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是第一个成功进入中国传教的西方教士。利玛窦为以后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开辟了有效的活动方式。当利玛窦在罗马学院学习神学时,葡萄牙在印度传教的代理人到罗马,向耶稣会总会长要求派遣更多的传教士到印度。在传教方面,利玛窦在宣武门内建了北京的第一座天主教堂,即现在的“南堂”,还成功地使200多人接受了洗礼。......
2023-08-20
邢燕子 中国知青第一人
人物档案
邢燕子,原名邢秀英,1940年生。中国树立的第一位知青典型。
1958年初中毕业后,邢燕子没有回到父母所在的天津市区,而是到老家宝坻县大钟庄乡司家庄村务农。1960年,媒体报道了邢燕子的事迹,全国形成了规模浩大的学习邢燕子的声势。
邢燕子历任县委副书记,地委常委,中共天津市委书记等职。她先后五次受到毛泽东接见,十三次见到周恩来总理。
历史天幕
1960年前后的中国,天灾人祸频频,整个社会面临着政治、经济方面的巨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指示,成为当时指导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著名口号。在这个口号的指引下,一代知识青年远离亲人,远离了他们诞生和成长的城市,投入到上山下乡的社会运动中。知青运动,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令全中国为之瞩目。它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
知识青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塑造出来的“新人”中的代表。他们凭着对领袖和国家的朴素感情,以自己的满腔热情,书写了一段汗水与青春混合的历史。
邢燕子,就是他们中间的风云人物。
往事回放
邢燕子,好榜样!
学习王国藩,学习铁姑娘。
全家都在城,自己愿留乡。
园中育幼幼成行,
冰上治鱼鱼满网。
天寒地冻,抢种垦荒,
要使石头长出粮。
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一切工作服从党。
北大洼变成金银窝,
燕子结成队,奋飞过黄河!
……
今天,如果不揭穿谜底,对于40岁以下的人来说,上面的几行文字就是一首儿歌。
实际上,它是一首诗,并且曾经在新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它发表在1960年9月17日的《中国青年报》上,作者是被视为当时中国第一文豪的郭沫若先生。也就是从全中国人民读到这首《邢燕子歌》的时候起,诗的主人公——邢燕子便开始了她的人生传奇。
邢燕子是天津市宝坻县人。她的父亲曾是中共地下党员,当时是天津一家工厂的副厂长。全家二十多口人都在城市工作。
1958年,邢燕子初中毕业了。本来,按照她的个人条件和家庭背景,在天津找份工作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她非常挂念爷爷,小时候,她一直和爷爷生活在一起,亲情促使她暂时搁下了进城找工作的念头。她回到家乡宝坻县大钟庄公社司家庄生产队陪爷爷一起生活。
在宝坻县,她可不是来走亲戚的。她是实打实地务农。然而,务农并不是说说想想那么简单。邢燕子刚下乡那会儿闹出了不少笑话。
当时家乡妇女是不参加劳动的。那时男劳力一个工分5分钱,妇女一个工分才2.5分。挣的少,所以妇女们不下地。爷爷上了岁数,家里缺劳力。按邢燕子的说法:爷俩要吃饭,我不干谁干?于是,她就挽起裤腿跟着男劳力下地。她不服弱,跟男劳力比着干农活儿,很快就引起村支部和公社的注意。
当时,村干部看这个从城里来的女孩子一没有力气,二不会干农活,就把她安排到食堂帮忙。有一天,大家都下地干活去了,她被留下来看粥锅。火越烧越旺,沸腾的粥开始不断外溢。从没熬过大锅粥的邢燕子顿时慌了神,只能喊人:“不好了!不好了!粥跑出去了!”叔叔大爷们逗她:“傻姑娘,你给它磕个头,它就不跑了。”单纯的邢燕子当真立马就跪了下去,弄得闻讯赶来的乡亲们哭笑不得。以后,即使邢燕子成了全国都知道的名人,这桩笑话仍是大伙打趣她的“武器”。
但是她爷爷上了岁数,祖孙俩要吃饭,要挣工分,邢燕子还必须下地干活。邢燕子天生乐观、活泼、不服输,有一股闯劲。她很快学会了干各种各样的农活。
司家庄的周围沟壕里有丰富的鱼虾没人捕捉。18岁的邢燕子以青年人特有的胆量,在妇女队长的支持下成立了“燕子队”,在寒冬腊月里参加破冰捕鱼,搞生产自救。
用半人多高的冰镩镩窟窿是技术加力气的活计,她们自己学着干。有的姑娘只穿一双家做的布棉鞋,脚冻麻木了,跺跺;寒风吹透了棉衣裤,冷得浑身直哆嗦;拉鱼的网绳出水就冻成硬邦邦的棍状,湿漉漉的手稍不留心就冻在绳子上,冻麻木了就揣在袄袖里。20岁上下的姑娘家,一个月总有几天“不舒服”的日子,特别怕冷,但没有人吭过声。入夜,姑娘们又忍着满手伤口的疼痛,打箔帘、打草帘。经过三个多月的忙活,挣得了3600元钱。那时这些钱是一笔巨款,为来年的春耕筹备了化肥和籽种款。(www.chuimin.cn)
人们把“燕子队”改名为“燕子突击队”。
奋斗取得了成绩,人马进一步强壮,更激励起“燕子突击队”的胆量。她们汲取老农的意见,搞农田基本建设,重新规划土地:逢50米挑一条毛渠,200米挑一条陡渠,陡渠通直渠,直渠通干渠的排碱、排涝的通道。
新挖出的土质需要掺和大量的腐殖质才可以耕种。“燕子突击队”队员们每天拂晓挑着垃圾桶逐家敛尿,堆沤庄稼秸秆肥。经过改良土壤,旱年收盐碱、涝年收蛤蟆的北大洼获得了粮食大丰收。
总之,在那个年代,在这个小小的村子里,单纯的邢燕子发现了人生的乐趣。不过,她并没有完全想清楚自己的未来。这样的生活,持续走下去,谁也说不清楚将来会发生什么。但是,冥冥之中,她的命运已经被安排好了。她将成为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这是1958年刚刚18岁的邢燕子怎么也想象不到的。
那时的中国,天灾人祸频频,国家正处在困难之中。加强农业、增加粮食生产,是当时的重中之重。农村的条件艰苦,很多青年不安心劳动,总想着要跳到城市里去。而邢燕子反其道而行之,从城市来到乡下,表现还这么出色。毫无疑问,它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王禹时先生当年是《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受组织的委派,他去天津、唐山一带采访。在宝坻县团委,负责同志向他介绍了一个叫邢秀英的知识青年的事迹。城市姑娘邢秀英在家乡务农,表现一直很出色,深得当地乡亲们的好评。王禹时眼睛一亮:这不正是自己苦苦寻找的报道对象吗?
王禹时马上向报社做了汇报。报社决定派他去抓这个大典型。于是,王禹时就踏上了采访邢秀英的行程。
在司家庄,王禹时听到村里人叫的“邢秀英”还有一个名字:“燕子”。原来,邢秀英是大名,燕子是小名。除了燕子这个小名外,邢秀英还有燕生、燕京的名字。采访结束,写稿子时,王禹时觉得,报纸上出现《邢秀英立志农村不进城》这个标题,会非常一般,非常没有冲击力。他和编辑一起,苦思冥想了半天,后来忽然想到了“燕子”这个名字,马上心里一亮:有了!把名字改成邢燕子!
想一想啊,春天的燕子,展翅高飞,自由翱翔,和一个20岁上下的小姑娘的形象多吻合!更重要的是,燕子、春天、新中国新人,这一切放在一起多么和谐!
王禹时很激动,但转念一想,做记者的应当实事求是,不能在文章里擅自为采访对象改名,否则有制造假新闻的嫌疑。于是他就去和村里的老支书商议。老支书听后,非常支持,并当场表示:户口、档案等事项都由他负责办理。很多年之后,邢燕子回忆说,改名字的事得到了当时市委书记的认可,所以改户口、改档案的事很快就办妥了。
王禹时回到报社,把改名的事向同事们讲了。同事们都很赞同。他们当即决定,再请一位社会知名人士书写标题。当然,首先想到的就是郭沫若。郭沫若读了文章,欣然同意,提笔写了“邢燕子”三个字,然后配了一首诗《邢燕子歌》。
1960年9月17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发表了《学习邢燕子,发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篇报道。9月20日,《人民日报》也介绍了邢燕子的事迹。各大报纸、电台以及《中国妇女》、《中国青年》纷纷报道。
邢燕子的事迹立刻在全国造成空前的宣传声势。很快,一场向邢燕子学习、争做社会主义新农村优秀青年的活动在全国知识青年中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本来,1959年的时候,她还回了一趟父母身边,商量是上学还是在城市里找份工作。被树为典型之后,她是一定要在农村扎下根来了。
出名之后,邢燕子的荣誉多起来了,司家庄热闹起来了。记者的镜头和来访者的足迹都在追随着年轻的燕子。雪片似的来信寄到司家庄,要用麻袋装,90%都是写给燕子的,来信者除了表达敬仰也不乏流露爱慕之情的。
这个动向引起了党组织的注意。邢燕子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典型,只有牢牢地扎根农村,才能名副其实。
党组织为邢燕子挑选的对象叫王学芝,是村里的生产小队长。挑中王学芝的原因很简单:政治上可靠。此时的王学芝早就过了该结婚的年纪,却连对象还没有。王学芝家是困难户,兄弟姊妹一大帮,却只有两间土房,姑娘们一听王家的条件就退避三舍。作为长兄的王学芝从不对爱情抱有幻想,那个他曾经手把手教做农活、如今却闻名遐迩的邢燕子离他是那么远。组织上对王学芝说:燕子是扎根农村的劳模;你是老党员,出身好,表现又不错,配燕子正合适。
邢燕子一开始并不乐意。王学芝家穷倒没什么关系,可以用双手慢慢挣。关键是王学芝比她大六七岁,在她的眼里,王学芝是叔叔辈分的人。邢燕子可不想找个“叔叔”。她想找个跟自己同年的。
可是爷爷喜欢王学芝,认为王学芝人老实,会对她好,将来肯定不会出问题。她的姐姐也大老远地跑到村里来劝她答应了这门亲事。组织上说了,爷爷同意了,姐姐也来劝她,单纯的邢燕子终于同意了。在她的观念中,爱情重要,但组织更重要。荣誉是党给的,当然要听党的话。最后燕子同意嫁入王家。
1961年,21岁的邢燕子要结婚了。他们穷得什么都买不起,公家给做了两床被子、两床褥子,又给了几尺布票。邢燕子就做了一身衣裳:一条浅米色的华达呢裤子,一件条格棉袄。然后集体吃了一顿饭。
王学芝家房子小,邢燕子嫁过来,公公婆婆只好出去借宿。三天后,新婚的邢燕子就和丈夫搬到了窗户根底下早年喂驴的小棚子里。那个小棚子宽不到五尺,长不到六尺,站起来直不起腰,一下雨就漏。
“我们两人从结婚到现在从来也没吵过一次嘴,可是也没说过贴心话,更不像一般的夫妻那样一起去逛个马路什么的。”多年之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邢燕子这样介绍她和丈夫的婚姻。
无论如何,生活安定下来的邢燕子从此一步一步地走向了人生的辉煌:1964年开始,她出席中国共青团第九次代表大会,同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她历任县委副书记、地委常委、天津市委书记、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党的九至十三大代表、第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最忙的时候,她担负着从村、公社、县、市到省,从妇联、共青团到贫代会大大小小十六个职务。
邢燕子一生共受过毛泽东五次接见,和周恩来见过十三次面。在中国,这被视为莫大的荣耀。
邢燕子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1964年12月参加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大会开幕前,邢燕子正和其他几位同志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休息,毛泽东和刘少奇走进来了。工作人员把邢燕子向毛泽东做了介绍。毛泽东微笑着问:“你就是燕子?”邢燕子很激动,只是一个劲地连连点头。会议开始了,毛泽东亲自拉着邢燕子向主席台走去。当时会场上不知有多少人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这一幕。邢燕子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当时我的心跳得厉害极了,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像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有啥资格参加这样的大会,还坐在了前排?我在心里反复嘱咐自己:一定一辈子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会议进行到第六天,邢燕子还和陈永贵、王进喜、董加耕,获得了与毛泽东一起共进晚餐的殊荣。邢燕子的人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粉碎“四人帮”之初,邢燕子的处境一度比较尴尬。由于江青曾经接见过她,她便一再被要求把此事“讲清楚”,并要她承认曾去“找毛远新串连”。但实际上,邢燕子去辽宁,根本没有见到毛远新。1978年春,中央为解决天津市委的问题,把当时天津市委班子的主要成员召集到北京进行整顿。当涉及邢燕子的问题时,当时担任中组部部长的胡耀邦同志讲了话:“这次不是解决邢燕子同志的问题,她是党培养起来的!”这才使邢燕子摆脱了艰难的处境。
1981年,各地知青都已陆续回城或就地安置。国务院“知青办”征求邢燕子的意见。邢燕子表态,她的一生都交给党安排。天津市委安排她带着全家到天津北郊(现北辰区)知青综合场任党委副书记。这样,一家人便带着家当,搬到北郊。在这个农场里,邢燕子先后在养猪场、副业厂和小卖部工作过。
1987年3月,邢燕子当选为天津市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分管城乡建设、环境和妇女工作。
命运追踪
尽管早在1953年,《人民日报》就发表过文章《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但是直到1960年9月《人民日报》大张旗鼓地推出邢燕子的事迹报道,知青运动才有了实实在在的雏形。八年后,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一二·二二”指示——“知识青年要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上山下乡风起云涌。虽然这之后的知青们不认为邢燕子和他们同属知青一代,因为他们的命运有太多不同,但不能否认,邢燕子作为“知青楷模”,是以知识青年身份扎根农村的第一人。
邢燕子真正退休是在2001年,退休前的岗位是北辰区人大副主任。回顾自己的一辈子,邢燕子说:我这一生,说起来像笑话。但今天,她毕竟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了,虽然这生活可能仅仅是柴米油盐。
有关他们影响中国的文章
利玛窦是第一个成功进入中国传教的西方教士。利玛窦为以后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开辟了有效的活动方式。当利玛窦在罗马学院学习神学时,葡萄牙在印度传教的代理人到罗马,向耶稣会总会长要求派遣更多的传教士到印度。在传教方面,利玛窦在宣武门内建了北京的第一座天主教堂,即现在的“南堂”,还成功地使200多人接受了洗礼。......
2023-08-20
萧芸书写“知青福音书”人物档案萧芸,1949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1982年10月,萧芸以“湖南省部分老知青”的名义,斗胆执笔上书,请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改为工龄。据统计,上山下乡运动共涉及知青1800万人左右。后来,这封改变了知青命运的信被人们称为“知青福音书”。冒着风险执笔写出这封信的女知青名叫萧芸,时年33岁。她反复考虑,几易其稿,终于写好了这封后来被人们称为“知青福音书”的信。......
2024-04-24
郑凤荣“报春燕子”展示“中国高度”人物档案郑凤荣,1937年生于山东济南,从小酷爱田径运动。1957年11月17日,郑凤荣以一个漂亮的剪式动作,成功地跃过1.77米的高度,从而成为我国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女运动员,也是我国第一位打破田径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人们称她是“宣布中国体育运动春天降临的一只燕子”。郑凤荣是其中唯一的女性。......
2024-04-24
红卫兵运动和知青运动是有着密切连带关系的事件。研究的视域和方法完全可以多元化,评价和诠释尺度不必也不可能统一。我们班上更多的老知青们仍在平凡的岗位上,在社会下层工作与生活着。“知青运动”与“民工潮”恰是相反的两极。他们现已年届中年,不少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有一部分人面临新的失业危机的困扰。平心而论,“老三届”一代人是最具韧性的一代人,最受磨炼的一代人,最有敬业精神的一代人。......
2023-07-25
朝廷派邢宥与锦衣卫官于信审理此案,结果查无实据。由于他的坚持,此案最终得以秉公处理,被冤枉诬陷的孙太安等二十多人保全性命。从此邢宥秉公执法的声誉振动朝野。邢宥作为办案官,面对群众的呼声不敢大意,怀疑这些被捕的群众并非真凶,便力请暂缓行刑,再次深入侦察、审核。邢宥探得其实,欲依法弹劾曹义。因此,寇深对邢宥怀恨在心。邢宥立即出榜告示,允许群众点名有储粮的富户,由官府请出地方绅士带领群众到富室借贷。......
2023-09-27
2003年,教育部组织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工作。其中,教育学一级学科中仅有一名教师当选,就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桑新民教授(见图)。桑新民教授被评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桑新民教授本人有幸先后获得全国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和首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这三大奖项。......
2023-11-20
当时,丈夫对郭绍兰信誓旦旦,多则半年,少则数月,肯定回来与妻子相会。没想到那只燕子似乎真的听懂了郭绍兰的话似的,在梁上回旋飞鸣。燕子果然闻声就落到她的膝上。刚刚系好,那只燕子双翅一振,高飞而去。这段燕子传书的佳话在《全唐诗》注中也有简单记载呢。虽然有点像神话一样,但是足可见绍兰用情之深可以感动天地,以至燕子也会为其传书以寄相思。......
2023-11-27
燕子矶①,余三过之。戊寅到京后,同吕吉士出观音门,游燕子矶。是年,余归浙,闵老子、王月生送至矶,饮石壁下。我曾经多次路过燕子矶。崇祯十一年我到南京后,和吕吉士一起出观音门,去游览燕子矶。沿着山路走到燕子矶的上面,坐在亭子之中,看江水奔涌激越而起,不论大小船只都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快行驶。......
2023-10-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