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网民:中国社会第五种权力的影响力

网民:中国社会第五种权力的影响力

【摘要】:网民影响中国社会的“第五种权力”人物档案我们现在已经很难知道,谁是中国的第一个网民。在今天,中国的网民们,已经渐渐显示出了这种力量。他们仅靠手握鼠标,敲击键盘就凝聚了可以影响中国的强大力量。在轰动全国的邓玉娇事件中,“屠夫”吴淦以网友的名义横空出世,却用真实身份前往邓玉娇案事发地巴东。邓玉娇案宣判的结果,“屠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网民 影响中国社会的“第五种权力”

人物档案

我们现在已经很难知道,谁是中国的第一个网民。

我们只知道,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始提供服务,中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中国普通百姓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网民,随着互联网的诞生而诞生。今天,他们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角色。互联网不仅仅是他们获得无所不包的信息的通道,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正在通过这个几乎没有任何门槛的言论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立场。

历史天幕

第五种权力是一个叫伊纳希欧·哈莫内的西班牙记者提出的概念。它基于“三权分立”及第四权大众传播媒介的基础延续。第五权的一个重要内涵即指由互联网或网民所组成、对社会甚至政府的网络监察。其代表了不被“较狭窄、单向领域的第四权传播媒体”所包含的一种新社会大众媒体。它被考虑为权力的第五个分支,而且更是唯一被社会自己所操控、并不被国家予以一定调节的权力分支。

在今天,中国的网民们,已经渐渐显示出了这种力量。他们汇聚在一起,辩论着,行动着。他们仅靠手握鼠标,敲击键盘就凝聚了可以影响中国的强大力量。这是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上所从来没有过的。

往事回放

“我为伊狂”便是网民中的一位。他的本名叫呙中校。1975年出生于湖北省石首,毕业于武汉大学。他曾在武汉一家证券公司工作,1999年来到深圳

到深圳的三年中,呙中校先后换过五六次工作。在深圳漂来漂去的日子,一方面让他感到了生活的艰辛;另一方面,也使他加深了对深圳的认识。而他武汉大学经济专业本科的背景,又使得他能够在一定的理论框架里对问题作出理性的梳理。那些日子,呙中校天天泡在各种报刊资料中,每天写一千多字,两年下来写了近百万字的内容。

2002年11月,呙中校写出了一篇名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文章批评深圳的竞争优势正逐渐失去,许多大公司在迁离深圳,提出了“深圳是一个正被抛弃的城市”的命题。一万多字的长文,字里行间忧时伤怀,举证分析切中肯綮:“特区光环笼罩下的深圳踌躇满志,但拔剑四顾却一脸茫然:何去何从?”

帖子《深圳,你被谁抛弃?》在人民网强国论坛首发,随后被《南方都市报》转载,“深圳热线”也以专题形式推出讨论。短短数天,点击率直逼数万。在此后的两个月内,随着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该文引起全国上百万网民参与讨论。

而网下,文章在深圳也引起强烈反响。次年年初,在深圳市委扩大会议上,当时的深圳市长称,全市1500名科级以上官员中,有九成官员表示已看过此文。他说:“文章上网第二天我就看见了,下载下来看了两三遍,很有感触!”深圳市政府的一位官员则表示:“读后感慨万千,一夜未眠。”

不久,在《南方都市报》的努力之下,深圳市长与呙中校在广州见面,并进行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平等对话。

这次对话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人民网论坛称,“‘我为伊狂现象’是开创政治新纪元的分水岭”。《南方都市报》在对话次日刊发了《一场注定要写入深圳历史的对话》的社论。《香港经济日报》称:“深圳对‘抹黑文章’采取正面回应策略,虽还不能说可以完全扭转前一段期间外界对深圳的负面看法,但至少这种勇于接受意见的做法,扭颓势,令人赞许。”凤凰卫视中文台《时事开讲》则认为:“这个事情在中国内地应该算是破天荒。”

这篇不免偏激但激情万丈的万言长文,让无数人记住了“我为伊狂”——呙中校。他的行动被冠上“以民间的声音影响政府的决策”这样一种符号的意义。

2004年年底,呙中校作为内地专才被引进香港《亚洲周刊》工作,负责编辑财经内容,偶尔也客串记者,写一些财经评论。

“超级低俗屠夫”吴淦,则因以网民的身份“千里奔袭”邓玉娇案事发地而骤然成名。在网民眼里,他是一个行动者;而在邓玉娇事件发生的地方,他是一名让众官员头疼不已的“危机制造者”。

“超级低俗屠夫”并不是吴淦最早的网名。在这之前,他曾使用过“追风的土匪”、“误入尘网”等文绉绉的网名,但为了嘲讽那些在网上“理论太多,行动太少”的所谓精英,他最终选择了这个充满草根气息的网名。

在轰动全国的邓玉娇事件中,“屠夫”吴淦以网友的名义横空出世,却用真实身份前往邓玉娇案事发地巴东。这次“千里奔袭”让他骤然成名,也让当地官员头疼不已。

吴淦自称“出身市井,黑白两道都认识”,身材壮硕,言语粗暴,“曾经整天到娱乐场所撒钱”。在他的三个博客和凯迪猫眼看人”的论坛帖子里,粗俗的字眼随处可见。他本人却似乎颇以为荣。

“超级低俗屠夫”自己介绍,他1973年生,福建人。初中肄业,17岁就在厦门一个边防站当了兵,两年后转业回地方,一边在机场安检处工作,一边做着一些生意。

邓玉娇刺死官员的事件发生后不久,吴淦宣布要用行动“帮助这个用修脚刀捍卫尊严的姐妹”。他公开前往湖北巴东,不但帮邓玉娇母女请了律师,还成为第一个进入医院见到邓玉娇本人的网友。

他在网上独家公布事态的最新进展。无数网民认识了他。网友们通过他的帖子、博客越来越多地了解事件的真相,也通过对他的帖子的评论,发表着对事件的看法。

“屠夫”的行动和无数网友的言论,让当地官方着实感受到了一场来自网络的舆论风暴。当地一度“风声鹤唳”。湖北省公安厅调查组进入巴东,巴东籍副县级官员皆赶回县城,公安部也派员前来督察……

事件的过程中,“屠夫”受到了很多攻击,也顶着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对他集资问题的质疑最为集中。

2009年5月14日下午,“屠夫”公布了自己接收捐款的账号,随后前往北京联系律师;15日出发前往武汉,辗转来到巴东。到邓玉娇被释放当天停止接受捐款,其账户共收到人民币四万多元。但由于吴淦只提供粗略的总账,网上指责其“骗钱”的声音一直未断。

还有人在电话里骗他,想让他上当,四处调查他的背景。

对于这一切,“屠夫”坦然面对。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博文《都出来吧!还有什么恶招!》列举了自己的遭遇,言辞激烈。

邓玉娇案宣判的结果,“屠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无数网友也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应该说,这一切,同“屠夫”和网友们的行为,关系极大。

事件结束之后,已经有人从具体的案件中跳脱出来,总结和分析“屠夫现象”的经验与教训。“屠夫现象,某种意义上还是互联网现象,生于网络长于真实世界。”网友老叶在帖子《屠夫现象与“屠屠夫现象”》里写道,网络低成本的信息传播和聚会、动员功能,信息快速传播和网民虚拟聚集形成的亚集团力量,对从网上进入现实的维权者有一定的保护功能,都有利于“屠夫现象”的增长。

“屠夫”的行为,所引起的巨大社会反响,证明了“屠夫现象”在当下中国的巨大社会需求。

呙中校和吴淦从互联网上“出世”的时候,是以一种相对强势的力量出现。与之相比,网民王帅被关注之初,就相对弱势得多了。

王帅是河南省灵宝市大王镇南阳村人,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2008年下半年的一天,王帅在电话里听父亲说,当地政府以建设五帝工业聚集区为名,“租”用了大王镇的大片土地,以三十年为限,三万余农民将因此失去土地。部分村民先后到郑州等地上访,但没有结果。

王帅觉得这种行为明显违法。他打电话向省、市举报,但一直没有结果。他又通过网络举报,并留下自己的真实电话,但仍然没有消息。

后来,王帅的父亲打来电话说,政府开始清理土地了,有的农民已经开始砍果树。当时正值全国大力抗旱之际,而老家的地里,却一片荒凉。王帅打电话给堂哥,请他拍一些照片传给自己。

2009年2月,王帅在网上发出“河南灵宝老农的抗旱绝招”的帖子。帖子图文并茂,用全国抗旱拯救农田的情景,和老家的庄稼地里羊吃小麦的场景进行对比,用来影射当地政府征用土地的事情。

王帅的帖子被一些著名的门户网站转载。一时间,网友们纷纷批评灵宝当地政府。

帖子很快惊动了当地。王帅的堂哥被公安局带走了。几天之后,远在上海的王帅在公司里被两名便衣男子带走。他见到了灵宝市的警察。之后,王帅被羁押在看守所。警察让他写悔过书承认诽谤灵宝市政府,又让他承认照片是移花接木的,王帅不肯。

在看守所,他度过了人生中最难熬的八天。此后,终因“证据不足”,“诽谤罪”不能成立,王帅被取保候审。

王帅事件被一些著名的传统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关注。媒体援引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对当地政府提出批评,并特别指出,诽谤罪在《刑法》上指诽谤个人,但王帅没有“诽谤”任何个人。《宪法》讲得非常清楚,公民有批评政府的权利,而政府没有名誉权的说法,否则,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的权利就没有任何保障。政府方面应该首先检讨自己,而不应该动用国家机器。公民作为个人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所以不排除反映的问题或事实有一定偏差,只要他不是处心积虑地故意、人为地要损害国家机关、政府机关的威信,都应该是允许的、宽容的。

互联网上,网友的质疑、声讨更是铺天盖地。

2009年4月,灵宝市委、市政府向人民网等媒体发函,承认了公安机关执法有过错,市委、市政府负有领导责任,并对相关征地的补偿办法进行了调整。次日,灵宝市公安局局长赴上海向王帅道歉,对这起案件的责任者进行了处理。随后,灵宝市公安局长亲手将国家赔偿款交给王帅……

命运追踪

实际上,“我为伊狂”呙中校、“超级低俗屠夫”吴淦和王帅,只是中国互联网无数网民中的三个代表而已。在他们背后,无数网友正凝视着电脑屏幕,凝视着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切。

近年来,华南虎、“至尊香烟”、南方雪灾、故宫星巴克的迁移、对房价油价的讨论等,无数事件真相的披露、问题的解决都与网民的声音与行动息息相关。

固然,网友在网上所表现出来的素质让人喜忧参半,但是,网民在国民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的声音,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一个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

在今天的中国,也许只有互联网能提供这样的“强势民主”——它使得一件事情发生时凝聚形成的公共意志,可以影响事件发生的结果;而互联网民意与官意的良性互动,正在创造中国社会公共管理的一种新的特色。

完全有理由认为,今天的网民,正在构建着一种新型的网络公民身份。集合起来的他们所扮演的这种角色,其重要性可能不亚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大人物”所扮演的角色。

参考文献

曾联松 五星红旗设计者

1.袁亚平,《浪迹天涯路几千——国旗的设计者曾联松》,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苏叔迁,《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曾联松》,《名人传记》,1990年3月

马恒昌 中国工人阶级“时间开始了”

1.马春忠,《一位开国劳模的家事》,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7月

2.《马恒昌小组》,齐齐哈尔档案信息网

李希凡、蓝翎 “小人物”掀起“龙卷风”

1.于继增,《〈红楼梦〉研究风波实录》,《文史精华》,2005年第8期

2.蓝翎,《龙卷风》,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5月

3.陈辉,《两个小人物的“红”与“黑”》,《百年潮》,2006年第8期

4.刘天时,《李希凡:大人物时代的小人物命运》,《南方人物周刊》,2005年第15期

郑凤荣 “报春燕子”展示“中国高度”

1.李舒亚,《郑凤荣:跨越人生的高度》,《人民画报》,2008年第8期

2.王永林,《饱经沧桑郑凤荣》,《新华文摘》,2003年第3期

3.于锋、杨国胜,《郑凤荣:难舍体育情》,《大众日报》,2004年4月26日

陈丙寅 中国首个人民公社首任书记

1.康健,《辉煌的幻灭——人民公社警示录》,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4月

2.宋海庆,《人民公社兴亡录》,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3年8月

邢燕子 中国知青第一人

1.凤凰卫视编著,《鲁豫有约·岁月与回响》,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2.李瑞林,《邢燕子曾是汉沽的女儿》,《每日新报》,2008年3月4日

3.王禹时,《邢燕子名扬全国的幕后新闻》,《人民政协报》,2006年4月20日

4.江澜,《邢燕子和她的庄稼汉》,《中国经济信息》,2004年第21期

雷锋 云霓与尘世间的世纪偶像

1.马辂,《穿越时空的雷锋》,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4月

2.李玉琦,《学雷锋活动40年回眸》,中国青研网

龙梅、玉荣 草原英雄小姐妹

1.李新宇,《“草原英雄小姐妹”及它背后的故事》,《文艺争鸣》,2007年第2期

2.余玮,《谁救了草原英雄小姐妹?》,《上海法制报》,2008年3月17日

陈永贵 一个农民的光荣与悲剧

1.吴思,《陈永贵沉浮中南海》,花城出版社,1993年6月

2.顾育豹,《邓小平和陈永贵的一次交锋》,《档案天地》,2008年第9期

顾阿桃 命运给农妇开了个玩笑

1.王大经,《顾阿桃神话是如何打造出来的》,《档案春秋》,2005年第1期

2.朱凤鸣,《顾阿桃轶事》,《姑苏晚报》,1999年4月25日至5月24日

3.潘相陈编著,《中国政坛女性大寻踪》,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蒯大富 “文革”中最著名的“激情木偶

1.霞飞,《蒯大富:红卫兵领袖沉浮录》,《党史博采·纪实版》,2008年第2期

2.田炳信,《蒯大富:在文革浪尖和人生低谷中摆渡》,《新快报》,2005年11月9日

食指 新中国文学史上的失踪者

1.李润霞,《一个诗人与一个时代》,《芙蓉》,2003年第2期

2.杨子,《食指:将痛苦变成诗篇》,《南方周末》,2001年5月25日

3.林莽,《食指论》,《诗探索》,1998年第1期

4.方泉,《食指,相信未来》,《财经》,1999年第2期

5.李恒久,《食指:告诉我们相信未来》,《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2月27日

覃祥官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之父

1.胡振栋、陈素芳,《农民副厅长的人生延伸》,《名人传记》,2001年第11期

2.胡振栋等,《“合作医疗”背后的“无名英雄”》,《三峡日报》,2006年8月18日

3.丑牛,《“中国合作医疗之父”从山村走来》,《文史博览》,2006年第9期

4.张琰、胡薇,《覃祥官:一个人与一个制度》,《瞭望东方周刊》,2008年11月

5.向清、杜冰,《“合作医疗之父”覃祥官》,《健康报》,2008年12月5日

孙玉国 珍宝岛走出的“红色巨人”

1.刘志清,《孙玉国沉浮录》,华夏出版社,1990年3月

2.王学亮,《“珍宝岛战斗英雄”孙玉国的传奇人生》,《名人传记》,2007年7月

遇罗克 陨星划过夜空

1.祝晓风、张浩宇,《遇罗克冤案是如何披露出来的》,《炎黄春秋》,2004年第5期

2.《遇罗克:因“思想罪”被判处极刑的第一人》,《今古传奇·纪实版》,2007年第3期

3.遇罗克,《遇罗克遗作与回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1月

李庆霖 向毛泽东“告御状”

1.蔡天新,《李庆霖上书毛泽东》,《纵横》,2002年第7期

2.张玉钟,《我知道的李庆霖上书毛主席的一些情况》,《炎黄春秋》,2009年第1期

3.黄禹康,《向毛泽东“告御状”的小学教师》,《文史精华》,2006年第12期

黄帅 小学生引发的时代疼痛

1.王灵书,《走近黄帅》,《报告文学》,2007年第5期

2.王灵书,《走近黄帅,非理智年代的懵懂岁月》,《婚姻与家庭》,2004年第23期

3.宋立嘉,《王亚卓近况》,《老年生活报》,2004年2月27日

4.邢卓,《王亚卓事件始末》,《炎黄春秋》,2008年第1期

张铁生 人生的答卷

王学亮,《“白卷英雄”张铁生:我不再交白卷了》,《名人传记》,2008年第12期

李素文 “卖菜大嫂”的天上人间

1.关庚银,《李素文:大起大落后找回劳模的感觉》,《报林》,2004年第2期

2.孙中范,《不寻常的四届人大筹备工作》,《百年潮》,2008年12月

3.潘相陈编著,《中国政坛女性大寻踪》,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吴桂贤 纺织女工与国务院副总理的命运变奏

1.刘颂杰,《吴桂贤状告〈吴德口述〉侵权》,《凤凰周刊》,2006年第19期

2.艾华,《吴桂贤:从副总理到董事长》,《中国妇女报》,2000年5月26日

3.黄禹康,《吴桂贤大起大落的人生之路》,《党史博采》,2007年第7期

4.《吴桂贤从女工到国务院副总理》,凤凰网视频

5.焦汉,《吴桂贤:离开政治舞台依然活得精彩》,《华商报》,2009年1月15日

童怀周 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

1.童怀周,《天安门诗抄》,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2月

2.汪文风,《从“童怀周”到审江青》,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4月

3.黎之:《回忆与思考——〈天安门诗抄〉出版前后》,《新文学史料》,2001年第2期

4.徐庆全,《“天安门诗抄”出版前后》,光明网转载自《中华读书报》,2008年2月

卢新华 与一张“文学彩票”纠葛半生

1.汪建强,《“伤痕文学”第一人卢新华》,《档案春秋》,2008年第6期

2.马樱健、齐琦,《卢新华:我站在美国思考中国》,《城市快报》,2004年10月24日

3.张英,《卢新华:〈伤痕〉之后》,《南方周末》,2004年11月5日

严俊昌 大包干带头人的清醒与困惑

1.陈大斌,《中国农村改革纪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2.韩福东、雷敏,《严俊昌:为了不饿死,冒死“包产到户”》,《南方都市报》,2008年10月30日(www.chuimin.cn)

3.张冠生,《草木之人,想为老百姓做点好事——严俊昌谈1978年小岗村大包干》,《名人传记》,2005年第6期

张浩 读者来信几乎中断农村联产承包

1.陈大斌,《中国农村改革纪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2.王伟群,《伟大的第一步——中国农村改革起点实录》,《中国青年报》,2008年12月17日

3.马立诚、凌志军,《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

4.新京报社编著,《日志中国》第一卷,中国民主与法制出版社,2008年9月

张扬 手抄本感动一个时代

1.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1月

2.项鸿儒,《第二次握手:作家张扬三十年不了情》,《广州日报》,2009年3月3日

3.《沉浮·鲁豫有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年8月

潘晓 被一场大讨论改变的命运

1.《黄晓菊+潘祎=“潘晓”出炉》,《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9月10日

2.凤凰卫视编著,《鲁豫有约·岁月与回响》,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3.刘溜,《1980:未完成的追问》,《经济观察报》编著,中信出版社,2008年4月

4.屠晨昕,《黄晓菊回忆身为“潘晓”的日子》,《钱江晚报》,2008年3月27日

5.史海,《1980年引发全国关注的“潘晓讨论”》,《北京日报》,2008年12月11日

6.潘祎,《潘祎自述:人生观讨论与我的20年》,《中国青年》,2000年5月

陈春先 中关村开山人

1.秦沣,《陈春先:中关村第一人》,《新西部》,2008年8月

2.农家田,《陈春先:高科技创业者的“雷击木”》,《民营经济报》,2008年6月25日

3.孙国,《陈春先:中国硅谷第一人》,《名人传记》,2009年4月

4.陈琛,《陈春先:未竟的硅谷梦》,《瞭望东方周刊》,2008年11月18日

陈爱武 批评部长的厨师开民主新风

1.马北北、李鹏图,《敢于向特权挑战的人——记北京丰泽园青年厨师陈爱武》,《中国青年报》,1980年10月16日

2.钟沛璋,《开一代民主新风——评厨师批评部长》,《人民日报》,1980年11月3日

3.《小厨师勇批大部长》,《南国早报》,2008年11月2日

4.刘畅,《揭开事实真相》,《中国青年报》,2004年6月1日

5.钟沛璋,《何时能开一代民主新风》,《财经》,2008年3月12日

杜芸芸 选择做“穷人”

1.蔡懿鸣,《杜芸芸:十万元改变我一生》,《文摘报》,2007年2月20日

2.周水华,《爱祖国、想四化的好青年——记上缴十万元遗产的杜芸芸》,《苏州报》,1981年8月20日

3.王复初,《支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杜芸芸将10万元遗产献国家》,《文汇报》,1981年7月29日

韩庆生 “星期日工程师”的悲喜剧

1.刘戈,《业余兼职被判受贿 拿了600元坐牢300天》,《成都商报》,2008年10月21日

2.易清,《解放千千万万个“韩庆生”》,《长江商报》,2007年12月19日

3.杨万国,《“知识分子第一案”》,《新京报》,2008年3月2日

4.吴晓波,《中国企业史连载(二) 经济整肃》,《商界·中国商业评论》,2007年第3期

“八大王” 温州民企整肃震撼全国

1.乐清市政协文史委,《轰动一时的柳市“八大王”》,乐清政协网

2.袁小兵、胡琼,《八大王事件 从牢狱里冲出的温州模式》,《南方都市报》,2008年6月24日

3.叶长一,《岁月风霜磨不灭“八大王”的创新精神》,《乐清日报》,2008年7月31日

4.尹海涛、游晓鹏,《温州“柳市八大王”传奇》,《郑州晚报》,2005年9月22日

萧芸 书写“知青福音书”

1.胡平、徐静,《她改变了八千万知青的命运》,《名人传记》(下半月),2004年第2期

2.《位卑未敢忘国忧——记萧芸》,火凤网

3.《偷偷摸摸的1982年》,叶小平萧芸的博客

步鑫生 从改革偶像到改革“化石”

1.胡宏伟,《中国模范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2.邓钰路、丁燕,《不以成败论英雄——“步鑫生旋风”始末记》,《南湖晚报》,2008年9月9日

3.童宝根、陈坚发,《步鑫生沉浮录》,环球网

4.周嘉俊,《步鑫生现象的反思》,《文汇月刊》,1988年第2期

5.周荣新,《1983年,中国劲吹“步鑫生旋风”》,《扬子晚报》,2008年4月2日

马胜利 改革“狂人”的风雨旅程

1.马胜利、高梦龄,《风雨马胜利》,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11月

2.左志英、施诗,《成也马承包,败也马承包》,《南方都市报》,2008年6月16日

3.鲁超国、刘海鹏,《马胜利:企业承包第一人》,《新闻晚报》,2008年4月16日

马丁 经济学论文引爆一场论争

1.李禹兴,《“马丁事件”始末》,财经网

2.牧惠,《记八十年代两起大批判小案》,《百年潮》,1999年第5期

3.徐庆全,《“马丁事件”的来龙去脉》,《博览群书》,2006年6月

尧茂书 长江第一漂

1.王林,《梦断长江》,《中国青年》,1998年第2期

2.戴善奎,《追忆壮士尧茂书》,《青年作家》,2006年第6期

3.郭正刚,《漂流长江第一人》,《报告文学》,1986年第8期

4.黄长怡等,《“长江第一漂”感召了中国人》,《南方都市报》,2008年11月12日

崔健 从一无所有中宣泄“中国式迷茫”

1.龙婧,《崔健:一无所有的呐喊》,《瞭望东方周刊》,2008年12月

2.《回望30年特稿:30年30位符号人物》,《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第12期

3.《崔健 摇啊摇,摇到理性的程度》,《鲁豫有约·岁月与回响》,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4.黄文芝,《直击第一人》,新华出版社,2008年3月

5.贾维,《崔健从“一无所有”开始》,《新京报》,2008年5月9日

包郑照 中国民告官第一案

1.白锐、朱承立、黄忠,《1989两起“意外”背后的风云故事》,《温州晚报》,2008年8月16日

2.杨道敏,《敢与县长对簿公堂》,温州政协网

海子 寂寞的诗歌英雄

1.王晶晶,《海子身后20年,我们在“围观”什么》,《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31日

2.余徐刚,《海子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3月

3.张鹭,《海子20年祭:十余亲朋回忆最真实海子形象》,《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11期

邱满囤 灭鼠英雄还是世纪巨骗?

1.邢军纪等,《大沉浮 1987—1997中国改革风云人物追踪》,中国税务出版社,1998年6月

2.胡印斌、李会嫔,《“邱老鼠”出洞》,《燕赵都市报》,2004年11月15日

郭凤莲 “铁姑娘”不和历史赌气

1.韩小红,《郭凤莲:引领大寨的名人名牌效应——记大寨村党总支书记、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郭凤莲》,《中国妇女报》,2008年12月13日

2.王春元,《转身》,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3.中央电视台《中国故事》节目组,《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中信出版社,2009年1月

杨百万 “中国特色”的股市传奇

1.侯劲松,《杨百万:“中国股市第一人”的输赢18年》,《民主与法制时报》,2008年6月15日

2.周松林,《杨百万:我现在的工作之一是为散户站岗放哨》,《中国证券报》,2008年10月13日

3.谢飞君,《杨百万:我会一直炒下去》,《新闻晚报》,2008年4月4日

禹作敏 盐碱地上长出的“改革标本”

1.夏榆,《“我不该断绝了跟禹作敏的关系”——蒋子龙专访》,《南方周末》,2009年2月19日

2.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信出版社,2008年1月

王宏斌 红色亿元村掌门人的“问题”与“主义”

1.《南街村:一时的迷途,还是神话的破产》,《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11期

2.上官敫铭,《南街真相:红色亿元村靠贷款发展欠债十亿》,《南方都市报》,2008年2月26日

3.何忠洲,《王宏斌:我坚持的东西是绝对有人反对的》,《新闻周刊》,2006年第13期

王海 一“刁”十几年

1.王海,《我是刁民》,作家出版社,1997年12月

2.李志,《王海这十年》,《新安全》,2005年第3期

3.刘元,《成长中的王海》,《中国青年报》,2004年7月14日

4.李亮,《职业打假人15年回望:消费者话语权依然缺失》,《法制日报周末》,2009年3月12日

王洪成 “水变油”神话的覆灭

1.严金海,《中国20年伪科学现象透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2.李汾,《“水变油”骗局大败露》,《纵横》,1998年第11期

李昌平 向总理说实话引发乡村变革

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2月

王选 一个人道主义者的“抗日战争”

1.《对人类道德的提醒——听“感动中国”的王选演讲》,衢州新闻网

2.梁建增、陈虻主编,《感动中国:2002年中国权威媒体年度人物》,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年2月

3.南香红,《王选的八年抗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10月

孙志刚 一个青年的死亡与一部法律的终结

1.陈峰、王雷,《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南方都市报》,2003年4月25日

2.唐建光,《孙志刚死亡真相》,《新闻周刊》,2003年6月

3.刘志明,《孙志刚:以生命镌刻墓志》,《新闻周刊》,2003年12月

郭光允 小人物勇斗“封疆大吏”

1.祁胜勇,《郭光允:一个小人物的艰难坚持》,《燕赵都市报》,2008年1月6日

2.郭光允,《我告程维高》,东方出版社,2004年1月

3.李蒙,《郭光允:告倒程维高之后》,《民主与法制》,2009年第3期

4.江山、高鲁剑,《郭光允详述反腐败艰苦历程》,新华网

5.卢嵘,《郭光允:大悲大喜的反腐人生》,《南方周末》,2004年1月1日

杨小凯 一生追问“中国向何处去”

1.赵凌,《逝者杨小凯》,《南方周末》,2004年7月15日

2.刘道玉,《巨星早陨落──怀念杨小凯院士》,豆瓣网

3.张居衍,《中国企业家应该知道的杨小凯》,《中国企业家》,2004年第8期

4.张五常等,《站在经济学的高坡上——杨小凯纪念文集》,中信出版社,2009年7月

李宇春 草根明星让“偶像”走下神坛

1.曾玉,《李宇春成名之路的追问WhyMe》,解放网转载自《新闻晨报》

2.乾羽,《李宇春也是改革开放的一个标签》,《长江日报》,2008年9月23日

陈晓兰 “叛徒”医生以石砸天

1.宋晓军,《天使在作战》,《北京文学》,2006年第6期

2.柴会群,《医生陈晓兰10年打假路》,《南方周末》,2006年12月28日

3.包蹇,《“打假医生”陈晓兰:9年打假坎坷路》,《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6年4月25日

4.《“叛徒”医生陈晓兰 医疗器械打假九年》,央视国际

5.刘建,《“打假医生”陈晓兰——十年艰辛矢志推动立法》,法制网

邓玉娇 中国公民免于悲情的自由

1.龙志,《女服务员与官员的致命邂逅》,《南方都市报》,2009年5月20日

2.贺莉丹等,《邓玉娇案,一个标本》,《新民周刊》,2009年6月29日

3.笑蜀,《邓玉娇的幸运未必是我们的幸运》,南方周末网

网民 影响中国社会的“第五种权力”

1.小非,《“王帅事件”始末》,《廉政瞭望》,2009年第5期

2.胡赳赳,《网民是不列席的人大代表》,《新周刊》,2008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