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图说北朝长城:展现雄姿

图说北朝长城:展现雄姿

【摘要】:019北朝长城的雄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以外,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也有少数民族王朝统治过中国。黄河流域北魏王朝统治了黄河流域北部的广大地区。因这时已是东魏王朝覆灭的前一年,已无力对长城进行较大的修筑了。公元550年高洋灭东魏,是为北齐,据有现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的大片领土。北魏长城位于今张家口市宣化区城北此外,宇文氏建立的北周,也筑有长城。北周修葺长城,显然是为了防御突厥的侵扰。

019 北朝长城的雄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以外,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也有少数民族王朝统治过中国。从南北朝开始,统治中国北部地区的先后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此外还有十六国的前凉、前燕、前秦等等少数民族也统治着部分地区。这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占据了经济文化上比较发达、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以后,为了防止其他少数民族的骚扰,也不断修筑长城。其中北魏、北齐修筑的长城工程规模都不小。

黄河流域

北魏王朝统治了黄河流域北部的广大地区。北魏王朝的统治者原为鲜卑拓拔部,本来是以游牧骑射为生,但在统治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中原地区之后,进入了封建社会经济,国力一时强大。这时在王朝的北部有另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柔然和东北部的契丹族,他们仍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奴隶主贵族不时南下扰掠。因此,北魏仍然采用了秦汉时期防御匈奴的办法,修筑长城。据《魏书·明元帝纪》上记载:明元帝泰常八年(公元423年),蠕蠕犯塞,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今河北赤城县),西至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蠕蠕又称芮芮、茹茹,乃北魏对柔然的蔑称,为东胡的后裔,随水草牧畜,是北魏的主要边患。

长川不是河流,而是以地势平坦开阔而得名,由于滩地广阔、南北狭长,故有长川之称,长川由于水源充足,牧草繁茂,牛羊成群,比较富庶。长川是出入阴山的主要通道,柔然南下的必经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北魏长城从长川开始修筑。北魏时代的赤城,在今赤城县境内,不过当时的赤城是修建在山阜之上,其军事性质非常明显,并非今天的赤城县城,赤城之山属于阴山,北魏从长川至赤城的长城是沿阴山向东走向,充分利用了阴山的山险。北魏长城向西绵延至五原,五原为朔州附化郡所领四县之一,在今包头市附近,距昆都仑河不太远的地方,昆都仑河是穿过阴山南北往来的主要孔道,长城修到这儿,都是为了防柔然南侵。北魏长城基本上是沿阴山北麓走向,与燕北长城、秦汉长城方向相同,也沿用了前代的长城加以修缮。戍边的官兵平时驻守在城堡里,不出现敌人入侵的警报,很少到长城上来。

在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七年六月至九年二月(公元446年至448年),前后持续两年,北魏修筑畿上塞围,动用了司、幽、定、冀四州之民10万人,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即是从现在北京居庸关,向南至灵邱,再向西经平型、北楼、雁门、宁武、偏头诸关而达山西河曲县。当时把这道长城称之为畿上塞围,是因为它环绕于国都,畿系指国都远近郊区而言,畿上塞围就是保卫国都的塞围。畿上塞围的遗迹很难找寻,一方面是因为它所经过的地方几乎全是崇山峻岭,利用山险,可以减少长城的修筑,这是古代修筑长城最常见的做法,另一方面,畿上塞围的某些段落,与后来的明长城比较一致,在修筑明长城时,沿用了部分畿上塞围,或拆除其土石筑墙,造成了畿上塞围的破坏。(www.chuimin.cn)

牧牛图北朝·佚名

高欢、高洋父子在东魏、北齐时,也曾筑有长城。公元534年,高欢立元善见为魏孝静帝,孝武帝投奔宇文泰,从此北魏王朝分做东西魏。东魏东迁于邺后,曾修筑长城,《资治通鉴》上载: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高欢筑长城于肆州北山,西自马陵(今山西静乐县),东至土墱(今山西崞县),40日而罢。其长度只有150里。因这时已是东魏王朝覆灭的前一年,已无力对长城进行较大的修筑了。公元550年高洋灭东魏,是为北齐,据有现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的大片领土。它的北方突厥、柔然、契丹等游牧民族的威胁,为了防御,北齐便大筑长城。据《北史》记载,北齐天保三年(公元552年),自西河总秦戍(大同西北)筑长城,东至于渤海(今河北山海关)。天保六年(公元555年)皇帝下诏,征发180万人修筑长城,自幽州夏口(今北京居庸关南口)西至恒州(今大同)九百余里,天统元年(公元565年)自库堆戍东距海二千余里间,凡有险要,堑山筑城,断谷超障。《北史》上记载,齐前后修筑长城东西凡三千余里,60里设一戍。在险要地方设置州、镇达25处,用以驻兵防守。并在天保八年(公元557年)初,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络拔(今大同西南)至坞阂戍(平型关东北),长四百余里,天统元年又把坞纥戍的重城向东伸延至居庸关与外城相接合。此外,北齐西边还有与之对峙的北周政权,为了防御北周,北齐还修筑了南北向的长城。《资治通鉴》上记载,北齐河清二年(公元563年),诏司空斛律光,督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今河南济源县),仍筑长城二百里,即今尤关、广昌、阜平之间的长城。

北魏长城位于今张家口市宣化区城北

此外,宇文氏建立的北周,也筑有长城。《周书》称,大象元年(579年)六月,发山东诸州人民,修长城。在此之前的同年五月,有“突厥寇并州”的记事。从突厥侵扰并州的记载来看,北周大象元年所筑之长城,应在今太原以北地区。在太原以北,前代所修的长城甚多,因此,北周只是对其中某些长城做些修补而已,新修之长城应该不多。北周修葺长城,显然是为了防御突厥的侵扰。

北朝长城是随着不同的地形、山势和地貌而修筑的,若隐若现地盘亘在崇山峻岭之间,像一条神龙,见首不见尾,它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也表现中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的坚强毅力与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