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新中国文学史上的失踪者对中国的影响

新中国文学史上的失踪者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食指新中国文学史上的失踪者人物档案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生。食指曾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食指的个人生活充满了不幸。历史天幕长期以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食指的名字都被人们深深地遗忘了。食指是开辟一代诗风的先驱者。1948年11月21日,正在河北省行军途中的母亲生下了他。1968年12月20日,遵照“最高指示”,20岁的食指坐上了从北京到山西的火车,目的地是汾阳县杏花村。

食指 新中国文学史上的失踪者

人物档案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生。20世纪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1968年从北京到山西杏花村插队。1970年返回北京,进厂当工人。

文革”刚刚开始的时候,食指就创作出了和当时流行的假大空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相信未来》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些诗歌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悄悄流传,并对后来的“朦胧诗”的诞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朦胧诗”最重要的诗人北岛曾在送给食指的一本诗集中写道:“送给郭路生:你是我的启蒙老师。”

食指曾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有诗集《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食指的诗》、《诗探索金库·食指卷》等出版。

食指的个人生活充满了不幸。1973年,他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先后在精神病院和福利院住了十几年。漫长的十几年里,食指几乎与外界隔绝,他的诗歌创作也被埋没。

历史天幕

长期以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食指的名字都被人们深深地遗忘了。但是,1998年,西安的《文友》杂志这样评价食指:“他在他的时代里,独自承担了一位大诗人所应承担的。”

今天的人们才意识道,在中国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食指和他的诗歌创作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困惑、他的真诚、他的矛盾,甚至连同他跌宕惨烈的人生经历都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当“朦胧诗”的主要成员还不明白什么是现代诗歌的时候,食指早已写出了划时代的篇章。

食指是开辟一代诗风的先驱者。在漫漫的文化长夜之中,他的作品像一束闪电,撕裂了沉郁的历史帷幕,为人们投射了一线光明。他以浪漫与抒情的方式,捍卫了艺术的尊严和人格的独立。而他的后继者们正是站在他的肩膀上,才开创了中国诗歌艺术的新时代。

往事回放

食指出身于一个正统的革命干部家庭,本名郭路生。1948年11月21日,正在河北省行军途中的母亲生下了他。当时,天气寒冷,军情紧急,母子俩被送到几里地之外冀鲁豫军区的一所医院里边才剪断了脐带。为了纪念他艰难的出生,父母给他取名路生。也许,出生时的艰难,已经预示了食指一生的命运都将是动荡不安、艰难惨烈的。

食指这个笔名是1978年才开始用的,它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为纪念自己的母亲——母亲姓石,“食指”暗喻自己是“石之子”;另一种含义是,在中国作为一个诗人,无论是生活还是写作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

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食指就开始对诗歌着迷。10岁时,他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首诗:

鸟儿飞过树梢

三八节就要来到

在这愉快的节日里

问一声老师阿姨

虽然类似于童谣,但它富于韵律感,琅琅上口。10岁的孩子能够写出这样的字句,显示了食指的诗歌天分。

高中时,食指和一帮同学朋友一起,组织了一个话剧团,排了一出叫作《历史的一页》的话剧。食指担任编剧。后来的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担任主演。那是一个狂热的年代,他们的剧团往往演出到很晚才回来。他们常常仰望天空,放开喉咙高声歌唱。这样的活动,让一帮年轻人充满了火热的激情。

通过朋友的介绍,食指认识了贺敬之和何其芳先生。两位先生给了他许多教诲。何其芳和他谈诗的格律和形式,让他对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贺敬之有很高的欣赏能力,他曾对食指说:“小郭的诗有风格,一读就知道是你的诗。”食指就认真琢磨着,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诗,什么是自己所最终追求的。李大钊有一句话“从凄凉中看到悲壮”,他喜欢这个说法。后来,食指写下了“身世如秋雨般凄凉,内心却落日般悲壮”的句子。他追求这样的境界。

童年和少年的快乐日子很快就过去了,食指开始逐渐地感受到人世的艰难。

初中毕业的第一次中招考试,食指没有考上高中。这是命运对他的第一次打击。后来,在文化课补习班里,他接触到当时的“太阳纵队”诗社中的年轻人,不久,写出了早期的重要作品《波浪与海洋》,抒发了初尝人生苦涩的郁闷。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食指也参加了红卫兵组织,南下广州,西到新疆,又步行去“红色圣地”延安,开始了狂热的“革命大串连”。

1968年12月20日,遵照“最高指示”,20岁的食指坐上了从北京到山西的火车,目的地是汾阳县杏花村。他将要到那里插队落户。

那是下午四点零八分——每天的这个时候,火车从北京出发,把满车知青送往山西。虽然当时的新闻纪录片镜头中,那些知青的面部都充满了理想实现的甜蜜表情,但是,一次又一次来站台送人的食指,一次又一次亲眼目睹了生离死别似的场景。

以前他送的是别人,这一次走的是他自己。火车开动了,车内车外抽泣声一片。火车拐过弯之后,北京站就被远远地抛在身后了。一瞬间,食指被一种强烈的感情攫住,他静下心来,想要写点什么。这就是他构思那首感动一代北京知青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开始。

来到杏花村插队之后,食指常常给大家朗诵这首诗:

……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www.chuimin.cn)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

据著名翻译家戈宝权之女戈小丽回忆,当时,食指朗诵诗歌的场地就是一间破旧的砖砌厨房。厨房里有一个大灶,大灶上方的窗户早就没了窗纸。食指站在大灶旁,身着破旧的布衣裤,靠近灶台上那盏光线微弱的油灯。观众们的座位则是水桶、扁担和南瓜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知青命运的真实写照,准确地表达了他们的感情。往往是食指还没有朗诵完毕,就有女生忍不住眼泪,冲出厨房,在黑暗里放声大哭。

插队的新鲜劲儿很快就过去了,知青们的心情渐渐灰暗下来。白天无精打采,晚上无所事事。前路茫茫,人事难料,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此时,食指给大家朗诵了他的另外一首诗——《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这首诗,语调低沉却充满力量,情感苍凉却又充满希望。它的特点,正是食指所追求的“从凄凉中看到悲壮”。

在那个年代,食指的诗以手抄本的形式,传遍了全国几乎所有有知青插队的地方:陕西、内蒙古、黑龙江、云南……不断有人给他写信,要和他谈论诗歌,谈论理想,更有崇拜他的女性写信求爱并寄来照片。

但食指没有从他的诗歌中间得到任何实际的好处,相反,还差点惹祸上身。插队期间,食指回到北京探亲,给朋友们朗诵了他的《相信未来》,不料它竟辗转被“文艺旗手”江青读到。江青大怒:这是一个灰色的诗人,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查一查这个写诗的人有什么背景。一时之间,食指惴惴不安……

1971年,食指离开他插队三年的地方,在山东济宁参军入伍。当年,参军入伍对于所有的年轻人来说,几乎都意味着命运的改变,但是热爱诗歌的食指并没有因为入伍而拥有福音。相反,在部队期间,他受到了强烈的刺激而精神失常。即便在1975年,他有了自己的家,和李立三之女李雅兰结婚,家庭生活也没有改善他的精神状态。没过几年,食指的第一次婚姻就走到了尽头。

1990年,他的精神分裂加重,被送到北京市第三福利院,从此之后,度过了十几年的非正常生活。

北京第三福利院为民政部所属,是全国首家精神病疗养院,主要收养无依无靠、无经济收入的精神病患者。食指是这里的第一批病人。

这里的伙食标准分三档,食指选择的是最低一档。他说:“还有那么多老百姓吃不上饭哪!”也许,当年在农村插队的经历足以让他承受最低水准的生活;也许,他想用“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方式来抵御心灵的磨难。

不过,食指还是比别的人强。多数病人无依无靠,无经济收入,无亲友探视。食指每月还有一些生活费,不时地也会收到一些稿费,也常常有亲朋好友来探望。他每次收到水果等食品时,都要将这些东西分给别人。有一次,朋友来看食指时,给他带来了一些食物。他把一瓶果酱送给了病友。没想到那个病人原地没动,一口气就把一大瓶果酱全吃光了,这让送食物的朋友看得目瞪口呆。

那里的香烟特别珍贵。多年来,食指养成了疯狂抽烟的习惯。他每天抽一包烟,但是常常不够。为了防止意外,福利院每晚只给他一支火柴。他害怕火灭了之后无法再抽,便总是一支接一支地抽下去,所以他的烟常常不够。别的病人就更难了。有一次食指蹲在厕所的马桶上抽烟时,一个病人就蹲在他的对面,眼睛直盯盯地看着他手里的香烟,就等着他吸完之后捡他扔掉的烟头。所以,有人送香烟过来的时候,食指总是像搞地下工作一样,把它卷在衣服里面。

生活上的艰难尚可以克服,但是精神上的茫然和苦闷是他没有办法走出的。在福利院,他不可能和其他人有任何精神层面上的交流。几个人一个房间,喧闹、杂乱,想要读书、写作、思考是很难的。

福利院本来并不安排病人干活,但是,为了有一份独立的精神空间,食指强烈要求参加劳动。他主动坚持扫楼道,还承担了清洗50名病员餐具的工作,一干就是很多年。为此,他可以每天晚上在餐厅多呆一会儿,抽烟、思考、写作。福利院让他到图书馆帮助工作,他可以在这里大量阅读。

隔着高墙,食指仍然在敏感地观察着社会,仍然执著地写诗。他甚至说过:“我把自己定位为疯子。我戴着一顶疯子的帽子,在思想上和精神上可以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爱怎么想怎么想,因为我是疯子。”语气背后透露出的惨烈和坚忍,令人心痛。

令人多少有些欣慰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被社会遗忘多年的食指逐渐被文学界的有识之士“挖掘”出来。他的诗集被重新出版,他的诗得到了应有的评价。诗歌界开始普遍认为,他过人的清醒与致命的疯狂,坚定的信仰与真诚的苦闷,为当代中国人留下了一份难得的精神档案。在“文革”初期的文化荒漠中,食指的诗歌以“潜在写作”(意为未正式发表、出版)的方式出现,代表了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的第一次复兴,是那个时代最为重要、最为优秀的作品,并直接影响和推动了“朦胧诗”的出现。

2001年4月,食指和海子一起,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这是对他多年努力的慰藉。

命运追踪

2002年,食指告别了居住多年的精神病院回到家中。他又有了新的爱情。妻子是一名护士,小他6岁,多年前就喜欢读他的诗。食指住院期间,妻子就常常去看他。在妻子的照料下,他的精神状态恢复得很好,身体也健康多了,可以常常出去会会老朋友,甚至还可以去外地参加一些活动。

大多时候,食指和妻子居住在北京西北郊区的房子里。他每天看看新闻,读读书报,买菜做饭,和普通的老人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灵感到来时,他又会拿起笔写诗。如果有客人来访,他还会朗诵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