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之名为今日世俗所通用。但是被称为“中山先生”的这位先生本人,却一辈子未尝自称为孙中山。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便是,孙氏除偶用“中山”作化名以图避人耳目之外,他向未自称中山;在他所签署的公私文件,以及他生前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公私文件,亦向无中山之名。所以我们今日用中山之名来为他开个纪念会,固无不可,但是史家正式执笔为他纪事或作传,则该用他的本名“孙文”,不该用“孙中山”了。......
2024-04-29
这些能够“将兵”的文人之中,“文采”最差的,那可能便是袁老四了。他是个“务实派”;至少不是“感情中人”。在他笔下,讨一房姨太太,也叫做“置办”——等于是买一件家具——沙发、摇椅、毛巾、夜壶一般。所以他对崔莺莺小姐那种脉脉的送别柔情,什么“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无人调护,〔甜心呀,侬要〕自去扶持……”是不会发生太多生理反应的。笔端不带感情,所以他就考不上“童子试”了。
但是袁世凯却是这批文人中,弓马娴熟,真正打绑腿、扎皮带,下得操场去,喊“立正、稍息、开步走”的实际的练兵官,和带兵官。
本来清廷搞“重文轻武”的原意,就是吃定了这批经过“十年寒窗”磨折,手无缚鸡之力;只会下围棋,不能拿大刀;只会坐独轮车,不会骑马的“文人”,做事畏首畏尾:给你带兵,你也不愿(因为孔孟之学的大洗脑),更不敢(因锐气已挫)去造反!
可是清廷这项设计到袁世凯时代,就是不才所说的要“转型”了。——事实上,袁世凯的“小站练兵”,便是中国“陆军军制转型”的开始。(注意:海军转型较陆军要早二十年。笔者拙文谈马尾海校时,曾细述之。)
在此之前的“湘军”、“淮军”,打起内战来,虽也战功赫赫,但他们都是小脚放大的半调子部队。——刘铭传与太平军和捻军作战时,是头戴“红顶花翎”去冲锋陷阵的(见罗刚编《刘公铭傅年谱》上册?同治六年)。那时太平军作战,尤其是破城庆功时,穿的则是明朝袍套,看来像一场“京戏”大合唱。笔者出生的那座唐家圩(音围),一度曾是淮军对捻军作战的后方非正规的兵站。在被中共土改队挖土三尺,全部拆毁之前,曾留有(不开花)千斤重炮四尊;重二百五十斤的大刀两把(武考用的),强弓硬弩数十张;“抬枪”、“鸟枪”不计其数——硬是十八般武器样样俱全……,这些大概都是淮军换用新武器或裁兵时,遗留下来的“废物”。——这座规模并不太小的“淮军武器博物馆”,如留至今日,说不定可为本地“无烟工业”捞一笔门票钱。可惜当年搞土改的地方共干见不及此。自毁财源,就把这些古董胡乱的糟蹋掉了。据说那些大炮、大刀被用专船运往芜湖铁厂,锯成废铁出售,也没有捞回多少运费。(www.chuimin.cn)
淮军当年的对手方,尤其在捻军名将任柱率领之下的那一支,剽悍至极。他们大半是骑兵。主要武器则是削巨竹为枪,成为“丈八蛇矛”(古人所谓“揭竿而起”者也),和少数火器——三干战马夜鏖兵:当他们蜂拥而来之时,势如疾风暴雨,狂涛骇浪。当者无下粉身碎骨,所请“马踩如泥烂”也。
任柱是捻军名将,淮军畏之如虎。对付他如不用开花大炮、毛瑟快枪,简直就如无之何。笔者幼年震于传闻中的任柱威名,及长读捻军书,钦慕之余,每思为任柱作传,而苦于心力不从,至今未能执笔。
所以我国史上,三国演义式的传统战场,离我们并不太远。把它们搬上银幕,比美国“西部片”(Western)好看多矣。
有关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的文章
“孙中山”之名为今日世俗所通用。但是被称为“中山先生”的这位先生本人,却一辈子未尝自称为孙中山。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便是,孙氏除偶用“中山”作化名以图避人耳目之外,他向未自称中山;在他所签署的公私文件,以及他生前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公私文件,亦向无中山之名。所以我们今日用中山之名来为他开个纪念会,固无不可,但是史家正式执笔为他纪事或作传,则该用他的本名“孙文”,不该用“孙中山”了。......
2024-04-29
——吴长庆于壬午之役曾“打赤膊,持大刀,翻越韩国宫墙……”,真是功莫大焉。——原来当年朝鲜那样复杂的“内忧”、“外患”的局面,实在不是一位“打赤膊、拿大刀、翻墙头”的老外公的老外公,所能应付得了的。后来李宗仁先生也告诉过我一则,他把那最忠于他,也是“打赤膊、拿大刀”,武功赫赫的老部下何武将军,褫职还乡务农的故事。......
2024-04-29
孙之“军政”主张,在理论上是暂时的。只是他们都抓不到这“主题”,而未找到解决这主题的正当的现代化方法而已。孙氏不择手段之余,也只是把自己的政治地位降低到一个与众无异的地方军头而已。当一九一八年广东督军莫荣新与之龃龉时,孙氏竟登上军舰要炮轰督署。他的主要目标,也和其它主要军阀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等所希冀的“武力统一”初无二致。......
2024-04-29
每年平均有访客百余万,且在逐年增涨之中。作者并感慨地说,文化大革命期中,蒋母王太夫人之墓遭到严重破坏。老人的骸骨与墓石,被红卫兵乱抛于山林之间。据泰勒的报导说,蒋公近日在大陆,其声望至少是与毛某平起平坐的。因此中国中央执政者,自西太后、袁世凯而下,诸位总统、主席,在该报的评述之中简直就没一个好东西。......
2024-04-29
年未三十,他已变成清廷派驻朝鲜的最高负责官吏。在这场国难之中,袁世凯也是毁多于誉的关键人物。被现代史学家所诟病,至今未能平反。八国联军之后,李鸿章积劳病死,力荐袁世凯继任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事实上便是当时大清帝国的宰相。一九零八年十一月光绪帝与西后于一周之内先后死亡。溥仪即位,光绪胞弟摄政王载沣监国,对袁世凯乃力图报复,欲置之死地。郭廷以老师在班上说,袁世凯在朝鲜十二年是爱国志士之行。......
2024-04-29
首先汇了八干佛郎把中山请到欧洲去的,是一群湖北籍的留欧学生朱和中、贺之才、胡秉珂、魏宸组等人。朱、贺等湖北青年原来也是武昌城内满口新政、革命、排满的小捣乱,声势颇大。其中最激烈者则送往遥远的欧洲,较和平者,则送往东邻日本。四年冬季,忽然八千佛郎,凌空而降。这意见一经提出,信徒们从无异言,据朱和中回忆,大家“争相捐助”,佛郎、马克如“雪片飞来”。......
2024-04-29
位于天津、塘沽之间的“小站”,原为平捻之后,部分淮军北调,担任“防军”的屯田区。清代军制中有所谓“防军”、“练军”诸名目。“防军”者驻防之部队也。另于甲午战争前夕,在小站防军东调之后,以旧营房作为“练军”之所,来试练一支新军,以前广西按察使胡燏棻主之。所谓“练军”,自然练的是“稍息、立正”的西式操法。其他如“正步走”、“枪上肩”……中日海军黄海大战时,汉氏亦在“定远旗舰”上与丁汝昌、刘步蟾共生死。......
2024-04-29
“二十一条”交涉结束之后,袁氏突背叛民国搞起“帝制”来,因此惹起全国各界的反帝“护国”热潮。“护法运动”的起因是这样的。这个历史上有名的“府院之争”的是非曲直,历史家很难遽下定论。旧国会之废除,意味着对建立民国有功的“八百罗汉”之失业。这一场护法运动的南北内战,南方比较站在下风。孙氏今日一掷百万,彼此又有旧谊,程璧光所率之海军第一舰队乃于孙氏拨以巨款后,愿随孙公南下“护法”。......
2024-04-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