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杨百万:中国股市传奇影响

杨百万:中国股市传奇影响

【摘要】:杨百万“中国特色”的股市传奇人物档案人称“中国第一股民”的“杨百万”,初中学历,原名杨怀新,曾用名杨怀定。杨百万具有江浙地区及上海人特有的精明与金融意识,从而成为中国证券历史上不可不提的一个人物。杨百万没有多少理论,但他非常擅长从中国媒体所发表的领导人讲话中揣摩股市监管机关的意图,从而敏锐地预测股市的走向。中国的股市一度被称为“政策市”。

杨百万 “中国特色”的股市传奇

人物档案

人称“中国第一股民”的“杨百万”,初中学历,原名杨怀新,曾用名杨怀定。1950年出生于上海。本是上海铁合金厂职工,1988年,因从事被市场忽略的国库券买卖,赚取了“第一桶金”。后来,他从工厂辞职,转投股票市场,随后成为上海滩第一批证券投资大户,是股票市场上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

杨百万具有江浙地区及上海人特有的精明与金融意识,从而成为中国证券历史上不可不提的一个人物。其故事被包括美国《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在内的世界各地媒体广为报道。他也在1998年名列“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风云人物”榜单。

历史天幕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仓库管理员到“中国第一股民”,杨百万以中国证券市场第一批参与者的身份,见证了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也成为了其中的幸存者和成功者。杨百万的传奇折射着中国股民群体的成长历程。

杨百万没有多少理论,但他非常擅长从中国媒体所发表的领导人讲话中揣摩股市监管机关的意图,从而敏锐地预测股市的走向。中国的股市一度被称为“政策市”。杨百万盯紧了政策的变化,取得了别人没有取得的成功。但这也使得他很容易地就成为了政策的仆从,而始终缺少对中国经济的整体认知,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股市和中国股民想要更为理性、稳健和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往事回放

像所有在逆境中寻求突围,最终成功地改变了命运的人一样,杨百万明白并实践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树挪死,人挪活。

1988年3月之前,杨百万的名字叫杨怀新,在上海铁合金厂当仓库管理员,每月工资53元。这样的工资,他已经连着拿了五年,涨都没有涨过。

工资低,杨怀新本来就不满意。更加让他郁闷的是,有段时间里厂里不停地丢东西,表现不错的他竟然被当成了怀疑的对象。好在不久后小偷被抓住,他也洗清了自己的冤屈,但心里总是疙疙瘩瘩的。

1988年3月28日,杨怀新辞去了工厂里的职务,彻底告别了那只永远也不会盛满的“铁饭碗”,独自到社会上打拼。虽然有点不适应,也有点不舍,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杨怀新还是咬紧牙关走上了人生的另一个方向。他把名字改成“杨怀定”,意思是怀着坚定的信心开始新的生活。

杨怀定的“第一桶金”,来自倒买倒卖国库券。

杨怀定辞职后不久,4月21日,上海开放国债市场交易。无所事事又满腹心事的杨怀定在开市的第一天就过去看了。

他发现,1985年的国库券开盘价104元,利息率15%。他算了个账,如果把自己的2万元全部买国库券,一年就有3000元利息,比银行利率高出近2000元,远远超出在工厂工作一年的工资。于是他果断地把带去的2万元钱都买了国库券。

买是买了,他心里还是不踏实,害怕跌了,下午就赶快跑到交易所察看行情。一看,发现又涨了,就赶快把手头的国库券全部卖掉。一算账,赚了800元。这基本上是他当年一年的工资。

尝到了甜头之后,杨怀定开始研究国库券。很快,他发现全国8个试点国债交易城市的国库券差价很大,而人民银行却禁止金融机构之间流通国库券。于是他突发奇想:从不同地区之间买卖国库券,赚取差价。

那时候国库券行情属于国家机密,但杨怀定发现,《解放日报》上刊登有上海当天的开盘价和收盘价。他想,别的地方的报纸肯定也会报道当地的行情。杨怀定立即跑到上海图书馆,翻看其他地方的报纸,查询各地的国库券行情信息。他发现,各地行情差价不小。

从此之后,杨怀定没日没夜地在全国各地之间来回穿梭。安徽、山西、福建、河南,他都去了。出发的时候,他带着现金;回来的时候,他带回了国库券。就这样,杨怀定无意之间开创了我国国库券异地交易的先河。

一年时间,杨怀定就赚足了百万元。那个年代,对许多人来说,一万元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有人称杨怀定为“杨百万”。他觉得这个名字不错,干脆把它印上了自己的名片。

后来,杨怀定向人们透露了他做国库券交易的奥秘:那时候,国人的投资意识不强,国库券发行阻碍重重,很多时候要靠摊派,买了国库券的老百姓有时以低于面值的价格卖出。什么地方穷、经济落后,什么地方的国库券就更便宜。银行也普遍缺乏资金,为了变现,有些银行给他的价钱是九折,再卖到上海,中间的差价非常可观。其实那时国务院明文规定国库券不得低于面值买卖,但各地执行情况不一。上海执行得最好,从没有低于面值,这一点保证了他做国库券只赚不赔。他实际上赚的就是这个政策的钱。

树大招风。杨怀定的交易金额越来越大,人们开始对他议论起来:他算不算投机倒把?国家允许国库券在市场流通,但个人是不允许经营金融的。杨怀定的行为是否属于经营行为?

聪明的杨怀定看到了自己身上的政治风险。他采取了几个举动来化解自己的风险。(www.chuimin.cn)

一是跑到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去做“人民来访”。他向工作人员咨询自己可否买卖国库券。工作人员不知道,他就拿出一份《金融时报》,上面刊登了一位领导的表态——欢迎公民随时随地买卖国库券。

二是他跑到上海公安局,询问自己能否请保安,结果如愿以偿。他的想法是,公安局都支持自己,出了麻烦也不用怕。

三是他特意到税务局咨询买卖国库券是否要交税。结果税务局的人表扬他主动上门报税,报纸还发表文章表扬“上海市民杨怀定主动报税”,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和好感。

虽然杨怀定一直认为自己游走在法律和政策的边缘地带,心里一直忐忑不安,但无论如何,他掘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也开始以“杨百万”的名号“行走于江湖”。

杨怀定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开创国库券异地买卖,可称得上是一个有胆有识的“吃螃蟹者”。他的胆量,来自于他对市场的准确判断;他的见识,来自于他的多种信息渠道和他对于证券市场持久的关注。他每天都要抽出大量时间进行阅读,从报刊提供的信息中分析金融形势和经济状况,寻找新的机会。他的头脑始终随着市场的变化在高速旋转着。

1989年7月的一天,杨怀定看到一则消息:由于保值利率的提高,信用社及银行把几十年的赢利都贴进去了,面临亏损的边缘。他敏感地意识到,银行利率将要下调了。

那么,他的钱怎么运作才能更好地保值增值呢?想了半天,他得出的结论是:抛出国库券,买进股票。

从此,他开始了与股市的不解之缘。他买的第一只股票,半年之后涨了近七倍。他在高位价抛售之后,一下子净赚150多万。其实,杨怀定算过一笔账:他买的股票即便不卖掉,光靠分红,一年下来就会比一个普通上海人的工资多得多,他完全可以当一个食利者。

1992年5月至12月是中国股市开市以来第一次最大的熊市,杨怀定被深度套牢。几个月的时间里,随着股指和股价的不断下跌,他越来越感到绝望。他甚至对妻子说,不买股票了,就拿剩下的20万元钱过日子得了。

直到1994年7月31日,杨怀定又从媒体的报道中寻觅到政府即将救市的蛛丝马迹。他把最后的2万元打进股市。果然,第二天证监会宣布了三大救市政策,股指一路飙升。两个星期之后,他手中的股票市值翻了4倍……

虽然也有失手的时候,但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杨百万几乎成为了中国股市的一个神话。在股民的心目中,他像一棵不会倒下的树,在股市的风风雨雨之中始终岿然不动,日日都枝繁叶茂,月月都开花结果。

在杨百万炒股的20年里,中国股市经历的大风大浪已经有很多次。有人一夜暴富,有人倾家荡产,而像杨百万这样能够始终以一种胜利者姿态出现的散户,可谓凤毛麟角。

除了证券市场,杨怀定赚钱的门道无处不在。曾有媒体报道:他曾买了一辆夏利车,后来把车牌卖了20万元;他以每平方米不到2000元的价格,买了两套房子,后来以每平方米7000元的价格卖出;他曾花不到2万元买了一部“大哥大”,用了4年之后,转手以3万元的价格卖出,此后不久,手机价格一路狂跌……

“虽然现在我号称杨百万,但我给你透露一句话,我的资产年年都大于百万。”这是2008年7月,杨怀定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夫子自道”。

杨怀定为何能够成功?他自己的说法是:“听党话,跟党走。”他认为,中国的股市是在政策支持下产生的,其发展亦不可能脱离政策的调控。市场难以预测,要跟着政策走,学会察言观色,顺势而动。

杨怀定将其在股票市场上的操作喻为老鹰叼肉,叼一块就走。他说,不要像麻雀,只顾埋头吃,等着网罩下来。他还说:“要做老滑头!股市上不需要雷锋!”

也许,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决定了中国股民也必须是中国特色的,哪怕他是“中国第一股民”。他不一定要研究中国的经济形势,不一定要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认真分析,但他必须保持灵敏的嗅觉,日日夜夜都睁开眼睛、竖起耳朵,捕捉来自决策层面的风声。它并不必然导致成功,但它肯定是必需的工作。

命运追踪

早已名满天下的杨百万,已经不用靠炒股赚钱了。他和儿子一起,成立了一个软件公司,开发了一套“杨百万炒股软件”。炒股软件价格不菲,据说使用的人挺多,还有专门的代理商帮着销售。杨百万目前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接听软件使用者的电话,回答他们的问题,指导他们进行股票交易

卖软件这件事再次证明了杨百万的经营头脑。股市风云变幻,成功和失败往往在一念之间,输赢并非人力可以控制,而卖掉一套炒股软件所得的人民币却是实实在在的。也许,正是凭着这种不断创新的商业精神,杨百万才能够20年来始终站立潮头。

此外,杨百万常常受邀外出演讲。东北一所大学聘请他做兼职教授。他还出版了好几本书,其中《股市赢家》一书被评为2007年最佳商业图书。文化底子很薄的他对这些事情颇感自豪。

杨百万声称自己没有考虑过何时退休。他说他会一直把股票做下去。他还笑称“炒股是对付老年痴呆症最好的良药”。对于衣食无忧的杨百万而言,炒股已经变成了一种兴趣和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