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凡、蓝翎“小人物”掀起“龙卷风”人物档案李希凡,原名李锡范,祖籍绍兴,1927年生于北京通州。青岛解放后,李希凡入伍参军,后赴华东大学学习。蓝翎一度被打成“右派”,“文革”结束才恢复职务,后以杂文名世。李希凡和蓝翎是同学,也是好朋友。那一天,李希凡和蓝翎去中山公园玩。李希凡和蓝翎没有功利目的,他们的初衷只是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只是“两个年轻人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研究复杂文学现象的一种努力”。......
2024-04-23
李素文 “卖菜大嫂”的天上人间
人物档案
李素文,女,河北省乐亭县人,1933年生于沈阳市。1956年到沈阳市南塔第二副食门市部当营业员后,当选为沈阳市劳动模范、辽宁省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1965年成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次年1月被商业部授予“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称号,逐渐成为影响一时的风云人物。曾任中共第九、第十届中央委员、中共辽宁省委常委、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共青团辽宁省委书记等。1975年1月当选为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频频参加中国的外事活动。
“文革”结束之后,李素文回到沈阳,先在沈阳糖果厂劳动锻炼,后任沈阳市轻工局供销公司副经理。退休后,一度当过个体户,也曾为人打工,从事着最普通的劳动。
历史天幕
1975年1月召开的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有五个“小人物”跻身国家领导人的行列。他们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国务院副总理孙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姚连蔚、李素文。
四届全国人大正值新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会上,劳模集中走向高层领导人行列,成为一个非常著名的现象。而这五位国家领导人中,除陈永贵之外,其余四人均在政坛昙花一现,倏然到达云端,又很快跌落尘埃。
李素文就是其中的一个。
往事回放
经历过20世纪70年代的人,对于李素文大都非常熟悉。李素文以一个“卖菜大嫂”的身份,走进北京,成为国家领导人,然后又走出国门,代表中国参与外事活动。当历史转弯的时候,她又重新回到她原先熟悉的生活之中。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
和众多出身于“草根”阶层,后来又备受社会瞩目的人物一样,李素文的生活充满了戏剧性。
李素文原籍河北省乐亭县,和著名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是同乡。不过,她并没有在她的家乡生活。1933年,李素文出生于沈阳市郊区的农村。家里条件不好,李素文小学没有上完就辍学回家了。年纪还小的李素文在家里什么活都干,但这一切,对她的生活都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直到1956年,李素文随着她的丈夫从农村来到沈阳市后,李素文的命运才慢慢地发生了改变。来到沈阳市一年之后,李素文得到了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到沈阳市南塔第二副食门市部,当了一名售货员。小时候的李素文就心灵手巧,又爱动脑子,邻居、家人经常夸赞她点子多。做了售货员之后,她就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都用在了琢磨怎么卖好菜上。
一次,李素文发现,商店里进了一批果脯,来看的、问价格的顾客很多,但买的人却很少。李素文很纳闷。当有一位老人问她有没有小盒子的果脯时,李素文恍然大悟:顾客是嫌果脯包装太大,价格太高。她便向领导提建议,把果脯分成小包来包装,并对不同品种做了搭配。结果,果脯的销售量增加很多。
还有一次,一个顾客来买菜,指着一种菜问它的炒法。李素文回答不上来。这本来是一件小事,但李素文觉得,一个好的售货员,应该围绕着各种各样的菜,以菜为核心,掌握更多的知识,比如有关菜的营养成分,怎么配菜,怎么烹饪。拥有这样的知识,才能给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为此,她整理出了一些常见的问题,专门到附近一个单位的食堂里,向一位有三十多年烹调经验的老厨师请教。老厨师很奇怪地问她一个售货员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李素文告诉他,自己想学了这些知识后,为那些不了解这方面情况的顾客提供参谋。连老厨师都夸奖她想得周到。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李素文并不是那种单纯的“业务型人才”,她很会借助组织的力量推广自己的经验。就比如,她在请教了老厨师之后,让党支部帮着她,把老厨师请到商店,给全体售货员讲课。后来,成为劳模之后,她和另外几位劳模一起,串联了全市的几百名卖菜的营业员,请来厨师讲课。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通过这些细节,人们发现了李素文的组织能力。也许,就是这一点才使得她渐渐地从普通劳模中脱颖而出,步入政界。
李素文的工作,甚至已经超出了单纯卖菜的范围。为了把自己的服务工作做得更好,她曾经把商店周围居民的情况都摸清了。她曾经因为看到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在很冷的冬天出来买豆腐而推测,这家人家里可能有困难。下了班过去一打听,果然如此,小孩的妈妈得了“产后风”,不能下地。李素文就决定,不能把自己锁在柜台里,应该常常走出去,让那些不能出来买菜的人也能吃到菜,于是,她就向领导提出了“送货到院”的建议。他们甚至对老、病、弱、残的固定顾客实行“早(班前)访晚(班后)送,晚访早送,访送结合,分片包干,送货上门,服务到家”的服务方法。对于双职工家庭,则实行“预约售货”的办法。
当年李素文的所作所为,在今天,即便是那些处处寻找商机的经营者恐怕也很难做到。而李素文做这些事情,完全不是为了“经济效益”。在那个年代,商店的“经济效益”,和她这样的普通售货员的收入没有关系。李素文从事的是最普通不过的劳动,但这样的劳动让她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尊严感与荣誉感。反过来,她以自己的行为让这普通的劳动增值。人与劳动,构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www.chuimin.cn)
所以,李素文一步一步成为劳模,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一点不奇怪的。她个性鲜明,愿意付出,不求回报。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李素文多次被评为全国劳模。此后,一系列的荣誉和头衔更是纷至沓来:全国“三八”红旗手,商业部“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辽宁省革委会副主任,中共第九、第十届中央委员。
李素文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并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作了《为革命卖菜》的发言。也正是这次发言,让李素文引起了中央高层领导的注意。她发言时,不像其他劳模一样,举止木讷、表情僵硬、手脚无处放。她从容不迫,自然大方。虽然讲不出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来自基层的她言语中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朴实的情感流露,以至于周恩来总理七次带头为她鼓掌。会后,总理还把她留下来问长问短,给了她很多鼓励。
1965年到1966年,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举办了“李素文学习毛主席著作展览”,开展了向李素文学习的活动,报刊纷纷发表文章,介绍李素文及其学习毛主席著作体会的文章。
吊诡的是,当年,没有兴起学毛泽东著作活动时,介绍李素文的事迹时,一切都没有和毛泽东著作挂钩;等到全国兴起学习“老三篇”的潮流时,再介绍李素文其人其事,就都要和毛泽东著作扯上关系了;甚至说李素文之所以能成为劳模,完全是因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结果;甚至说她一参加工作就努力地开始学习,很快便读完了几卷“毛选”。而实际上,李素文文化程度不高,那些高深的理论和她根本扯不上关系。
1975年3月,李素文来到北京,住进中南海,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职务,成为了国家领导人。这一年她只有42岁,离她进入沈阳市南塔第二副食门市部开始卖菜,不到20年。
此后,李素文开始了人生中梦一般的一段岁月。她常常出现在报纸、刊物、银幕上,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视察工厂、农村。国家为她配备了秘书、司机、警卫员、厨师。她频频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参加外事活动。据统计,仅仅1975和1976两年,她所会见的外宾就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不乏一些国家的领导人。
和20年前她的卖菜生活相比,她就像在做梦一样。
不过,她还是感到了“高处不胜寒”——对于她这样“坐火箭”从基层升到国家领导人位置上的人来说,工作和生活都难言轻松。她没有外事活动的经验,会见外宾时,往往都是和别的领导人一起进行,很少单独主持这样的活动。按照当时的规定,她虽然已经在中南海工作,但工资待遇仍然是原来的62元,还要在沈阳领取。丈夫知道她花钱的地方多,替她领了工资以后尽量多给她寄些,但她那点钱管得了什么用?人大开会,喝一杯茶还要一毛钱呢;她出国访问,往往要向别人借衣服穿,回来后,再把衣服还给人家。她害怕老家来人,因为她招待不起。但老家还总是来人,让她时时觉得阮囊羞涩。有时候到了月底,她只能大葱蘸酱对付着吃饭。
工作勉为其难、生活捉襟见肘都还好说,李素文是苦孩子出身,不怕吃苦,可变幻的政治风云,实在是她应付不了的。她只是凭着朴素的思想感情来做事,按照她的理解“紧跟伟大领袖的战略部署”,而她脚踏到哪一条河流里都难以说清楚。
粉碎“四人帮”之后,李素文成了“问题人物”,渐渐地在报纸、刊物上露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不久就几乎完全消失了。
1978年4月,李素文回到沈阳。下车的时候,她左等右等,不见汽车来接她,只好自己挤公共汽车回家了……
组织上安排李素文到沈阳糖果厂劳动锻炼。李素文成了一名普通工人。这个从小就争强好胜的女性,转了一圈,又从“天上”返回了“人间”。
刚回到沈阳时,各种各样的议论包围着李素文,有人好奇,有人关注,有人在看她的笑话。不过,性格刚强又乐观开朗的李素文没有消沉。她决心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也有信心依靠自己的劳动来赢得人们的尊重。
在糖果厂,她安于做一个普通工人,每天在流水线上加班加点地干活,包糖果的速度很快就超过了生产能手。五年之后,李素文重新走向了领导岗位——上级任命她担任糖果厂的副厂长。这一次当领导,她不再手足无措,不再疲于应付。她完全能够掌控自己的工作,很快就打开了局面。不久,她又担任了沈阳市轻工局供销公司副总经理。
1989年,李素文退休了。两年后,她发现一种保健床垫质量不错,就大胆地贷款30万元,自筹20万元,办起了沈阳市第一家专卖店,专卖医疗健身床垫,实现了当老板的梦想。毕竟是名人,她的公司一开张,生意就相当不错。
此时的李素文已经完全习惯了“人间”的生活。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日子也过得相当不错。她很满意。不过,她还有一件心事:她的政治待遇一直没有恢复,全国总工会,省、市有关部门慰问劳模,没有她的份;组织劳模去北京,没有人通知她。这让她深深地感到了遗憾。
1998年的一天,上级通知李素文去参加沈阳解放50周年纪念活动。这意味着她的政治待遇已经恢复了。
命运追踪
今日李素文已经彻底退休。她的身体不好,常常要去医院。她居住在一个普通的小区里,安静地生活着,和普通老人没有什么区别。不过,逢国家的重大纪念日,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李素文总是会出席。她还担任一所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时不时地给孩子们讲讲过去。
有关他们影响中国的文章
李希凡、蓝翎“小人物”掀起“龙卷风”人物档案李希凡,原名李锡范,祖籍绍兴,1927年生于北京通州。青岛解放后,李希凡入伍参军,后赴华东大学学习。蓝翎一度被打成“右派”,“文革”结束才恢复职务,后以杂文名世。李希凡和蓝翎是同学,也是好朋友。那一天,李希凡和蓝翎去中山公园玩。李希凡和蓝翎没有功利目的,他们的初衷只是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只是“两个年轻人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研究复杂文学现象的一种努力”。......
2024-04-23
李庆霖向毛泽东“告御状”人物档案李庆霖,1929年生于福建省莆田县。1972年12月,李庆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四人帮”被粉碎后,李庆霖被判处无期徒刑,关押在闽北崇安县一个劳改农场。李庆霖“告御状”,虽然不可能根本解决当年的知青问题,更不可能终止知青运动,但它客观上促使中共中央高层全面调整知青政策,使得全国成千上万名知识青年的处境明显改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李庆霖想到了直接向北京的毛泽东“告御状”。......
2024-04-24
王小波“一头优雅的猪”飞越时代人物档案王小波,祖籍四川,1952年5月生于北京。历史天幕直到今天,王小波的作品仍然一版再版,并被广泛传诵。更为重要的是,王小波在其作品中,清晰地显示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立场。王小波其人其作,不仅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格局,而且构成了对时代的超越。此时,王小波认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李银河。王小波却认为,只要在一个单位里挣饭吃,思维和行为就必须按照规定好的方式来进行。......
2024-04-24
雷锋云霓与尘世间的世纪偶像人物档案雷锋,1940年出生于湖南望城县,很小就成了孤儿。1962年8月,雷锋在一次驾驶事故中牺牲。雷锋作为中国的世纪偶像被推出,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他的形象在云霓和尘世之间沉浮的过程,也完整地折射了一个民族近半个世纪以来心灵成长的历程。虽然在这之前雷锋已经作为一个典型被推出,但那主要是沈阳军区及其所在的辽宁省的范围。随后,3月5日被确立为雷锋纪念日。......
2024-04-24
马丁经济学论文引爆一场论争人物档案马丁,原名宋龙祥,1957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这番言论引起了轩然大波。风波平息后,不少媒体纷纷发表有关“马丁事件”的评论文章,呼吁批评和反映情况要实事求是,舆论宣传和理论研究需要宽松的环境。宋龙祥发现,西方经济学理论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李禹兴同意签发。就这样,马丁的文章被送到了中央领导人的案头。......
2024-04-24
李昌平向总理说实话引发乡村变革人物档案李昌平,1963年4月生于湖北省监利县一个小渔村。对于李昌平来说,2000年3月他给朱镕基总理写信和当年9月他挂冠而去,南下打工,便是他人生中最为关键的两步。李昌平先后在监利县的四个乡镇担任过主要领导职务。1997年6月,李昌平任党委书记的柘木乡有一位村民因不满乡政府提前征收税款而以死抗争。......
2024-04-24
萧芸书写“知青福音书”人物档案萧芸,1949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1982年10月,萧芸以“湖南省部分老知青”的名义,斗胆执笔上书,请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改为工龄。据统计,上山下乡运动共涉及知青1800万人左右。后来,这封改变了知青命运的信被人们称为“知青福音书”。冒着风险执笔写出这封信的女知青名叫萧芸,时年33岁。她反复考虑,几易其稿,终于写好了这封后来被人们称为“知青福音书”的信。......
2024-04-24
成为李锦记创业的典范。1972年,李锦记开始把事业交给第三代,任命年轻有为的李文达先生为公司主席,担负起在新的时期拓展李锦记事业的重任。李锦记的业务,为何历年稳步增长,不论在港澳或海外均屡创佳绩,李文达先生以谦虚而朴实的口吻,向我们谈了他的五点见解和体会。......
2024-05-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