙钵罗可汗,与唐朝对抗,后被唐兵大破,其西突厥残部也均大败,西突厥灭亡。在这一直取天山南路诸国和灭西突厥的过程中,以及此后唐政府为巩固胜利成果,加强西部边防,组织屯垦戍边的过程中,几十座烽火台建造起来了。一条东起哈密,经鄯善、吐鲁番、库尔勒、轮台、焉耆、巴楚、疏附、伽师至葱岭(塔什库尔干)的烽燧线路产生了。它基本上与西域丝绸之路的中路是相吻合的,其意义就可想而知了。

番骑图宋·佚名

在巴里坤县境内共有三路烽燧,从汉城向东,每10里左右一墩。一路沿伊吾河至甘肃境内,一路折南入哈密。从巴里坤县城向西至下涝坝,一路折西向西南至七角井,另一路折向西北至木垒,巴里坤向北至三塘湖乡然后向东通向伊吾,转向北进入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沿途亦有烽燧遗存,此线路烽燧大部分为唐代所筑。烽燧是用以传递军情的最快捷、最安全的方式,在当时是最先进的通讯工具,它的发明在人类发展中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因来犯敌人的多寡决定其有三种传递方式,白天燃烟,夜间点火。若有百余犯敌,白天举一烟(若在夜间便放一火);犯敌若在千余,白天举三烟(夜间放三火);若犯敌在五千以上,白天举三烟(夜间放四火)。这样,三四百里以外的敌情,很快就会传递到各衙署,大大提高了决策者的指挥能力。在两汉时期,从敦煌往哈密、楼兰方向所修的烽燧也称之为“西域长城”,敦煌壁画忠实地记录了这一重要事件“胡御长城”,终点一直到罗布泊。因此,哈密烽燧又称之为“哈密长城”。烽燧是古代的报警系统,它往外与长城并存,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但也有独立存在发挥预警防御作用的,新疆境内的烽火台就是最好的例证。新疆的烽燧遍布天山南北,它们与丝绸之路中道与北道走向一致,起到了护卫丝路畅通的重要作用。

烽燧,又称烽火台(www.chuimin.cn)

黄土夯筑而成,平时派兵把守,战时传递军情。此烽燧为红山堡所领八座烽燧之一。

目前哈密地区尚保留各时代的烽燧共51座,是新疆保存烽燧最多和最好的地区。其中尤数巴里坤县保存的烽燧数量最多,共有29座,哈密市和伊吾县则分别有19座和3座。哈密地区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现今保存的绝大部分烽燧则是清代建筑的。境内尚遗存唐烽燧4座,这就是哈密二堡的拉克苏木烽燧、柳树泉的下马不拉克烽燧、巴里坤三塘湖烽燧、伊吾前山阔吐尔肖纳烽燧。它们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前烽燧分布密度最高的是巴里坤县城往西至萨尔乔克一线,这里每隔2—3千米就有一座,连绵相望有13座之多,如唐代诗人岑参所云:“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蔚为丝绸之路的一大壮观。萨尔乔克烽隧和巴里坤南湖滨的两个烽燧形状基本相同,基座成正方形,隧体为向上收缩的棱柱形,均为夯土建筑,夯土中夹有红柳枝,并多用圆木构架。萨尔乔克烽隧长宽各8米,高7米多,隧体上下穿架着四层直径8厘米左右的木棍。巴里坤湖滨烽隧离公路400米,隧体高大完整,长宽均达10米以上,高9米多,隧体中穿凿的圆木直径粗达25厘米,烽隧东南还有积薪院落遗址。在落日的余晖下串联一线的巴里坤烽燧显得格外的肃穆古朴,它再现了古丝路昔日的辉煌。

敦煌长城遗址

龟兹古城遗址

烽燧建筑站在战略性的高度,沿着丝绸之路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有干有支、浑然一体,它们有以土夯筑的实体,有土坯砌成的空体楼,有大石块垒起的斗式石台,有土木合一的柱台,虽经千年沧桑,台体剥蚀,多已坍塌,但仍有一些保持着原状。当时,一个烽火台就是一个六人左右的边防小营寨,有小头目一人,其他人轮流值班,要负责准备和保管各种燃火、放烟的材料及战斗、生活用品。在唐代,除了要发挥战时其传递信息的作用外,平时按交通要道管理的要求,还要负责交通检查和社会治安的事务

西域烽燧已成为历史,它的影响虽不及丝绸之路,但它所凝结的古代文明和鲜明特点将永放光彩,烽燧精神也将永存。它以土垒之,以石砌之,朴朴实实,默默无语,立于戈壁荒滩之中,却担负着御敌报警、保卫祖国边疆的重任。韩愈诗云: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王城富且乐,曷不事光辉。勿言日已暮,相见恐行稀。愿君熟念此,秉烛夜中归。我歌宁自感,乃独泪沾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