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探索长城:城彼朔方的天子命令

探索长城:城彼朔方的天子命令

【摘要】:010天子命我城彼朔方长城的修建,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诗经》上有诗云:“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在夏、商、西周时代掠夺他国财富的战争,主要是以攻城,特别是以攻王城为重点。早期还有与都城相联系的烽火台,以便尽快向朝廷报警。诸侯及大臣拥立了被废的太子直臼为天子,即周平王。历史上将迁都前称为“西周”,其后称为“东周”。

010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长城的修建,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根据防御建筑工程发展的过程推断,长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单体建筑发展而成的。起初先建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后来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诗经》上有诗云:“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说,周文王命令南仲到渭河以北的地方去筑城,以防御玁狁的侵扰。至于南仲修筑了多少座城堡,诗里没说,无从考证。但这种小城一定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防御城堡,并配合着烽火台传递军情。

周文王像

由环绕的墙体所形成的城,不管其形状如何,都是一种封闭式的居住空间。原始社会的早期城,文明初期的王城,以及后来形形色色的城,都是如此。这是城最基本的特征。如果给城做个定义的话,不妨作如下表述:城是以土、石、砖为高墙体的封闭式居住空间,以保卫私有财产为目的。城墙上和城墙外的一切附属设施,如城楼、角楼、马面、护城壕、城门、吊桥等等,都是服从于保卫私有财产的目的。可随时启闭的城门,是城防的薄弱环节,因此后来的城门外多修建瓮城和吊桥,以加固防守。在冷兵器的古代,高大封闭式的城墙,可以有效地阻止敌人的进攻,达到保卫城内居民安全、财产不被掠夺的目的。

国王贵族聚居于城邑之中,特别是王城、都城贵族最多,因而社会财富主要集中于城邑之中。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在夏、商、西周时代掠夺他国财富的战争,主要是以攻城,特别是以攻王城为重点。当时地广人稀,土地的价值没有充分地显现出来,没有奴隶劳动,空有土地产生不出财富。因此,夏、商、西周的战争,主要以攻城为目的,没有把占领土地放在重要地位。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到了战国则进入了封建社会。这个时期人口大增,管仲说齐都临淄居民多到挥汗如雨、摩肩接踵,这种说法虽有些夸张,然而确实反映了春秋时期人口迅速增多。人口增多,土地的价值就凸现出来,由于这种原因,自春秋起战争不仅攻城,也把掠地作为攻取的目标。到了战国,兼并土地则成了战争的主要目的。

司马台长城(www.chuimin.cn)

政治形势的变化,战争目的的改变,对军事思想、战略战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夏、商、西周是“兵民合一”的兵民制度,不设常备军。“寓将于卿”,没有职业军官和将领,遇有战事,则临时召集兵民,集中于“国门”(即国都之城门),派遣合适的卿相带兵打仗。兼并土地的战争,迫使各国需要设防。过去“津梁未发,城险未修”得到了改变,首先是充分利用自然天险以制敌侵。明朝人董说作《七国考》,称战国险要的关梁达四十余处,均驻兵设防以制敌。除利用自然天险以外,又利用原有的城邑和新修的城邑,作为防敌的军事据点。然而城邑比较分散,所能保卫的地面空间相当有限,即使比较大的都城,也只能控制一隅之地。要保卫大片的国土,只靠分散的城邑显然是有困难的。于是,人们在城的基础上,想出了新的办法,即将封闭性的城墙打开,改作连续性、单向性的城墙,就可以保卫一个地区的领土不受侵犯。这种连续性的城墙都很长,可以长到数百里数千里以上,于是人们就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长城”。顾名思义,“长城”就是长长的城墙,这个名字既表明了它的特点和功用,又表明它来源于“城”,和“城”有密切的关系,是“城”的扩大和延长,由“城”演变而来。

这种连续且单向的城墙不是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而是由座座烽火台点缀而成的线段。实际上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筑,在某些地段,连线的烽火台建筑甚至取代了长城城墙建筑。长城沿线的烽火台的建筑与长城一样,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西北的烽火台多为夯土打筑,也有用土坯垒筑;山区的多为石块垒砌;中东部的自明代有用砖石垒砌或全砖包砌的。烽火台的布置除有建在早期长城干线上之外,一般分为三种:一种在长城城墙以外沿通道向远处延伸,以监测敌人动向;另一种在长城城墙以内,与关隘、镇所、郡县相连,以便及时组织反击作战和坚壁清野;再一种在长城两侧(秦汉时有建在长城上的),以便于迅速调动全线戍边守兵,起而迎敌。早期还有与都城相联系的烽火台,以便尽快向朝廷报警。白天就烧狼粪放烟,因为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狼烟黑黑的,很明显,晚上则烧柴草利用火光报警,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到。这是一个科学而又迅速的传递信息的方法。

传说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骊山烽火台

点燃烽火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事关国家的安危,而历史上也有不拿烽火当回事儿,点火取乐的君王,这就是周幽王。历史证明,玩火者必自焚。相传周幽王昏庸无道,到处寻找美女,大夫越叔带劝他多理朝政,他却恼羞成怒,革去了越叔带的官职。这引起了大臣褒响的不满,他也来劝周幽王,但被周幽王一怒之下关进监狱。褒响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其子将美女褒姒献给周幽王,一见褒姒,周幽王喜欢得不得了,释放了褒响。而褒姒却老皱着眉头,从没有笑过一回。于是,周幽王点燃了烽火,半夜里满天全是火光,邻近的诸侯看见了烽火,赶紧带着兵马跑到京城,没想到一个敌人也没看见,只听见奏乐歌唱。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周幽王派人对他们说:“辛苦各位,没有敌人,回去吧!”诸侯们这才知道上了当,十分愤怒,带兵回去了。褒姒瞧见这么多兵马忙来忙去,终于笑了。这正是“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只博褒妃笑一场!”隔了没多久,西戎真的打到京城来了。周幽王又点烽火,而诸侯全都不理他,没有一个派救兵前来,周幽王最后被乱箭射死。诸侯及大臣拥立了被废的太子直臼为天子,即周平王。周平王将都城迁至洛阳。历史上将迁都前称为“西周”,其后称为“东周”。东周始于公元前770年,名存实亡,诸侯纷争,先后有春秋、战国两个阶段。周共存在八百年,后被秦所灭。

由此可知,长城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产物,是社会大变动的产物,是常备军出现、战争盛行的产物。现在史学界很多人把春秋战国之交作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线,长城在战国时期普遍出现,与封建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封建社会的私有制范围扩大了,财富的积累也大大增多,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城是为了保卫封建私有制而出现的,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它把“城”保卫私有制的功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