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陈丙寅:中国人民公社创始人

陈丙寅:中国人民公社创始人

【摘要】:陈丙寅中国首个人民公社的首任书记人物档案陈丙寅,河南遂平人,农民家庭出身。信阳地委决定先在遂平县进行试点,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陈丙寅任党委书记。之后,陈丙寅曾作为团长,带领中国嵖岈山人民公社农业代表团出访印度,到国际上宣扬人民公社的优越性。陈丙寅则按娄本耀的安排留在杨店中心乡召开四个乡的书记会议。4月20日,嵖岈山人民公社宣告成立。陈丙寅认为,还应该加上“人民”二字。

陈丙寅 中国首个人民公社的首任书记

人物档案

陈丙寅,河南遂平人,农民家庭出身。新中国成立后进入遂平县委工作。1958年春季,任遂平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的陈丙寅向信阳地区(当时,遂平县属于信阳地区管辖)提出了合并农业合作社的想法。信阳地委决定先在遂平县进行试点,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陈丙寅任党委书记。之后,陈丙寅曾作为团长,带领中国嵖岈山人民公社农业代表团出访印度,到国际上宣扬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1983年,陈丙寅从县委宣传部长岗位上退休后,回乡放牛。

历史天幕

1957年11月,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参加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宣布,中国要在15年左右时间里,在钢铁等主要工业产品生产方面,全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率先提出“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等37个文件。这标志着“大跃进运动”的全面展开。

往事回放

1958年4月之前,农民的孩子陈丙寅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的名字竟然和人民公社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进入了新中国的历史。

陈丙寅出生于豫南著名风景区嵖岈山旁的遂平县农村,家境极为贫寒。父亲是一字不识的农民,受了一辈子没文化的苦。为了能够改变儿子的命运,陈丙寅的父亲咬紧牙关供他读书。陈丙寅读完小学之后,父亲卖掉了家里未长大的猪,换来了五块袁大头,逼着他上了嵖岈山初中。共产党一来,他毅然报名参加土改。他当过乡长、区长。1958年4月,他已经是遂平县农村工作部副部长了。

作为遂平“三农”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陈丙寅常常走村串乡,喊着“苦战三年,基本改变面貌”的大跃进口号,参加各种农业生产活动。在他看来,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事务,单靠一家一户,力量太薄弱,难以形成合力。如果把几个高级社合成一个大社,人多力量大,很多矛盾就可以解决了。

1958年4月16日,嵖岈山下宋水库竣工。陈丙寅和遂平县委副书记娄本耀,陪同遂平县的上级领导、河南省信阳行署专员张树藩亲临大会会场参加庆祝活动。

当天晚上,工地指挥部放电影慰问大家。这三位领导就在指挥部休息、聊天。张树藩让陈丙寅谈谈遂平县农村的情况。陈丙寅把他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讲了一通。陈丙寅说:“说实话,现在的农村工作很难做,矛盾很多。”

听了陈丙寅一席话,张树藩问陈丙寅有什么好办法。陈丙寅说:“吃了这些苦头后,群众也动开了心思,大伙都想着能合到一块就好了。合到一块儿,人多力量就大,干啥事就容易得多。”

娄本耀看了看张树藩,谨慎地说:“张专员,解决这些矛盾,我倒有个办法,不知行不行!”

张树藩问他有什么好法子。

娄本耀说:“最近成都会议上发了个文件,毛主席说一乡一社,也可以一区一社。鲍庄、杨店、槐树、土山这四个乡原来都是老山区的,要是现在再把它们合一块儿,不也符合毛主席一乡一社、一区一社的精神吗?张专员,你看这样如何?”

张树藩表示:成立大社的事,恐怕全国也没有先例,这么大的事得请示地委。一个人不能随便表态。

张树藩休息之后,娄本耀和陈丙寅来到另一间屋子。娄本耀说:“丙寅,明天你辛苦一下,把四个乡的书记喊来研究成立大社的事!”

第二天上午9点多钟,娄本耀等人陪同张树藩来到嵖岈山爬山。陈丙寅则按娄本耀的安排留在杨店中心乡召开四个乡的书记会议。

听说要合并大社,群众都被发动起来了,乡里天天组织大家游行,喊着“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群众集中消灭了田间杂草和麻雀,准备以实际行动迎接大社的成立。

太阳西沉时,娄本耀陪着张树藩回到杨店中心乡。此时,办事利索的陈丙寅早已开完了四个乡书记会议。次日,娄本耀和陈丙寅把昨天开会情况向张树藩作了汇报,并请张树藩对成立大社一事表态。

张树藩把电话直接挂到了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的办公室里。经过片刻沉默,电话筒里响起了地委路书记的声音:“老张,中央有精神,就按上级的意图去办吧!”

4月20日,嵖岈山人民公社宣告成立。不过,最初它并不叫这个名字。

4月21日,中共遂平县委书记蔡中田、副书记娄本耀和书记处副书记赵光,还有农工部副部长陈丙寅、副县长史发周整整开了一天会。会议主要讨论和研究大社成立后的组织机构和人事安排,此时,才把社名确定为“嵖岈山大社”。(www.chuimin.cn)

会议决定设立八大部,其中包括一个专管和外面打交道的外交部。同时,还设立了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大社成立后,原来的各个高级社统一改成大队,初级社改为小队。

“嵖岈山大社”成立后三天,为适应大跃进的形势,又改称“卫星集体农庄”。与此同时,中共遂平县委迅速将这一信息上报河南省委书记处。

1958年5月5日上午9时,在郑州,河南省委会议室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接见了娄本耀和新乡县七里营刘庄高级社的代表。

娄本耀向谭震林汇报了嵖岈山卫星集体农庄的情况。谭震林说:“为什么叫集体农庄呢?听你说这个情况,实质上不是集体农庄。你这个农庄实行的管理和分配形式实际上比苏联的集体农庄层次要高得多。我看这与巴黎公社的情况差不多。你们有武装公安等政权机构,又包揽整个经济,是政社合一的组织。至于叫农庄好还是叫公社好,我做不了主,还要向毛主席汇报。”

娄本耀当即往县里挂了电话。娄本耀在电话里指示遂平县委办公室主任,要他当晚就把全县八个农庄改为公社。

为了紧跟当时大跃进的形势,公社前面又加了“卫星”两个字。

据宋海庆先生的《人民公社兴亡录》记述,5月中旬,《红旗》杂志一个编辑来到卫星公社搞调查。他对陈丙寅提出,公社的名称很不合适,到哪里都可以用,还是要带个地名。陈丙寅介绍,他们这里的嵖岈山最出名。这个编辑说:“就叫嵖岈山公社!”陈丙寅认为,还应该加上“人民”二字。

就这样,“卫星公社”又改名为“嵖岈山人民公社”。从1958年4月中旬到5月中旬的短短一个月内,陈丙寅见证并亲历了一个乡级行政区域组织由大社到农庄到公社再到人民公社的全过程。

作为一个“小人物”,陈丙寅在“大历史”中的使命还没有结束。他和他的下属一起,完成了三件大事,使得嵖岈山人民公社真正进入了史册。

第一件事是,1958年6月12日,成立不久的嵖岈山人民公社,放了颗震撼全国的“大卫星”!

小麦“卫星”究竟是如何上天的?有文章记载,割麦时,公社社长钟青德召开紧急会议说,“咱是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国内外影响很大,要放‘高产卫星’才有说服力”,并定下基调“亩产至少3000斤”。大伙觉得数目太大,很发愁。一位村民想了个办法:“除非把10亩地的小麦弄一起。”钟青德表示赞同,并交代“告诉群众不能往外说,谁传出去就是败坏咱人民公社的名声”。当夜,十多人趁群众熟睡时收割了附近几块地的麦子。

过秤时,新华社一名女记者和陈丙寅闻讯赶到,怀疑斤两有假,结果称到天黑得出平均亩产3853斤的结论。陈丙寅要求“得刨去七八百斤麦余子”,最后确定亩产3530斤。陈丙寅仍疑惑,嘟囔了一声:“会有这么多?”那名女记者说:“这是人民群众的创造,不相信群众不行。”就这样,嵖岈山人民公社小麦高产“卫星”顺利“升空”。

第二件事是,1958年8月22日,《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初稿被中共河南省委全文转发。简章明确了年满16岁的公民可成为正式社员,而非正式社员虽然在经济上可享受与正式社员一样的待遇,却没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社员应将属于本人私有的全部自留地、宅基地、牲畜、林木、农具等生产资料转为公有;要建立供销部、信用部等机构,实行全民武装;逐步实行工资制,按本人体力强弱、技术高低和劳动态度好坏评定工资等级;实行粮食供给制和公费医疗,组织公共食堂,提倡火葬;全社收入按规定分配,制订生产计划,实行民主管理;等等。

其实,这份简章在当年8月上旬就已由《红旗》杂志修订后,转呈毛泽东。毛泽东当即做了修改,并批示:“似可发各省、县参考。”1959年9月1日,《红旗》杂志第7期发表了简章全文,高度赞扬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在若干方面突破了集体所有制的框框”。随后,全国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引发了国内人民公社化的嵖岈山模式效应。

第三件事是,1958年郑州会议后,11月13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人民公社时,在火车上接见了陈丙寅。那时嵖岈山地区的交通不便,条件也很差,县长就派全县唯一的一台拖拉机去送他。陈丙寅很激动。他冒着萧萧秋雨来到毛泽东的专列上时,裤子挽到膝盖都忘了放下。毛主席向他详细询问了嵖岈山人民公社每个社员一年吃多少粮食,怎么取暖,吃饭、吃菜、理发要不要钱;询问社员的组织生活是怎样组织的,军事化是怎么搞的;还询问了公社社员的文化娱乐活动。陈丙寅一一做了回答。这次接见“对当地人的鼓舞是极大的”,对人民公社运动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命运追踪

陈丙寅自己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已经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牢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了。国家的命运方向,也是他自己的命运方向。

作为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书记,陈丙寅红极一时。他被上级派遣组成中国嵖岈山人民公社农业代表团,作为团长带队出访印度新德里,到国际上去宣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庐山会议上,陈丙寅被毛泽东表扬了一回。当时,被彭德怀的意见书激怒的毛泽东以嵖岈山为武器,向“否定、反对‘三面红旗’阴谋”者发起了反击:“嵖岈山公社党委书记告诉我,七、八、九三个月,平均每天三千人参观,十天三万人,三个月三十万人。徐水、七里营听说也有这么多人参观,除了西藏都来看了。他们的想法是:河南人创造了经验、真理,打破了罗斯福免于贫困的‘自由’……”

然而,历史毕竟不是靠口号和表演可以书写的。

1960年大饥荒之后,公社大食堂作为“罪魁祸首”,被中央限令全部撤销。人民公社已经没有了原先的气势。

1978年开始,中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打破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公社化统一经营模式。

1982年五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修改宪法时,终于作出了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重新设立乡政权的决定,人民公社在中国大地上随之走向结束。

1983年,嵖岈山人民公社改为嵖岈山乡。这一年,陈丙寅从县委宣传部长岗位退休后,回到他幼时很不钟情的放牛的工作岗位上。担任公社、县委领导期间,他的多个子女没有安排工作,他很受埋怨。