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图说长城:震撼万仞壮丽景观!

图说长城:震撼万仞壮丽景观!

【摘要】:014一叫长城万仞摧公元前212年,这时秦始皇的万里长城还没有完全修成,在长安的街头巷尾已开始传唱着一首很让人恐惧的民歌了:“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长城脚下,累累白骨,多到没有人收埋的地步,以至于在那个重男轻女的社会里竟出现了生了男孩千万不要养大,生了女孩要精心喂养的现象。这真是“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014 一叫长城万仞摧

公元前212年,这时秦始皇的万里长城还没有完全修成,在长安的街头巷尾已开始传唱着一首很让人恐惧的民歌了:“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这首始于秦末传唱于秦汉之际的民歌向世人,也向后代深刻地揭露了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在秦始皇时代,修筑长城给人民带来了多么沉重的灾难。

古长城遗址

在那个劳动工具极其简陋、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口基数又相对较少的年代,修筑万里长城实在是太难了,工程之浩大、劳役之繁重、生活条件之艰辛是非常明显的事。有无数的百姓累死在遥遥无期的工程修筑中。长城脚下,累累白骨,多到没有人收埋的地步,以至于在那个重男轻女的社会里竟出现了生了男孩千万不要养大,生了女孩要精心喂养的现象。那时候,咸阳城里大概已经有了一种阴森森的感觉,且不说北方匈奴人虎视眈眈的目光,就是离咸阳城十分遥远的大泽乡,陈胜吴广已经揭竿而起了,而沛县的小吏刘邦楚国的旧贵族项羽也早已开始了一个王者的梦想。此时的咸阳城,铅云低垂,商业萧条,市井冷落,人心惶惶。在如血的残阳夕照下,不可一世的秦帝国已经显露出了末日的气象

盘角羊头形青铜车辕饰

羊,在匈奴文化中代表吉祥如意,盘角羊被匈奴人奉为神羊。以羊为装饰品纹样,在匈奴文化中占的比例很大。

秦始皇在短短十年内完成了四千里的长城,在当时,是神奇的速度,但在这神奇速度的背后,却是筑城夫役的巨大牺牲,数百万人在建筑长城时因体力耗尽而死,相传尸体被当做泥灰埋在其中,数量之大,以致城墙的灰泥为之变色。在秦始皇的暴政下,民众无人可免于征发,不仅要交纳沉重的赋税,更要为帝国的巨大工程负担徭役。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建筑,总是修建在人民的痛苦之上。(www.chuimin.cn)

姜女庙碑

有人说,万里长城秦始皇修一部,孟姜女修一部。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与西方的白雪公主或是罗密欧朱丽叶一样著名。据说,在一个严冬里,滴水成冰,孟姜女再也忍受不住相思之苦,决定前往探访新婚之夜被抓往边境建筑长城的丈夫万喜良,她赶制了带给亲爱丈夫御寒的衣物,身背着行李,怀揣着布鞋和玉米面饼,带着全部的希望,千里迢迢来长城脚下,问守卫瞭望台的士兵,到哪儿可以找到万喜良,士兵知道万喜良已经死了,但不忍心告诉她实情,于是她沿着城墙到下一座瞭望台,却得到了同样的答案,她就这样沿着城墙走下去,焦急地寻找她的丈夫,从西北高原到黄海,终于有人告诉她丈夫已死,她顿时昏厥,很久才苏醒过来,嚎啕大哭,这一哭感天动地,泪飞如雨,哭声如雷,天昏地暗,云乱雷惊,突然一声巨响,八百里长城颓然崩塌……据说到宋代,民间开始为孟姜女塑像立庙,这大抵是出于一种善良的愿望和道德的考虑。今天,在长城东端山海关望夫石旁有个姜女祠,那是专门为孟姜女建立的。香客前来敲钟,祈求好运,在她的塑像前祷告请愿,甚至可以透过望远镜瞭望逝去已久的孟姜女哭倒的长城。这一平凡中弥漫着神圣真情的女性,身披长袍,静坐祠中,神态安详,那目光里显然含着期盼之意。在她的两边,各立一眉清目秀的侍女,大厅的正中书有“万古流芳”四个大字,孟姜女显然是一尊神了。从一个农家贫弱女子步入神界的殿堂,这显然不是每个寻常人物都能够做到的。这多少折射出了一种伦理化的装饰色彩。不过,孟姜女的大贞大烈展现了中华巾帼的古典风姿,中国有一句古老的格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孟姜女的伟大在于在她的身上充分体现了这两种精神的崇高,她进入神位是当之无愧的。可以这么说,若不是由于孟姜女的故事,我们今天大概不会知道万喜良这个修筑长城的普通农民。万喜良累死在长城脚下,孟姜女的芳名却永存于世,这多多少少让人感到了某种遗憾和悲哀。

孟姜女的故事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皇帝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是不可抗拒的。这真是“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为了一项宏大工程动辄征调几十万民夫的事在历史上实在是太多了。在每一个士卒、民夫的背后,都晃动着一个或几个孱弱女子的身影,或是奶奶、母亲,或是姐姐、妹妹,或是妻子、女儿,在坚固的长城中,深深地积下了这些女人的愁怨、忧虑、爱恨和思念。每块砖石,都凝结着无数孟姜女们的眼泪。建筑长城的工地,一般都远在崇山峻岭、戈壁荒漠,那里荒凉、干旱、偏远,甚至绝无人烟。吃、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非常艰难,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还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开山凿石,搬砖运石,砌砖垒石,抬土夯墙,从夏至冬,寒来暑往,年复一年,荒草碧连天,千里无炊烟,城墙砌白骨,灰泥血泪粘……这些冒着亡命塞外之险的修筑长城的男子汉,他们都是血肉之躯,把一家老小撇在远方,他们走得越远,对家的牵挂就越是难以割舍,但是,我们在官方文件中很难找到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来描述平凡的筑城者和他们的悲欢离合……历史上大有作为的皇帝,无不开疆扩土,砌筑长城、兴修水利、修造墓宫、挖掘运河,完成这些大工程,无不是以耗费巨资,征调无数民夫为代价的。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筑城,仅发兵就达三十万人;三十三年,征发逃犯、赘婿、商人,强制性向边塞移民;三十四年,又征一些犯罪的狱吏;三十五年,征调民夫七十万,建骊山陵墓,粗粗算来,秦始皇当时额外征调的人力已达一百万,要知道,当时十几岁的孩子就顶个成年劳动力。秦始皇还向边塞地区移民近百万。

孟姜女庙

长城是一座碑,它的正面刻下了古代男子们艰苦卓绝的劳动,记录了男人们的牺牲,它的背面刻下了古代女子的孤苦、凄凉,也刻下了她们对暴政的哀怨与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