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现存之作只有《南齐书》了。《南齐书》的史料比较真实可靠。《南齐书》中的一些文化史记载颇有价值。《南齐书》在写作上受到沈约《宋书》很大影响。《南齐书》的列传在写法上有些可取之处。《南齐书》行文比较简洁,这也是它的一个特点。《南齐书》的论赞在形式上模仿范晔的《后汉书》,在思想见识上,则相差甚远。《南齐书·高逸传论》是一篇颂扬佛法的专论。......
2023-12-03
尧茂书 长江第一漂
人物档案
尧茂书,1950年4月生于四川乐山,酷爱摄影和探险。20世纪80年代初,尧茂书在西南交大任电教摄影师。业余沿长江考察后,尧茂书决心要打破长江自古无人漂的纪录。
1985年6月,尧茂书赶在美国探险家肯·沃伦之前开始漂流长江。
7月24日,尧茂书不幸在青、藏、川三省交界地区的玉树县翻船遇难,时年35岁。
历史天幕
2008年年底,《南方周末》编辑部在其专题策划“三十而立·倒评年度人物”中这样评价尧茂书和他的1985年: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不仅年轻人,整个国家都处在一种高度狂热的爱国激情之下。改革开放刚刚到来,中国依然很穷,中国人都还沉浸在苦难深重的情感氛围当中,而美国探险家的即将到来强烈地刺激了这种情感。
于是,当心灵解放的冲动恰好结合国家使命的时候,长漂就变成了最完美的人生价值。今天很多人仍旧怀念那个飘逝的年代。“他们的理想主义,就算寄托的对象在今天发生了种种扭曲变形,但是其意义也不容否定,反而可以拿来救济今天所谓理想主义的某些阙失之处。”
也许,这就是尧茂书和他的长江第一漂的价值所在。
往事回放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尧茂书”这几个字,已经成为了遥远的回忆。当年,他的身体融入了滚滚长江,而他那热血方刚的形象,也似乎早就消失在了历史深处。但是,历史又告诉我们,“尧茂书”、“漂流”这几个字眼,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经激发了一个民族猛烈的心跳。
尧茂书是四川乐山人。长江,像一条银色的带子,在乐山市南20公里处迤逦而过。尧茂书家在岷江边,喝着长江水长大的尧茂书,对长江,有着血缘般的感情。他是在江水中泡大的。他虽然身材只有1.6米多一点,但水性很好,又喜欢游泳,15岁就可以单独游过300多米宽的岷江了。
1966年,尧茂书初中毕业后,没有再上学,到乐山一家印刷厂当学徒工。那时他16岁,就可以用18块钱的工资养活自己了。参加工作的尧茂书喜欢上了摄影。他用省下来的钱买了一部二手相机,一有时间就到长江边上拍照。
1980年前后,尧茂书被调到西南交大的电教室工作,成了一名摄影员。从此,摄影从尧茂书的爱好变成了他的职业。他的作品曾发表在国内诸多报刊上。
摄影经常需要野外活动。尧茂书喜欢上了探险。他经常孤身一人,到高原无人区去拍摄照片。1979年,尧茂书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了日本探险家在亚马逊河探险的故事。就在那时,他萌发了漂流长江的念头。
1980年,尧茂书给当时的国家体委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自己漂流长江的愿望。他特别希望能够由国家出面,组建一支漂流队伍。但是,两年过去了,他没有得到任何回复。
尧茂书没有就此罢手。他阅读和研究了上百种有关长江水文、地理、气象方面的资料,整理出从长江源头到攀枝花市沿江寺庙及藏民游牧点的详细图表,还低价淘来了用旧的橡皮筏,在水库学习驾驶技术。
1984年年底,尧茂书只身来到北京,向国家体委面呈探险报告。他依然没有得到支持。但是他得知一条消息:以著名探险家肯·沃伦为队长的美国漂流队计划在1985年来长江漂流。
本来,无论能不能够得到官方的支持,尧茂书都已经计划好在1985年8月开始漂流长江。因为在这个时候从长江源头下漂,进入最险恶的金沙江段时,旺水季节已过,水势开始减小,安全系数较高。但现在,听说美国人要来首漂,他坐不住了。
从北京回来之后,他加快了准备的速度。他要抢在外国人之前,完成探险长江的工作。漂流需要钱,需要装备。尧茂书摇动三寸不烂之舌,拉来了赞助:救生艇、橡皮船、摄影机。
他本来打算和朋友一起去。但是,临出发前,两个朋友在家人的劝说面前,退却了。单靠尧茂书一个人,不可能把笨重的漂流器材运到海拔5000多米的长江源头。他向哥哥尧茂江求助。尧茂江不能不支持弟弟。他向工作单位请了一个月的假来陪尧茂书。
1985年5月29日,兄弟俩告别了亲人和朋友,开始向长江源头进发。出发之前,尧茂书忍痛说服已怀孕四个月的妻子打掉了腹中的胎儿。
他请了假,他的同事不得不承担更多的工作。这使得同事对他很不满意。出发之时,除了自己的妻子(也是他的同事),在学校举行的壮行会上,电教室的其他同事没有人参加。
无论如何,他们还是出发了。乘火车,转汽车,坐牦牛,跋山涉水,于6月11日到达长江发源地格拉丹冬雪山脚下。
尧茂书终于攀上了大江之源上的冰川。他踏着松软的积雪,把一面国旗插在冰川上,并用摄影机摄下了这不同寻常的镜头。
对长江源头冰川进行了几天考察后,尧茂书计划用100天左右的时间,漂到长江尽头。
6月20日下午4点多钟,尧茂书把他的“龙的传人”号橡皮船推下了水,开始书写自人类出现以来第一次漂流长江的历史。
尧茂书俯下身子,掬一捧清凉的江水喝下去。然后,他操起双桨,划出一团团洁白的浪花。这算是他开始漂流长江的下水仪式。
高原的早晨,温度很低,但他们四五点钟就开始下水。两岸人烟稀少,兄弟俩几天都看不见一个人,倒是不时地有棕熊、白唇鹿等动物出现。高原的晚上,十来点钟天才黑。他们很晚才收船,往往是将橡皮艇拖到河心沙洲睡觉,以避免野兽来袭。(www.chuimin.cn)
他们吃的是随身带来的食品。没有办法加热,只能顿顿都吃那些冰冷的食物。高原上,紫外线很强。尧茂书和哥哥的脸慢慢地晒黑、脱皮。因为缺乏维生素,他们俩的嘴唇干裂,口舌生疮。而他们橡皮船上的几个白漆大字很快就掉了颜色。
经过三天的漂流,他们在23日中午到达了长江源头地区的第一个小村镇沱沱河沿,完成了漂流计划的第一阶段。
这个时候,尧茂江的假期时限已到。他必须返回成都。漂流的过程实在过于艰辛。一种不祥的预感重重地压在尧茂江心头。分别之际,他叮嘱着弟弟注意安全,说着说着就不由得痛哭起来。
哥哥带走了他们先期拍好的18卷胶卷,尧茂书开始了一个人的旅途。从此以后,尧茂书的行程,只能靠他的日记来追踪了。
6月28日,尧茂书在附近的唐古拉山乡拍照片。
7月2日,尧茂书重新下水,不久,到达当曲、布曲、沱沱河三江交汇处,漂入通天河。
他划船驶过通天河大桥。行不多远,下起雨来,久久不停。他冒雨前进,浑身湿透了。通天河水浅滩多,又是顶风冒雨,划船相当吃力,不时还要下水拖船而行,速度缓慢。为加快船速,他驾舟在急流中行驶。几天中,他连闯几个小峡谷,翻过波浪,顺利地漂下来。
7月6日,他在途中休息后,又划船前进。转过一个弯,忽闻前面水声大吼,但见白浪滔天。尧茂书急忙将救生衣系好。此时,橡皮船已陷入陡浪跳波,如离弦之箭,冲向峡口的惊天骇浪。尧茂书奋力划桨,越过波峰,又跳出浪谷,惊心动魄地冲出了峡口。
7月7日晚,他宿在江中的一个小洲上,前几夜阴风苦雨,衣、被全被打湿了,还要受到熊瞎子和狼的袭击。他常常是手持藏刀,用手电光和点燃的鞭炮声驱吓野兽。
几天之后,尧茂书才开始见到藏民。河岸、山坡、陡崖上的藏民在朦胧的暮色中,看到长江上游漂下一只红船,一个人身穿红色救生衣,头戴金色的帽罩,脸前挡着黑色防浪板,不知是何物,以为是活佛转世,江神下凡了。于是藏民纷纷往尧茂书的船上扔糌粑、牛羊肉,还不住地向江中磕头,搞得尧茂书不知所措。
7月10日,他漂到七渡口。七渡口以下便是通天河的下游了。江岸山峰并拢,江中峡谷险滩甚多,水势更大。尧茂书的漂流更加危险和艰难了。
7月16日下午4时,尧茂书终于闯过了通天河,胜利完成了长江上段人迹罕至、气候极为恶劣的1187千米的航程,抵达川、藏、青三省区交界处的直门达。在距此不远的青海重镇玉树,他受到了热情欢迎。人们安排他参观文成公主庙,邀请他出席自治州里的宴会。
7月23日上午10点47分,尧茂书告别直门达,驶入了波涛汹涌的金沙江。
此时,尧茂书漂流的事已经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四川日报》前两天已经刊出了《万里长江“第一漂”》等文章,并准备连续报道。听说尧茂书已经到了长江最为凶险的地段,不少媒体已经先期派人在下游等着迎接他了。
然而,从此之后,尧茂书再也没有了踪影。后来发现的日记上也不再有他此后的文字记录了。7月24日那天,有人在通珈峡发现一条船翻扣在岩石上,旁边有个红色漂浮物。警方打捞了船只,但漂浮物被冲走了。警察怀疑打捞到的是尧茂书的船。过了两天,有几个当地人在河边发现一个红色漂浮物,在河边打转,打捞上来发现是一个人。那些人发现他身上有钱,还戴着上海牌手表,就把他的手表、钱包扒了,漂流服也脱了,又把人放回水里漂走了。后来,尧茂书的手表、漂流服和几百块钱被公安人员交回到尧茂江手中,但遗体一直没有发现。
公安机关将尧茂书的身亡定为意外事故,但是哥哥尧茂江觉得也不排除他杀的可能。多年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尧茂江还说:“他之前已经遭遇过两次枪击事件,谁知道是不是发生了第三次呢?”
当时的四川省领导得知此事,马上指令沿江全力寻找,但是没有任何发现。直到一两个月后,四川石渠县的一位乡村医生在距事发地点几十公里的江边滩涂上发现了一具头骨,牙齿洁白,没有虫牙,不像乡民的牙齿。而这一带,并没有听说过其他汉族人溺水的事,所以极可能是尧茂书遗骸。但尧茂江判断那不是尧茂书的遗骨:“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遗体就白骨化了。”
真实的情况,成了永远无法解开的谜。但是人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尧茂书已经遇难。
尧茂书的“长江第一漂”成为1985年中国的一个重大事件。当年,全国各地有很多人专门赶到成都,表示要完成尧茂书没有完成的事业,继续长漂。
1986年,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成立,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了续写尧茂书壮举的勇士。
1986年11月25日,在付出十条生命的代价之后,漂流队抵达吴淞口。人类历史上首次全程漂流长江的壮举,悲壮地获得了成功。
不过,对于哥哥尧茂江来说,如何让尧茂书的灵魂安息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他希望自己的弟弟能够被追认为烈士。然而,政府部门的人认为,尧茂书的漂流活动是个人行为。他的死不能算是为国家而死。
直到长漂成功后,由于社会反响实在是太强烈,尧茂书和死于长漂的另外几位青年才被一起追认为烈士。
命运追踪
尧茂书已经成为了乐山市的骄傲。乐山市政府在乐山大佛对面的艄公嘴为尧茂书立起了一尊塑像。不过,2002年,因征地需要,尧茂书的塑像迁到了一处僻静的地方。以前,尧茂江扫墓时,总会看到游客留下的花篮。现在,尧茂江再也没有看到过。
关于尧茂书首漂长江的意义,一直存在着争议。有人说:“他的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他的脊梁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有人说,尧茂书的思想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他的行为是鲁莽的,他的死是不值得的。
但是无论如何,长江漂流已经融入了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未来,当人们回望1985年的时候,“尧茂书”这三个字,注定会像星星一样闪烁在历史的天空。
有关他们影响中国的文章
可惜,现存之作只有《南齐书》了。《南齐书》的史料比较真实可靠。《南齐书》中的一些文化史记载颇有价值。《南齐书》在写作上受到沈约《宋书》很大影响。《南齐书》的列传在写法上有些可取之处。《南齐书》行文比较简洁,这也是它的一个特点。《南齐书》的论赞在形式上模仿范晔的《后汉书》,在思想见识上,则相差甚远。《南齐书·高逸传论》是一篇颂扬佛法的专论。......
2023-12-03
刘向的《荀卿新书叙录》载孙卿书322篇,除去重复的290篇,定为32篇,这与现在通行的《荀子》32篇基本相符。杨倞改书名为《荀卿子》,简称《荀子》。关于《荀子》一书的作者问题,在学术界也有争论:一种看法认为《荀子》32篇全是伪书,其代表是吕思勉、杨筠如。另一种看法是《荀子》32篇全是荀况所作,其代表是杜国痒。在《荀子》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
2023-12-03
"兵家之楷摸,用兵之典范"《唐李问对》一作《李卫公问对》,是《唐太宗与李靖问对》一书的简称。值得注意的是,从《唐李问对》曾论述到上古阵法等宋人已不甚了了的问题来看,此书恐怕不是阮逸所能凭空臆造,而是应另有所本。"据此,可知《唐李问对》一书很可能是阮逸根据《李靖行述》、《韬钤秘录》和《卫国公手记》诸书编撰附益而成。《唐李问对》共分3卷。......
2023-12-03
唐兴,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来二百余岁,世统数更,史事放逸,乃诏撰次,而思廉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在《陈书》中,仅本纪中有姚察史论两篇。看来思廉写《陈书》因袭父亲的成果较少,自己创作的居多。《陈书》36卷,有本纪6卷,列传30卷。在文风上,《陈书》与《梁书》是一致的。为个人恩怨而上下其手的事情,在《陈书》、《梁书》中也有一些表现。......
2023-12-03
"很明显,荀悦希望以《汉纪》启发献帝重振朝政。全书18万字左右,约为《汉书》4分之一的篇幅。所以后人有戏称其为简本《汉书》者。《汉纪》向有"词约事详"之誉,甚至"历代褒之,有逾本传。"梁启超称赞《汉纪》是"善钞书者"。注重史论是《汉纪》又一特点。另外,《汉纪》还可校补《汉书》脱文。自荀悦《汉纪》成书起,编年体形式的著作才又稍见通行。所以,《汉纪》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023-12-03
《梁书》和《陈书》是其中的两部,它们名为官修,实际却是姚察和姚思廉父子劳动的成果。《梁书》、《陈书》修成,加通直散骑常侍,又拜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男。《梁书》有本纪6卷,列传50卷,合56卷。《梁书》所依据的材料是很丰富的。这些编纂整齐的历史书籍,为姚氏父子撰写《梁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梁朝只有55年的历史,《梁书》的列传则达50卷之多。《梁书》在思想上值得称道之处不多。......
2023-12-03
《汉书》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在此期间,明帝让他继续完成《汉书》的编纂。因此《汉书》撰成,共经四人之手,即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汉书》取消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将项羽的事迹移入列传,立了《陈胜项籍传》。而王莽称帝十余年,《汉书》并未立纪,而将他归入列传,立了《王莽传》。其一,《汉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正宗思想。其二,《汉书》开创断代为史和整齐纪传史的编纂体例。这是《汉书》断代为史的根据。......
2023-12-03
光绪二十八年,梁启超继上年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之后,又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长文《新史学》。《新史学》全文凡6节,其次第是: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重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是"新史学"的特点之一。"他在《中国史叙论》中,讨论了地理学、人种学、年代学、考古学与撰述中国史的关系;在《新史学》中,有"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纪年"的专题。......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